APP下载

化瘀止痛穴位贴治疗结肠镜检查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2016-10-20陈诚豪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22期
关键词:腧穴结肠镜腹部

周 媚 洪 霞 陈诚豪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肛肠科,浙江杭州310012

化瘀止痛穴位贴治疗结肠镜检查后腹胀的疗效观察

周媚洪霞陈诚豪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肛肠科,浙江杭州310012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穴位贴治疗行结肠镜检查后腹胀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后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加用化瘀止痛穴位贴治疗。比较2 h内两组患者的腹胀改善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腹胀症状改善更明显,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瘀止痛穴位贴能有效缓解结肠镜检查后出现的腹胀症状。

化瘀止痛穴位贴;穴位贴敷;结肠镜检查;腹胀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uayuzhitong acupoint in treatment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colonoscopy.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colonoscopy from Novem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5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Huayuzhitong acupoint therapy.The abdominal distension of patients in two hours were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had better curative effect,abdominal distension symptoms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the first anal exhaust time,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was shorter,the patients'satisfaction was higher,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 Huayuzhitong acupoin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abdominal distention after colonoscopy.

[Key words]Huayuzhitong acupoints;Acupoint application;Colonoscopy;Abdominal distension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内镜的使用在手术及治疗方面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结肠镜仍是结肠黏膜检查的金标准。结肠镜检查过程中,为方便操作及清晰显示肠腔,需向肠腔内充气;另一方面结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得肠道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减弱,气体不能及时从肛门排出,从而导致镜检查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1]。目前临床检查中,为缓解腹胀症状,多从以下方面进行干预:①术前准备要充分,严格按要求进行术前肠道准备。②检查医师需提高操作水平,检查中缩短检查时间,以减少注气,减少或不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退镜前尽量吸出肠道气体。③术后推拿、针灸、西甲硅油口服、热敷腹部、脐部外敷云香精原液等措施[2]。④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超级内镜和智能内镜的诞生并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内镜可视范围,减少了操作时间和充气量等。我科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化瘀止痛穴位贴治疗,在改善结肠镜检查后腹胀症状方面取得佳效,且无明显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100例病例均来源于我科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73±17.11)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3.13±16.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腹胀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症状比较[n(%)]

1.2诊断标准

1.2.1结肠镜术后腹胀诊断标准[2]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结束,主诉腹胀或腹胀程度较术前加重,肛门无排气;查体: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肠鸣音≤3次/min)。

1.2.2腹胀严重程度分级标准[3]Ⅰ级为无腹胀;Ⅱ级为轻度腹胀,患者感腹部隐胀;Ⅲ级为中度腹胀,患者感明显腹胀,躁动不安,可忍受;Ⅳ级为重度腹胀,腹痛,腹部膨隆,难以忍受。

1.2.3纳入标准[4]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腹胀程度为Ⅱ级及以上;③年龄18~70岁;④不在排除之列者;⑤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前已知晓研究流程以及研究目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排除标准[5]①临床上通过相应检查已确认为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心脏、肝脏、肺部以及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年龄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④行为异常或有精神疾病患者。⑤同时参加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⑥腹部有皮肤湿疹、破损。⑦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⑧腹胀程度为Ⅰ级;⑨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在研究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5剔除标准[6]①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②研究期间不按约定要求使用其他排气药物(或)疗法。

1.3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腹部适度按摩、饮食指导、协助翻身、运动指导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化瘀止痛穴位贴穴位贴敷治疗。化瘀止痛穴位贴处方:肉桂、木香、石菖蒲等。穴位贴敷的中医操作步骤:①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注意保暖。取穴:神阙、中脘、天枢、关元。②将5个化瘀止痛穴位贴贴于相应穴位。6 h更换1次,治疗疗程24 h。

1.4疗效标准[3]

①治愈:治疗后,患者腹胀Ⅰ级,肛管排气不大于2 h;②有效:患者腹胀Ⅱ级,肛管排气不大于2 h;③无效:患者腹胀Ⅲ级,没有明显加重或减弱、肛管排气时间大于2 h。

1.5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

1.6护理满意度评分标准

由专家制定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医程序、护理服务态度、护理专业性、病房环境满意情况等。满分为10分,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8分以上)、基本满意(6~8分)、不满意(<6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总例数×100%。

1.7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研究数据准确的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总有效率2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51,P<0.01)。见表2。本研究中穴位贴敷后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经常规抗过敏治疗后,均缓解。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2.2两组干预后症状比较

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3两组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干预后症状比较[n(%)]

表4 两组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s,h)

表4 两组干预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s,h)

组别n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治疗组对照组50 50 t值P值45.69±5.98 68.69±4.78 14.257 0.021 65.32±3.59 73.65±4.87 13.122 0.035

2.4两组干预后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治疗组的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结肠镜检查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检查治疗,还可进行随机描图,便于病变的查询、对比、会诊等,对溃疡病、大肠癌、大肠息肉、各种肠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结肠镜是检查肠道肿瘤等各种消化道疾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的普查也具有重要意义。大便隐血试验的假明性和假阳性率都非常高,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结肠镜捡查更为准确,尤其是对50岁以上的有肛门病患者作结肠镜检查更有临床意义。结肠镜在临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发现病情,又能够经其活检孔导入器械直接治疗发病部位。结肠镜直接治疗在肿瘤激光治疗,息肉电切除、电凝与激光治疗方面及局部用药止血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已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

腹胀,病证名,即腹部胀满不适或胀大。出《灵枢·玉版》、《灵枢·水胀》等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主观上感觉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不适,客观上通过检查可见患者腹部局部或全部胀大。腹胀本身是一类多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其诱致因素多为腹腔肿块、腹水凝集、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中腹胀的主要症状是患者腹部膨隆,若上腹膨隆多为胃、横结肠部位气体郁结,若中腹膨隆,则为小肠部位气体郁结,有时或表现为全腹膨隆,结肠积气所致的膨隆表现在下腹部或左下腹部,上腹部有胃型及蠕动波多见于幽门梗阻,肠型与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是由肠梗阻导致的,而压痛和肌紧张通常是腹膜炎的表现。病因: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引起腹胀,症状表现为皮色苍黄、腹部胀满、甚至腹部膨隆如鼓、脉络暴露等方面,均属于肠胃功能紊乱。通常来讲,可以将腹胀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归结为以下四方面:①过多空气吸入腹中:在进食的同时与人交谈、进食过于急促致使大量进入腹内,引发肠胃胀气。②大量摄入易发酵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番薯、牛奶等,过量使用抗生素,如果食糜在较长一段时间滞留于回肠下部与升结肠处,则会因发酵而释放出过量的气体,气体集聚成一定程度患者便会产生腹胀。③胃肠道中的气体无法顺畅输出体外:胃肠蠕动变缓或停止,造成胃肠中的气体排出受阻,无法外排,此种情况也能导致腹胀。④肠胃血管吸收气体机能减弱:通常状态下,人们腹腔里的气体多由肠壁血管吸收,转至呼吸系统,经肺排出人体循环系统。某些疾病会导致胃肠壁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而不能正常吸收这些气体,气体滞留则表现为腹部发胀,严重的情况下滞留淤塞的气体无法排出体外,气压增大直接导致消化系统受压,从而产生腹胀乃至腹痛。

从中医角度分析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脾胃损伤:脾胃损伤原因往往是饮食不控制或营养缺乏导致脾脏运气失调,以致不能正常输送滞气以致出现腹腔满涨。②湿热蕴结:如病因外感湿热,人体宣化无解,则会导致气滞中焦,累及脾胃功能并致运气升降不畅。③情志因素:气急腹胀由于任性,所欲不遂,情志不舒畅,肝气因而郁结,气机失调而引起。④腹胀因为寒邪入侵机体,且入侵脾胃,导致脾阳虚弱而不能有效输送水谷精微物质,以至于水谷精微积塞于中焦导致腹胀症状。若肝脏损伤则会导致阻塞相应脉络,并引发气血瘀滞壅塞,久而久之则累及肾脏,肾伤则致阳气不足,以致无法温养脾脏,又连带累及肾脏阴虚肝脏失养,均可导致出现腹胀的症状,所以在《诸病源候论·腹胀候》里提到腹胀者是因为阳气外虚、阴气内积导致。

结肠镜检查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内部气化机制、阴阳平衡被破坏,脾胃内伤,气血瘀滞,气机升降失宜,体内的气体阻滞不畅,故会腹胀。其病因以气滞、脾虚为主,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理论,治疗应以理气通腑除胀为主[2]。

穴位,学名腧穴,又名“气穴”、“节”、“会”等,其位于特殊经络之上,指的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中的“腧”同“输”,含传输、输注之意,而“穴”在此处意指人体中的空隙。《黄帝内经·灵枢篇》谓之曰“气穴”、“气府”及“骨空”等;《针灸甲乙经》谓之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其为“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篇以“腧穴”称之;《神灸经纶》中又称其为“穴位”。《黄帝内经·素问篇》将腧穴理解为脉气所发,灵枢篇又将穴位解释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所。诸腧穴分别归属于某一条经脉,而每一经脉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在体表的腧穴上施以针或灸的刺激,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治疗所属脏腑和经络循行部位的某些疾病,说明腧穴是与深部组织器官互相输通、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部位,而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输通”意指包括从外而内的接受刺激,以及从内而外的反应病痛和预防未病。穴位正因为具备这种“输通”能力,因此可以说既是对内在病痛的外在反应点,又是可以入手治疗疾病的激发点。穴位分布于经络至上,经络及脉在中医理论上分别对应相应的脏腑,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穴位、经脉与脏腑是三位一体,既互相影响又密不可分。

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以中医理论来说,腧穴治疗主要有以下作用:①近治作用:近治的意思是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对其所在的部位及附近相应的组织器官的病证起到治疗作用,所有的腧穴都有此作用。如胃脘部的中腕、建里、梁门等穴位,可以用于治疗胃病等。②远治作用:并非所有腧穴都能远治。基本来说只有十四经腧穴才有此主治作用。特别是十二经脉的穴位,如果位于肢体关节(尤其是肘部和膝部),除了能发挥其近治作用之外,还能对所属经脉循行的远处部位的病证产生治疗作用,包括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疾患。由于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及其分布特点,腧穴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③特殊作用: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19]。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疾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证。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

天枢其原意指天星名,隶属北斗星中的北斗一天枢星,向左连接北斗二天璇星,向右连接北斗四天权星,故天枢穴在人体内运行通路也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穴内气血随胃经脉运行,第二穴内气血随大肠经脉外出到达天部。随胃经运行又可划分为两点,其一为太乙穴与滑肉穴相互配合生成风的余气,其二为气冲穴与外陵穴之间生成的水湿之气,在胃经上下两部汇合相交于天枢,其气血盛,经胃经后顺大肠经,进入天部,称天枢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腑气之所通,为气机运行之枢[15],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合成,可提高肠腑功能,清除五脏淤积,减轻肠道功能失常等多种证候,疗效显著。其位于脐中部旁两寸。天枢穴在中医当中被认为是人身中点,体内清浊两气汇聚之处,沟通上下气血,临床多用于调理肠胃、通畅气机[3]。

中脘穴是指上脘穴与下脘穴中间的穴位。脘就是空腔。中脘穴是指空腔内任有脉通过地经水向下运行。中脘穴所生成的物质主要是任脉上部所产生的下行经水,通过脉络运行至中脘,顺经水而下,汇合至任脉下部形成的空腔间隙内,也成中管、中碗。定位在上腹部,人体前正中线,脐中上4寸处。中脘为胃经之募穴,胃同脾、心、肝、胆、肺、大肠、小肠等,与经脉循环息息相关。其主要作用是振奋脾胃,协调阴阳平衡,保障气血顺畅,经脉通畅,涵养内部腑脏器官,疏通外部筋骨皮肉,中脘穴既为胃之暮穴,又为腑会,有和胃健脾之功[15]。

关元穴,关即关卡,元为元首,关元是指任脉气血运行受阻,血液流通不畅,导致滞重水湿。关元穴属任脉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与任脉相通。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难经集注》杨玄操注:“齐下肾问动气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4]。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神阙,经穴名,出《外台秘要》,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穴当脐孔,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命蒂。名之神阙,是因胎儿赖此宫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遂使胎体逐渐发育,变化莫测,因名神阙。在脐中部、脐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介于中下焦之间,脐下肾间动气之处。神阙穴位于脐部,有转枢上下、调治百病的作用[5]。中医认为,神阙穴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14]。现代医学认为,脐部肌肤表皮角质层薄,屏障功能性差,敏感程度高,脐部具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布广泛,毛细血管丰富,血液营养物质交换频繁的特点,因此更适合贴敷药物,并且吸收效果良好[6]。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制备工艺上,用中药黑药膏治疗疾病的案例在我国文献中都有记载。晋代医书《肘后急方》中,医者葛洪将黑膏药的制作方法、所需条件以及制作用具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纵观我国医史,皮肤给药的治疗案例数不胜数,通过现代医疗技术,将贴敷药剂技术提升,利用皮肤的水合作用,对贴敷穴位形成密闭空间,增加了角质层的含水量,使其膨胀,更好的吸收药物的疗效[17]。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内经》记载:用桂枝、白酒涂之,治疗寒痹。在《五十二病方》中用白芥子捣烂外敷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中提到,将王不留行散粉外敷可做金疮药;黄连粉外敷可治疗浸淫疮。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疗疟疾用贴敷法。至此,中医医者对穴位贴敷的运用更广,《普济方》中提到外敷涌泉穴,可治疗鼻渊等。《本草纲目》当中对水肿病的治疗药方,则可贴敷神阙穴。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在气血凝滞的穴位上贴敷中草药,将药物的疗效通过穴位传达至肌理,从而治疗疾病[16]。其作用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药物对穴位的化学刺激,可以缓解病情,减轻病症;二是利用渗透原理,将中草药当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渗入肌肤,发挥药效[18]。

中药贴敷是指将中草药捣碎成泥,根据病情需要,制成不同类型的制剂,如丸状、药膏等。外敷点通常选择在穴位上,通过发挥药物、腧穴、经络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肉桂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10];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11];木香是常用的中草药,其性温,味辛、苦,药效可到达肺、肝、脾脏等,有益于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等。木香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和加速肠蠕动的作用[3]。其主要治疗的病症有:中寒气滞,胸腹胀痛,呕吐,腹泻,下痢等[12]。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既能芳香化湿,醒脾健胃,又可化浊祛痰,开窍宁神,为涤痰开窍之要药[13]。石菖蒲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苦,有芳香气,可用于行散经脉,宣气通窍。

化瘀止痛帖配方中含有肉桂、木香、石菖蒲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作用。所选穴位中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这些穴位主要具有益气健脾、和胃降气的治疗功能[7],可对胃肠功能进行调整,使胃肠的蠕动增强。通过特定药物刺激特定穴位,起到调理气机、疏通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除胀的目的。利用穴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另外,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无痛苦、无副作用、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等优点,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腹胀症状改善更明显,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瘀止痛穴位贴能有效缓解结肠镜检查后出现的腹胀症状。

[1]靳冬丽.穴位贴敷结合督灸治疗外科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5):155-156.

[2]张敏.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对缓解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233-234.

[3]阮德锋,邹淑娥,周忠开,铭慧,杨长图,王曼苏.针刺双侧天枢穴治疗无痛结肠镜术后腹胀的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7(12):953-955.

[4]马立嵩.艾灸神阙、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A):106.

[5]杜艳梅.手术后腹胀的护理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2):163.

[6]陈华.大黄敷贴神阙穴促进妇产科腹部术后肠蠕动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1):97-98.

[7]丁福源,王媛媛,高峰,等.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胃肠道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5,7(16):103-104.

[8]王紫英,刘巧凤.中药穴位贴敷干预胃肠道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59-160.

[9]王清凤,姜丽娟,黄娟,等.中药穴位贴敷对腹部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6):124-125.

[10]刘亚静,张仲.中药肉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89-2990.

[11]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43(3):613-620.

[12]张婷.藏木香和云木香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2011.

[13]曾子轩,化杜平,吴赛,等.石菖蒲远志配伍对消化系统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0):75-77.

[14]顾菁华,张继英.芒硝外敷神阙穴治疗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致腹胀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11):998-999.

[15]张俊英,张海龙.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177-178.

[16]俞婷婷,赵若华,俞晓莲,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功能便秘疗效的Mc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6):3109-3112.

[17]王婧斯,王文倩,王成港,等.中药透皮贴剂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43(5):1028-1031.

[18]刘西建,韩涛.中药穴位贴敷研究现状及思路[J].中医药信息,2014,31(5):130-132.

[19]曹新,余芝,徐斌.针灸和中药双向调节特征之异同[J].针刺研究,2012,37(5):412-415.

[20]周文斌,王洪展,张涛,等.肠镜下灌注大承气汤缓解无痛结肠镜术后腹痛腹胀18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44(6):34-35.

Effect of Huayuzhitong acu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colonoscopy

ZHOU MeiHONG XiaCHEN Chenghao
Department of Anorectal,Tongde Hostipal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310012,China

R269;R473.6

B

1673-9701(2016)22-0125-05

2016-04-18)

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ZB016)

猜你喜欢

腧穴结肠镜腹部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