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清山遗产资源评价及保护研究

2016-10-14薛花周堃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三清山保护策略层次分析

薛花 周堃

摘要 对三清山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遗产资源整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1个总目标层、3个综合评价层、8个项目评价层、24个评价因子层的三清山遗产资源评价体系,从遗产资源、遗产价值及遗产地开发条件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清山遗产资源原始风貌保存完好,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尤以本底价值中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突出,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交通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潜在价值发挥。据此,笔者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保护策略:继续严格保护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通过优化管理体制,重点建设三清山所依托城市,健全各类服务体系,从而促进三清山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世界遗产;三清山;层次分析;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206-04

Abstract 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heritage resources integr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Sanqing Mountai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heritage resourc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one total target layer, thre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layers, eight project evaluation layers and 24 evaluation factor laye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heritage resources, heritage values and heritage sit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iginal style of heritage resource was well preserved in Sanqing Mountain with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and high taste, especially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were prominent. The problems in heritage sites restricted the exertion of potential value, such as management system,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ese, some protec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s: strictly protecting the heritag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constructing the relying city for Sanqing Mountain through 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guaranteeing a sound system of various servi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rit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anqing Mountain.

Key words World heritage; Sanqing Mountain; AHP; Protection strategies

世界遺产是指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需要将其作为整个人类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1] 。遗产资源不同于旅游资源,是一种稀有的公共资源,是“准公共性产品”。遗产旅游不应该被视为一种任意性的行为,而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需要,把遗产保护看作是社会责任[2]。中国目前共有48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二。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7个、江西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遗产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申遗后,三清山遗产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旅游过度开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协调好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动是三清山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就三清山遗产资源评价与保护展开探索。

1 三清山遗产资源概况

三清山由玉京、玉虚、玉华三大高峰组成,其形态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列坐其巅,故得名。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区内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同时道教文化闻名遐迩,因此有 “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和“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双博物馆之名。主要景点有玉京峰、阳光海岸、三清宫、玉灵观、梯云岭、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等10处,区内有五大景观类型,100余个景点,384个景物景观,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以“绝”惊世,聚“仙”显名,得“道”弥彰,融自然与人文遗产景观于一体,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表1)。三清山遗产资源类型丰富度高且品质优异,符合《世界遗产名录》VII标准,代表了地球历史的重要阶段,代表植物和动物种群发展的突出范例,具有最显著的自然现象或特殊的天然美景观,在地球科学、景观美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旅行家赞曰:“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画家称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2 三清山遗产资源定量分析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法[3]。通过将人们的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描述,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计算出各因素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方法是旅游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

2.2 三清山遗产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三清山旅游资源,首先對该遗产地进行了实地踏勘,访问当地管理人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三清山遗产资源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等原则,从资源特性、资源价值、区域条件方面确定了多个指标因子。采用Yaahp 7.5软件建立三清山遗产资源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将其构建了4个层次:1个总目标层(A)、3个综合评价层(B)、8个项目评价层(C)、24个评价因子层(D)(图1)。

其次,判断矩阵。在建立总目标评价模型树的基础上,对同一层次的各因子间相对于上一层的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该环节通过向高校地理学旅游专业教师发放20份问卷,采用专家打分方法,按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显重要、极端重要、稍不重要、不重要、很不重要、极不重要1~9标度,给出1、3、5、7、9、1/3、1/5、1/7、1/9(或中间值)评分。通过层次分析Yaahp 7.5软件列出各因子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表2、表3、表4、表5),求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Wi,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并利用公式CI=(λmax-n)/(n-1),CR=CI/RI,进行一致性检,若CR<0.1,则符合一致性检验。

最后,计算结果,权重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赋值,将数据整理计算,得出三清山遗产资源各层次的因子权重,从上述判断矩阵一致性来看都小于0.1,符合判断标准,将计算结果进行权重排序(表6)。

2.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三清山遗产资源权重排序得知,在综合评价层中依次排序:资源价值、资源特性、区域条件的权重分别为0.600 0、0.300 0、0.100 0。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具有突出的遗产价值。其表现在科学研究、历史文化价值、教育启智、美学价值等本底价值和直接使用价值方面,尤其以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突出,在24项因子评价层排序中位居一二。三清山属怀玉古岛弧地体,属赣东北古缝合带[4],曾有3次大海侵,经历了4次大的地质构造运动,记录了多个重大地质事件[5],蕴藏了古地质、古植物、古地理、古气候变迁的证据。区域保存了从新元古代南华纪到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古板块碰撞遗迹、造山运动的重要地质事件以及中新生代以来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揭示了地球演化过程重要阶段历史。同时,该地区也是研究物种进化、群落演替的“天然实验室”,由于该生态系统记录了跨洲际间断分布的植物类型的发展历史,时空尺度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各种奇特的花岗岩造型石及各类云雾、山水组合的和谐画卷,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是三清山的三大地标。而人文景观中的道教文化、道观建筑在资源中的地位不凸显,权重值仅为0.048 5;另外,尽管本底价值在项目评价层中排第一,而间接衍生价值权重为0.058 6,其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排序不容乐观,而环境效益还是令人欣慰的,这说明了三清山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只是保存了原始风貌。

相比区域条件而言,资源特性也是占有比较优势,权重为0.300 0;无论是从道教文化、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还是从植物群落、地质遗迹、花岗岩系列等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来看,都体现三清山生态系统、花岗岩峰林地貌、道教遗存等得到了完好的保存。然而,三清山的区域条件却处于劣势地位,具体表现在食、住、行、娱、购等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可进入性差以及从业人员素质低等方面,其各项因子指标权重排序靠后。在交通方面,周边县市与外界连通性强,而在区内与周边县市的连通水平较差,不能直接到达景区,都需要中途转乘大巴;飞机航班只能到达衢州、南昌、九江,火车也只能到上饶市或玉山县,而且进山路车程耗时超过1~1.5 h。景区内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宾馆住宿床位紧缺,价格不菲;小吃没特色,特产单一;大型购物商场几乎没有,小饰品居多;专业人才缺位,指示牌不醒目。其评价结果也印证了游客的主观评价:三清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旅游资源水平,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最大发挥。

3 三清山遗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坚持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严格保护本底价值

本底价值是指自然文化遗产本身所包含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无论人类是否利用,其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由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成[6]。三清山记录了14亿年的地质演化历史,后期形成的“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孕育着高品位的科研价值。生物多样性、完整的生态系统、悠久的道教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达到“天人合一”的遗产面貌。原真性和完整性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是保护遗产的关键和核心[7]。本底价值是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而真实性与完整性则是本底价值的灵魂所在。申遗成功后,为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宾馆、公路、索道等建筑建设破环了三清山的完整性。目前,山下星级、经济型宾馆达27家,山上7家;东部金沙索道和南部外双溪索道,路线长、高差大。“申遗”的真实意义在于保护,而不是破坏。

3.2 优化管理体制,规范经营行为

景区的有序、有效管理需要一套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管理者、经营者、游客行为。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明确权责,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多头管理或推诿责任行为;经营者合法经营,坚决杜绝法律法规内不允许的行为;实施涉众合作管理的方式,赋予当地居民权利,使其成为遗产文化的传播者、解说者、保护者,实现遗产的经济价值向社会文化功能转变[8];游客文明出行,不破坏公共财产,减少污染,建议每个游客自备垃圾袋,自理垃圾,减轻清洁工的负担;门票管理制度可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实施以交通工具为主导的差异化门票定价,体现对低碳型、运动型旅游行为的引导、鼓励与支持[9]。

3.3 建立依托城市,完善基礎服务体系

区域经济学“增长极理论”指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对某一部门行业起着依托作用,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一个著名的风景区离不开中心城市的依托[10]。三清山坐落在玉山县,从经济基础、交通可进入性、地缘等方面,都比较适宜作为三清山风景区的依托城市。将玉山县作为依托城市,成为三清山景区的“窗口”,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交通、住宿、接待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因此,建议将玉山县改名为三清山市。国内有很多在景区建立依托城市的成功案例,如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宁冈县与井冈山合并为井冈山市。

3.4 明确遗产主题,提升知名度

遗产地三清山的一草一木、建筑、地质地貌都积淀着内涵丰富的文化。2006年三清山申遗失败,原因在于定位不明确:只注重自然遗产,而忽视了双遗产的优势。东晋葛洪修仙炼丹遗存下来的一些清寒、古朴的道教遗址,闪耀着中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光辉,这也为自然遗产增光添彩。三清山构建形象主题应突出以三清山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道教旅游文化思想。同时,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构建旅游圈。国外学者提出建立旅游圈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圈模式比单个旅游景区更有吸引力,是大众追求健康出游的新方式[11]。三清山可以将景德镇瓷器文化、婺源徽派建筑群、鹰潭龙虎山道教文化、弋阳龟峰等景区融为一体,建立赣东北旅游圈,延展三清山旅游路线,深化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业发展前景。

4 结论

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三清山遗产资源和开发条件,得出三清山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并且地质遗迹、花岗岩系列、道观寺庙、植被群落等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科学、美学价值;而从区域本身的交通、服务质量、住宿、解说系统几个方面来看,遗产开发都处于劣势地位,加上近些年游客激增以及近似景点竞争压力,金沙索道和外双溪索道服务区出现过度开发现象,三清山遗产保护受到严重威胁。三清山可建立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遗产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出发,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开发规模,在制度、法律、公众参与、设备、人才等方面加强资源监督、管理、研究与保护,从而促进遗产开发与旅游活动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邹统轩.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3]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叶张煌,刘嘉麒,尹国胜,等.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概述[J].资源与产业,2013,15(1):82-88.

[5]叶张煌,张嘉麒,尹国胜,等.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重大地质事件记录[J].地球学报,2012,33(2):236-244.

[6]陈耀华,刘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保护利用[J].地理研究,2012,31(6):1112-1122.

[7]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遗产保护理论,2010,216(4):30-38.

[8]BABI D.Social responsible heritage managementempowering citizens to act as heritage manage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88(3):27-34.

[9]张晓燕.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武当山为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10]姚丽芳.确立三清山旅游依托城市之我见[J].上饶师专学报,2000,20(3):65-70.

[11]ARMAITIENE A,BERTUZYTE R,VASKAITIS E.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of nature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health tourism in national park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8:330-337.

猜你喜欢

三清山保护策略层次分析
人间仙境:三清山
水墨三清山
游三清山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
三清山九项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