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居住的觉醒

2016-10-09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中式蓝光住宅

中国高净值人群对“家”的审美正在发生着变化,“欧陆风情”逐渐式微,中式传统的审美被推崇并贯穿至住宅产品的开发中,居住品味的兴起与流变,被解读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回归。

中式居住审美兴起

越来越多的富含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住宅产品取得成功,泰禾院子系列、龙湖源著、绿城的桃李春风,都以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产品,讲的是中国故事。不久前,蓝光地产在苏州的雍锦园和成都的雍锦王府先后对外开放,这两座以中式园林为蓝本的“新中式”受到高净值阶层的追捧。

苏州雍锦园——漏窗借景

这股中式住宅风,也吹到了海外。知名豪宅开发公司Domvs London创始人乔恩·奥布莱恩说,过去10年前,中国客户的要求通常是建造欧洲风格的住宅。现在,他开始接到很多订单,客户要求建造风格是中式风格。他的公司考虑在杭州开发大型住宅项目,初步的规划已经开始考虑融入风水原理,要用中国的传统亭台楼阁来迎合市场的需求。

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尽管总的来说高端买家仍然更喜欢西式风格的别墅公寓,但需求正在变化,从衣食住行至礼乐文章,一种寄情于山水的生活愿景正在城市人心中泛起涟漪。

在过去20多年里,托斯卡纳、法式、西班牙式等西式风格主导着中国的居住审美。无法统计中国城市里有多少名为“东方曼哈顿”“阳光爱琴海”“剑桥名苑”“罗马花园”“香榭丽舍花园”的住宅小区。

“西化”似乎成为“文化”的代名词。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一次聚会上与开发商开玩笑:“我觉得20年来中国房地产是惊天动地的革命事业,他们把整个欧洲,整个美国都搬到北京周围。我在北京看到一系列欧洲的地名,我的一个朋友,他搬到一个小区叫海德堡,他写文章时就写的是‘于海德堡。我们希望像欧美人一样的生活,今天突然就在我们身边了。500米以外就是欧洲,300米以外就是美国。”

这种西化并非偶然,在张颐武看来,中国古代的居住文化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断档了,新的文化并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起来,于是造成了今天我们的居住文化传承性很差,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他的观察中,现代中国对住宅的审美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大宅。过去大杂院挤在一起太痛苦了,没有任何私密性,一旦条件好点,就想空间尽量放开。所以,改革开放后,房地产的第一步是满足了大。第二个阶段是“豪”,体现在风格追求上,恨不能把世界各大洲的风格全都搬过来。中国人与世界接轨,其实是向西方看齐,这是因为100年来中国人所有的文化想象都是在更优越、更发达的西方。

第三个阶段是“美宅”,当所有风格都试过之后,达到随心所欲又不逾矩的状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加和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人们意识到,生活需要现代化,而情感表达却需要中国化,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价值,于是以“中式”所包含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重新被唤醒。

成都雍锦王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把这个称为“一个从肉体居住到精神回归的过程”。在过去的10年里,在房地产商品化的浪潮之中,购房者能够顾及的仅仅是肉体上的居住满足,而忽略了心灵的栖居。

“现在中国社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重构这个文化了。但这需要新的磨合,需要有人不停地站在文化角度提醒住宅建造者和居住者,否则居住文化重构的过程将变得更长。”周榕认为,从过去简单快捷的西式建筑风格到现在的中西合璧、洋为中用,这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加成熟的表现,这种既有现代建筑手段又有中国元素符号的建筑风格,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住宅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人的需求决定了住宅产品的走向,而沉积了人文历史的建筑风格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当具有鲜明风格的建筑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它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最能体现城市精神与社会风貌的标志。作为一个人居群落最为直观的外在特征,建筑将文化载体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随着人与城市间关系的不断演进,住宅所拥有的“舒适”已不再指向单纯的身体需求,而更多是人们对栖身之所的心理需求。对地域的认同,对品质的追求,皆来自人们最为本真的对“家”的情感回归,中式空间此时便成为思维与情绪安放的场所。

苏州拙政别墅外景

“新中式”更像是“心中式”

蓝光地产决定将提供的高品质住宅产品以“新中式”的面貌展现出来,是有诸多考量的:中式传统等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如何融合?过去家族式的生活形成的建筑形态,如何改良以适应现在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东方居住理念能发展下去?空间审美与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如何找到平衡点?

在蓝光地产集团总建筑师郭震看来,房子给人带来的最大收益莫过于生活收益,中国人选择居所总是被强加了太多外在的、历史的东西,房子凝聚了人们的欲望、情感、审美、希望和追求。如同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凯文·林奇所说,“人类是最有领域感的动物,即善于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拥有其资源,从空间的控制产生心理结果,如担忧感、满足感、光荣感、屈从感”。

过去的住宅产品,西方建筑符号随处可见。在这个过程中,人迅速扔掉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喜好,不去思考真正需要的居住空间是怎样,而是追求一些供别人观看、供自己炫耀的东西。

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满足了安居乐业的最基本要求后,开始追求平和诗意的心境、田园风光的惬意,开始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自得,开始向往逃离都市,归隐山林,出现了“逆都市主义”“新都市主义”“准都市主义”等各种“主义”。

郭震认为,人们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已经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面向未来的居住产品,一定是具备全球化审美的。因为环境因地域而有所区别,所以中式建筑更要注重风格和舒适度的统一,不断萃取西方现代化建筑对于舒适度上的考量。这种审美不仅仅是空间上,也是细节上的。所以,推出雍锦系列产品集中展示了蓝光对“新中式”的理解:现代化的精致,但却是骨子里的中国。

蓝光为其苏州雍锦园定制了“雍锦八景”,这之中有传统中式园林的硬景,如厅、壁、亭、阁、廊,以及软景涧、泉、池和桃、樱、梨、桂、梅、荷、海棠、玉兰等四季花海,松、竹、枫、柏等珍贵树种。同时,特邀苏州园林建造者传人“香山帮”,按“折、合、开”传统空间秩序,通过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等苏州造园传统手法的应用,打造有步移景换的小趣,又有登高望远的开阔,极目四野的舒畅,让客户的中式情怀在此落地。

完全的仿古,只是形式大于内容,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在解决景观的功能性上,雍锦园做了许多创新尝试:增加软景资源,比如山水叠水的设计,引入瀑布般跳跃灵动的生活场景。同时,镜面水的设增加景观互动性:为避免传统中式景观参与性不高的劣势,雍锦园开辟了更多公共空间,比如开阔的活动草坪、古筝台、瑜伽台等,以承载较大的人流量,提升功能性,让中式园林更好用。此外,还加入现代人生活场景:预留户外会客厅、老年健身器械、宠物活动区等配套设计,满足现代人更为丰富的生活方式。

环境的平和与建筑的含蓄烘托出“静”“净”相生的居住理念,使建筑序列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不曲折,造型简朴而精致。利用“墙”“院落空间”等中国建筑元素,通过空间、时间的对比和共性,探求一种和谐与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营造出纯粹地道的中式居住环境,又兼具现代气质。

成都的雍锦王府同样如此,黄铜、花岗岩、紫铜、汉白玉等传统型材的运用,为园林在细节处打上“中式”符号。建筑整体造型采用新中式风格,通过对传统立面要素的抽象化提炼,加入现代元素,在细节上保持了中式的语调及精致的美感,以虚实对比的设计手法体现中式建筑内敛而大气的特点,即便是公寓类型的空中别墅产品,也保留传统中式建筑屋檐、实墙等典型元素,又以现代建筑的材料和建造工艺,吸收现代居住的理念,在简洁中彰显细节,营造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李渔对于园林的论述认为“开窗莫妙于借景”,《园冶》中,提出“取景在借”的妙论,其借法多样:远、邻、仰、俯,各得真趣,于是出现了漏窗这一样式。在雍锦王府里我们也发现了漏窗,在内园水景的右侧,布满祥云图案的大理石透景景观墙,通过漏窗使被分隔的内景与外景空间融合,达到分而不隔的效果,使园内外的景色遥相呼应。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曾论: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杆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正是这种间隔,戏剧化地生成了一种美感形式,将平常事物变得可观。

蓝光地产新中式的独到之处也就在于钢筋水泥的包围中,它如同一本零落的线装书,优雅地插在现代城市的书架上。在郭震看来,未来中式空间是古典美学和现代审美的完美邂逅,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繁缛的修饰,一切看上去都简简单单又不失凝练气质,并回归人文价值。所以,郭震说:“蓝光的‘新中式更像是‘心中式,好的住宅产品应该刺破形式主义的皮囊,坦陈人的七情六欲,并继续深入,刺醒久已沉睡的灵魂。我们希望生活在这里的人,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根的情怀,是中国式的,也是世界的。”

中而新与现代雅致生活

中国人的家,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实现起来确实漫长而艰辛。这是每一个开发商在运营一个房地产项目时都要面对的问题,最终决定开发商在平地拔地而起过程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和承担起怎样的责任。是传承者、开拓者,还是复制者?突破还是融合?是摆在每一个开发商面前的现实问题。

居住需求带来的产品更迭换代从未停止,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面积、绿化、容积率、配套、奢华程度等传统指标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未来人们的需求,提供什么样的居住文化,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产品提供者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式居住开始觉醒。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逐渐把中国传统文化甩在人们的视野之外,那些传承着和谐雅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居所,开始被人们渴望。

居住是个系统工程,一种好的居住应该要适应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它们随之产生的文化。在张颐武看来,中式居住的觉醒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复兴。现在的问题是,用怎样的“新中式”去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说到新中式,不能不提梁思成先生。梁先生称:一等建筑“中而新”,二等建筑“西而新”,三等建筑“中而古”,四等建筑“西而古”。

成都知名画家廖新松是蓝光的业主,他更喜欢欧式风格,但仍被雍锦王府的“中而新”所打动,他欣赏能安放心灵的空间,能怀古思今,能游刃有余。住宅是一个载体,它承载了主人的情怀和记忆。不论是过去达官贵人的“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四贤壁”,还是寻常百姓的“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不管是如今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还是处处体现了江南民居特质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都各自记录不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座大宅、一方院落、一围老树,这种人文情结,是现代城市居所“空中楼阁”所完全无法比拟的。城市生活是具有吸引力的,但城市土地是稀缺的,密度较高的住宅是主流,如何在向上生长的居所中实现“中而新”?在著名设计史论家、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王受之看来,新中式住宅不再是中式元素在建筑中的简单应用,而是融合中式文化内核的产品。

回到现代,人们对院子的追求,显然是为了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生活,寻求一种“入则宁静,出则繁华”的生活追求。虽然当下以院子为主打的住宅产品总是会强调一定程度占地面积的“奢侈生活”,其实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写照,催生的是人本上的真性情,是中国精英阶层对“处饰之终,饰终反素”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是对“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特征的进一步强化。

“我知道西方人的现代居住环境比东方的更科学,但是东方住宅形态和东方建筑形态中却有一种西方住宅所没有的人文的因素,它可能不是物理性第一的,但是绝对是心理性的,能够使你感动、喜悦、忧伤、悸动。”在王受之看来,将咫尺空间打造成可安放心灵的“家”就是“中而新”的突破点。在古典与现代、城市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找到平衡点为创新的原点,提炼出赖特的有机建筑理念与中国庭院的围合哲学,让建筑生长在诗意的自然中。而这也正是蓝光地产等人居开发商正在寻找的融合点。

郭震指出,罗马人把希腊人的立柱搬来,以更科学、更精确的几何原理和人体比例关系加以改造,从而使它更秀气、更漂亮。拉美建筑师在挖掘印第安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原理,又糅进已在南美扎根300余年的巴洛克风格,创造出形式多样、空间豁亮、色彩浓郁、讲究光影反差效果的建筑艺术。他们的学习或借鉴都着意在自己的创造,而且紧密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把两种文化加以“嫁接”,从而产生出第三种形态的新品种。

“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必然引领中国文化的回归。”郭震说,国人的生活观,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间,而是与天地四时、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是隐于现代都市紧张生活的世外桃源。无论是儒释道诸家有关修身养性的哲理,还是与古琴旧棋、花鸟虫鱼共享一刻平静,又或是与三五老友大谈金石书画,怡情养性,非为生活而生活,而是为追求而生活,由物质上的享受升华为精神上的求索。“而这将是中国式居住觉醒的内涵。”

“骨子里的中国”

——专访蓝光地产集团总裁张巧龙

我们现在的住宅产品大量借鉴西方的生活方式,“去西化”并非解决方式。在世界视角下实现新的中式住宅,让中国文化回归,让中国人找到理想的“家”,是蓝光地产的解决方案。继承与融合,是我们专访蓝光地产集团总裁张巧龙时,他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文 程清

问:中国高净值人群在选择居住产品上,发生了从欧陆风情到中式风格的明显变化,是什么让中式风格的居住审美兴起?

张巧龙: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前30年,提供的居住产品基本都是“拿来主义”的风格。这种舶来品的居住文化,缺少深层次文化理解的支持,尤其是随着中国物质居住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居住需求也不断增大,“拿来主义”的生命力到达了最高点。而真正决定建筑形式生命力长短的根本,是文化底蕴,是每个国家在漫长文化沉淀中所保留下来的精华对我们造成的欣赏尺度的差异。

中国人含蓄、内敛、尚雅,中式居所追求的正是安宁静谧的氛围,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审美尺度。这种文化理解不用你揣摩,它就在每个人的骨子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情结的烙印,它的生命力是持久的永恒的。不管舶来品如何华贵、如何气派都无法代替对“自己家”的向往。

问:新中式、新本土的提法并不鲜见,如何评价蓝光地产产品的新中式?

张巧龙:我们的选择是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手段对中国文化进行表达。一方面,要符合当代人的居住要求,在居住的舒适度上给予硬性保障;另一方面,增加科技的技术含量,增加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在更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上给予支持。我们对新的中式居住空间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汲取古人的智慧,回到东方文化的根基和精神气质的土壤里,延续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再使用现代的表现形式,提倡本国化、本土化的中式精致生活方式,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我们是骨子里的中国。

问:发展这类居住产品,是不是也意味着蓝光地产开始去迎合改善型居住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方向调整?

张巧龙:我们的产品定位方向将以改善型产品为主。未来2~3年改善型产品要占到住宅产品系比重的70%,同时,产品设计向标准化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向发展。今年,蓝光地产针对改善型需求市场进行全新产品系塑造,目前已构建以雍锦系为主的高端改善型产品,以公园系为入门级改善型产品,构成全系改善产品线。由于市场导向与产品战略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因此蓝光地产的内部管理也进行了变革。管理是企业对自身竞争能力的塑造,如何打造、哪些需要着重强化,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问:什么样的地块、城市,会选择类似雍锦系这样高端的、代表新中式风格的产品落地?

张巧龙:新中式风格只是我们提供满足现代人居住理念的产品的方式之一,做好的产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雍锦系的产品将更加关注智能化、个性化和舒适感,为业主提供更舒适的空间。我们为雍锦系建立了非常细致的产品标准:在选址上要求必须在城市主流地段,周边有完善的城市配套或城市核心资源;在产品设计上以舒适度、个性化为首要考虑目标,考虑家庭三代人居住需求等。具体到城市布局上,这和今年的经营策略一脉相承:投资聚焦高价值区域。我们认为,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南昌、合肥等,是具有高投资价值的城市。从投资分配上来看,高价值区域投资额将占到80%以上。

问:高周转、规模化俨然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做大的唯一法门。似乎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只有做大这一条路。对此你如何看?

张巧龙:地产行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终于要以淘汰赛的方式检验企业的诚意了。在目前的竞争中,一定的规模是需要的,甚至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必然会在融资能力、品牌接受度、材料采购、资源整合和占有、成本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落于下风,让公司掌控资源的能力、城市覆盖的能力,或是实现战略意图的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当然,我们也注重公司在发展能力、盈利能力、治理结构、抗风险能力等指标上显著提升。

市场决定了企业必须选择高周转,房地产投资是中长期型投资,要求减少资金占用,少支利息,高周转同时可规避开发风险,包括政策、银行、税务、市场、材料成本等风险。房产行业是一个强调资金链的行业,唯有资金周转快,企业才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问:高端住宅产品去实现高周转,你们实践起来有哪些经验?

张巧龙:一般来说,大家对“高周转”的认识与了解,是从项目的去化速度而来的,而去化速度很大程度上由供求关系决定。所以在目前“刚需库存高企、改善需求逐步释放”的市场环境下,刚需也不一定能“高周转”,反倒是改善型产品能“快起来”,因为市场需求是第一导向。

在改善型产品当中,我们仍会考虑产品的总价段、竞争力、内涵。因此,除了自然资源、城市资源等项目既定优势外,蓝光针对旗下改善型产品标配了智慧社区、绿色环保、生活家、金管家等服务,以提升竞争力。在产品设计、施工工艺工法等方面,蓝光也通过合作伙伴的重新筛选确保项目品质显著提升。经过一系列调整,蓝光对“改善+高周转”战略有充分的信心。

问:未来的居住产品,核心是要把握当代人对传统居所的审美,同时又能迎合当代人对居住产品的需求?

张巧龙:是的,中式风格的流行,并不意味着要杜绝外来的文化,本土化也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居住产品要有时代感,因为建筑是历史的,记载了所处时代意识形态的东西。

我们对居住产品的要求有一个大概的要求:要体现人们的幸福感,所以我们从居住文化入手,按照中国人当前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理解来造房子。世界视角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帮助我们透过别人的眼睛发现自己,认清自己,继承自己。对于适应现代住宅的东西应该大力继承,对于无法适应现代发展潮流的东西应该有所革新。

苏州雍锦园——漏窗借景

成都雍锦王府

苏州拙政别墅外景

上图:苏州雍锦园入口处——香山帮匠人打造的“假山垒叠”

下图:合肥雍锦半岛匠心独具的建筑造型

蓝光地产集团总裁张巧龙

猜你喜欢

中式蓝光住宅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