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璀玲:一个裕固族手艺人的身份书写

2016-10-09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皮雕裕固族服饰

艾江涛

“好多人并不懂我们裕固族服装的做法,他们只想挣钱,甚至不知道白色头面奔丧才穿,红色头面迎亲才穿。”

从收藏开始

13岁起,在祁连山北麓草场放牧的裕固族牧羊女柯璀玲,开始有意识地收藏本民族过去用过的老物件。起因源于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唠叨:这些东西现在不用,以后你们恐怕都不知道是啥东西了。从一件传统服饰,到一具马鞍,甚至一副眼镜开始,46年过去了,去年,柯璀玲在自己创建的裕固族特色村寨里,单独拿出一间房子作为博物馆,展出自己所藏的上千件文物。

与所有酷爱收藏的人一样,柯璀玲能清晰地说出每件藏品的来历与背后或幸运或惊喜的收藏故事。而且,她善于分析总结,记录了厚厚几本收藏笔记。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柯璀玲收藏了很多马鞍,其中一具颇为特别,上面有精细的漆器纹样,在她看来,这是裕固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体现。与汉族农耕文化的炕箱相比,游牧民族的炕箱更为轻巧,多为一对,便于驮在牛背上搬家。从可以折叠的炕桌,到既是锅盖又可供奉食品的盏托,裕固族器具处处体现出便携、多用途的特点。

裕固族民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柯璀玲

一副老旧的眼镜来自别人赠送;一个清代的铜脸盆被她收来时,正被主人拿来喂狗;一把早期藏刀是邻居干农活时挖出来的。25岁时,柯璀玲看中一对木刻的绿度母和白度母佛像,倾其所有,花5000元将其买下。结果那年春节没有钱花,只得在工会救济下过节。

收藏的过程,也是熟悉本民族文化的过程。裕固族共分为大头目、八个马、杨哥、呼郎格、五个马、亚拉格等七大部落。在博物馆收藏的各部落的服饰和头面(服饰)中,柯璀玲能分辨出每个部落的细微差别,如今,能做到这一点的裕固族人并不多。

另一方面,收藏需要不断地投入。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柯璀玲和几个姐妹到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参加了首届小商品博览会。在展厅外的地摊上,她穿着民族服饰,一边编,一边卖毛线马扯手,40天里赚了5200元。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本民族的手工艺可以赚钱,可以更好地支撑自己的收藏,以及手工艺的继承与推广。

手艺与传承

用柯璀玲的话来说,自己从小就很灵,好动好学,加上母亲和姐姐擅做服装、刺绣、毯子,耳濡目染之下,她很早就学会了这些传统的手艺。

17岁时,初中毕业的柯璀玲在张掖师范学院进修一年后,回到牧区当了小学老师。每到牧民转场,她就给留下的孩子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当了8年老师,25岁的柯璀玲被调到肃南县文化馆工作。由于喜欢画画,此前她经历了高考的八年抗战,一直到儿子3岁时,才如愿考取西北民族大学油画系。老师曾经调侃:“如果裕固族将来出个女画家,肯定是你。”但迫于经济压力,柯璀玲放弃画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族手工艺上。

20多岁时,一次在乡下看到很多皮雕作品,让柯璀玲欣喜不已。再一打听,母亲的舅舅就是裕固族最后一个皮雕艺人。只是,这位舅爷早已去世多年,而没有小孩的舅奶并不喜欢与人交流。为了从舅奶那里打听到更多皮雕制作的细节,柯璀玲一路教母亲怎么问话,拉着母亲和舅奶聊天,自己则在一旁边做饭,边记录皮雕制作工艺。此后,柯璀玲不断搜集资料,只要见到传统皮雕就买下来,慢慢恢复了裕固族皮雕技艺。如今,柯璀玲不但是裕固族传统服饰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还是裕固族皮雕的省级传承人。

让柯璀玲欣慰的是,女儿像她一样从小心灵手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4年的她,服饰、刺绣、画画,无不擅长。自然,她也是裕固族皮雕的理想传承人。在柯璀玲看来,皮雕技艺的核心在于皮子的特殊处理方式,在专利申请下来前,她不愿意多谈具体的工艺流程。某种程度上,她更看重工艺的地道,不愿将其作为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她觉得手艺可以挣钱,养活文化,是件好事。1992年从深圳回来后,她不断跑各地博览会,一手带着藏品展览,一手编织工艺品售卖。1999年,办了3年通行手续后,她终于去了一趟台湾。两个月内,她赚了5万元,回家后不但还清了之前搞收藏的所有欠债,还给身边每个人带回一件小礼物,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在肃南县,柯璀玲算得上风云人物,胆大泼辣的她,不但是当地第一个下海的人,还是第一个与政府单位因为合同纠纷打官司的人。

2005年,从就职的县民族博物馆退休之后,柯璀玲有了更多时间带徒授艺,除了给职业中学带手工艺与民俗文化的课程,她自己办的传统服饰培训班已毕业300多名学生。去年,以尧熬儿原生态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为实体的裕固族特色村寨开业。午饭之后,柯璀玲带我们挨个看村寨中的牦牛帐篷,她希望在未来3年内,将裕固族10个部落的语言、饮食与文化在村寨复原,供大家体验交流。

我们从哪里来

无论是收藏,还是手艺,柯璀玲所做的事情,无不隐隐指向自己的民族身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

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裕固族的汉化已非常普遍,与汉族同学一起读书,讲普通话。尽管母亲在家里听到她说普通话,会骂她“不像人样子”,可在学校,一旦有人将她的帽子脱掉,露出按裕固族传统所扎的七根辫子,她还是忍不住又羞又恼。裕固族的汉化,与1968年的“破四旧”运动不无关系。当时,藏传佛教的寺院被毁,头发必须剪短,这样一来,头面自然也无法佩戴。渐渐地,除了家中的老人,年轻人很少穿传统服饰,甚至慢慢不会讲裕固族语言。

据史料记载,裕固族人的前身为公元6、7世纪游牧于河西走廊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的回纥人。11世纪,回纥人建立的甘州回鹘汗国为西夏所灭,回纥人开始漫长的分批东迁历史,并在此过程中与藏人、蒙古族人不断融合。裕固族人一般自称尧忽儿、尧熬儿、撒里畏兀尔,裕固族的名字则确定于1953年,寓意“富裕巩固”之意。

14世纪起,裕固族人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渐丢失了自己的文字——回鹘文,关于本民族的一切记载,只流传于口述记忆中。今天的裕固族分为东、西裕固族,分别是讲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两种语言,分享一些原始词汇,一近蒙古语,一近维吾尔语。好多裕固族家庭由东西两部构成,彼此交流无碍。

小时候,柯璀玲在本民族的故事中泡大,她特别喜欢听爷爷讲动迁路上的故事:牛怎么带路,鹿怎么带路,狼怎么带路。裕固族流传的一首名叫《西至哈至》的歌曲,讲述了他们从遥远的西至哈至迁徙而来的故事。2012年,柯璀玲参加了CCTV9与张掖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天边彩虹》的拍摄,一个月内走了1万多里路,踏上西去的寻根之旅。到新疆哈密、吐鲁番一带,那里的维吾尔族人把柯璀玲当亲人看待,说她是“几百年前的姑娘回娘家来了”,让她感动不已。

最近,柯璀玲开始学习回鹘文。她希望以后能够教会孩子们本民族语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皮雕裕固族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The Young Artisan Playing with Leather Engraving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一种皮雕的加工制作工艺
雪人的服饰
浅析皮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皮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