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汽—大众的光荣与“忧患”

2016-09-30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忧患三联大众

李三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持续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再大的企业也会落伍,恐龙也会灭绝的。如果说一汽-大众有忧患意识,这就是我们的忧患之处。”

25周年对一汽-大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在9月8日晚上的庆典晚会上,已经90岁高龄的哈恩博士亲临庆典现场,并跟他当时的老搭档耿昭杰再次坐到了一起。1982年哈恩任大众集团的董事长直至1993年,在职期间他曾多次来华,积极促成了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合资项目。据说这位老人每年都会来一次,这些年,长春一直是他非常熟悉和留恋的地方。哈恩和当年一汽的老领导耿昭杰等几位前辈一起完成了一汽-大众的初创。哈恩博士、耿昭杰厂长是一汽-大众真正的“缔造者”。正是他们当年的努力和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才使得一汽-大众能够取得今天的荣誉。

一汽-大众在中国的汽车业界创造过很多传奇。比如:它是开启中国的家轿时代的亲历者,不知有多少家庭的第一部私家车就是捷达;它也是中国第一个覆盖全系乘用车车型的车企……回顾过去成绩,展望未来挑战,一汽-大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的清醒,出乎很多人意料。

三联生活周刊:在合资公司成立25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回忆往昔,一定有很多感慨吧?

张丕杰:一汽-大众25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即使是和强势品牌的合作,在初创时期仍然是非常艰苦的创业期。

4月28日,大众T—Prime GTE在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

当时的建设和现在的建设条件完全不一样,首先受装备水平的限制,其次是资本投入的限制。但一汽-大众的团队,在一汽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国家把15万辆任务交给一汽,项目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来启动,由发改委主任来验收,对项目的高度重视尽在不言中。

现在经常会提到30万辆管理、50万辆管理、百万辆管理,这个坎就是体系能力的坎。在体系能力提升的突破期,一汽-大众成功地突破了各个阶段的坎,现在我们是200万辆级的企业规模。

三联生活周刊: 当年一汽-大众一开始生产捷达,找C级供应商都很难。现在有多少A级供应商?

张丕杰:一汽-大众供应商大约是700家,大概每年会提升半个百分点。企业生产规模越大安全矛盾越高,一汽-大众在5年前就关注到供应商的安全问题,所以对一级供应商是有要求的,现在是385家的一级供应商,这个数字是动态的,每年会有升降级。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几乎全球所有品牌都在布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汽-大众如何确保高速稳定成长?

张丕杰:核心驱动力一定是来自文化,一汽-大众不断前行的驱动力一直以来是高品质的追求。从企业建立初期开始,股东给它的定位是要建设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这里面有质量驱动的内容。

在流程设计中,引进了德国大众全球质量标准,把标准纳入到企业中。从员工方面,一直在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品质的员工队伍,在客户层面,我们一直是追求高客户满意度。在一汽-大众文化内涵里面,追求高品质就是不断前行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反映在细微之处,比如看产品的内外饰也是间隙、评估、色彩等等,一直是这样,坚守“一本经念到底”。

三联生活周刊:中德双方未来在哪些方面会有进一步的合作?

赛德利(一汽-大众副总经理):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最后要由用户确认,目前技术领域面临变革时代,用户需求也是更加个性化、多元化。一方面我们制定更加丰富的产品计划,另外一方面倾向于满足用户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今年我们引入了优秀产品,例如全新高尔夫嘉旅、全新迈腾和全新奥迪A4都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革新。

我们已经注意到,近期中国市场SUV、电动车等细分市场的增长非常强劲,为此,我们将通过继续优化扩大产品线,争取在这两个细分市场中做出好成绩。不久的将来,就将引进大众品牌的SUV车型。在技术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比如电动车领域,有专门为中国市场奥迪A6L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是很好的开端,未来会投放更多的电动车型,初期主要是做混合动力的车,随后会引进纯电动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到当下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

张丕杰: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进入到普及后期,普及后期意味着增速大幅下降,基本上是个位数的增长,这将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增速大幅度下降,汽车市场进入普及后期增速下降新常态,另外产能是过剩的,意味着竞争激烈也是新常态。2009年,包括之前的2005、2006年经历过高速发展期间,但是未来很难,由于市场增速放缓和产能过剩,基本上都是中低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国汽车经过十五六年的高速发展,客户逐渐成熟,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客户意识在加强,另一方面,品牌忠诚度和成熟理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互联网+”的出现影响到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现在一些经销商心里不踏实,担心互联网发展那么快是否有一天会取代了实体店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一汽-大众在销售、市场、渠道还有多大的机会?

张丕杰:我们的基盘足够大,增车的存量是很高的。尽管市场处于普及后期、低速增长,但绝对量也仍然可观,在“十三五”期间,预期每年100万辆是没有问题的。汽车市场活跃度越来越高,增长动力多元化,这都将给未来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就目前来看,新能源和SUV市场仍然可以期待。

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一汽-大众有清晰的判断。在营销领域里,有关于品牌以及和经销商构建“相生共赢”的关系,以及强大营销体系应对变化。在一汽-大众销售体系内部在推行“快、变、细”的方针,面对比较复杂的竞争环境。

在市场变化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面向新兴业务和新的职能,从组织结构到人员结构和事业结构都在变。现在的网络约车、租赁车对传统业务影响会非常大,怎么迅速改变和应对?我们也有一套成熟体制。

三联生活周刊:在产品规划时一汽-大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张丕杰:公司对产品线的规划,现在规划未来产品总数达到30款车以上,其中11款是新能源车,为了实现和实施这些产品,需要在相应基地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目前为止,一汽-大众在中国市场所建的新基地都是大众集团里最先进、最新的工厂,例如在冲压技术上采取8100吨的自动压机,这样的压机能满足像奥迪车型那样高精度、高难度车型线条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效率的。我们做工厂规划时,一方面紧跟大众集团最新工艺技术,另外一方面也是结合本地市场采用最经济、最优化的成本去建设基地。例如,现在青岛和天津两个焊装车间投入焊接机器人都是1000个左右。

大众的车型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不便宜的,但我们的产品也物有所值,包含了很多先进技术。例如涂装车间,有最先进的干湿器物分离系统。先进的工艺结合废水处理系统让新工厂比传统的工厂用水量减少90%,这是对中国环境保护做出的非常大的努力。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汽车行业,一汽-大众素来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在如今环境下是否感受到了人才体系的某些压力?

张丕杰:地处东北,我们认为一汽-大众的吸引力是很足的。我们的薪酬在东北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我们对人才的吸引不仅于此,更在于一汽-大众确实能给员工干事业的平台。中德合资企业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大家在里面可以有施展的空间,这是我们对人才能够吸引,也是流失率较低的原因。汽车市场上人才需求很大,竞争也很激烈。一汽-大众这些年人才流失率接近1%,我们和国内大企业进行了对标和交流,目前的流失率在目标范围之内。

过去25年来一汽-大众建成了八大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培养了一些优秀的、领军的细分人才,这也为一汽-大众的发展奠定了实力。当前新技术和互联网越来越多被应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比较激烈,一汽-大众在这方面已有新的准备。

三联生活周刊:接下来一汽-大众将定位于哪个阶段?

张丕杰:中国汽车总市场的增长,离天花板越来越近。大家说距离见顶或许还有5年、10年,总之,距离天花板越来越近。走过了25年这个时间节点,接下来就是一汽-大众的创新阶段,由于互联网技术和其他技术的突破,从技术层面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快速变化的需求,正是由于技术的突破,使得用户对自己的需求提出了更多的期望,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的。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持续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再大的企业也会落伍,恐龙也会灭绝的。如果说一汽-大众有忧患意识,这就是我们的忧患之处。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理解创新?如何把创新融入产品的升级换代上?

张丕杰:我理解创新不只有一个维度。传统优势要持续创新,在传统技术方面给客户带来的体验还有可挖掘的潜力。例如车上都有旋钮,但我觉得我们生产的旋钮就会不一样,手感更好、声音更好听。我们一直是以质量至上,可以说是德国大众在质量方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一汽-大众体系的沉淀,两个股东的工程师文化在一汽-大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在互联网方面,一汽-大众积累的数据以及德国大众积累的车辆数据,两个数据整合加以利用,可以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体验,可以满足客户更多的在数字服务方面的要求。

无论怎么变化,企业在新能源方面有自己创新的路径。现在都提新能源车,新能源车面对很大的课题,所有车企的计划都是基于政府政策制定。一汽-大众怎么突破?这是我们研讨的方向,一汽-大众未来的阶段通过快速的变化、持续的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

猜你喜欢

忧患三联大众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