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存『戒尺』方能有所敬畏

2016-09-25赖建明李海龙

清风 2016年2期
关键词:戒尺心存道理

文_赖建明 李海龙

心存『戒尺』方能有所敬畏

文_赖建明 李海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据此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项法规的颁布实施,是在我党长期执政和依法治国的条件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依规依纪治党的重大制度举措与战略部署。笔者认为,要做到廉洁自律,一方面取决于良好制度的构建与落实,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品行修养。

心存“三畏”

孔子曾经强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如今,我认为党员领导干部也应该心存“三畏”: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

要敬畏人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我们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取得执政的地位,根本而言在于得到民心。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古训。我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权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应该对人民群众心存敬畏之心。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伟力,人民群众最可敬也最可畏;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正因为如此,必须要对人民有敬畏感,永远不忘根本,不忘初衷,不忘使命。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

要敬畏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是校正权力观。校正权力观是指我们应该明白权力的来源以及性质,懂得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要为人民谋取利益,不能成为为一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权力是一个诱人的东西,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掌握权力的“特殊群体”。权力具有神圣性,同时也具有工具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来源于人民,如果把权力用好,它可以用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一旦“剑走偏锋”,不讲诚信、不懂规矩、不守纪律,缺乏敬畏、目无戒尺,必然使权力滑入偏轨,造成祸害,成为个人谋取私利,损害国家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二是规范权力运行。规范权力运行是指我们领导干部在使用权力的时候一定要遵照规矩、程序,符合规范地使用。按照习总书记所要求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三是谨慎使用权力。谨慎使用权力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不能盲目崇拜权力,不能认为权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自身的运行逻辑,权力的使用必须有界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权力“摆平”的。

要敬畏法纪,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党纪国法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戒尺。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就必须带头遵纪守法,从程序和制度上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到不越界,不越轨,“拒腐蚀,永不沾”。在这里,我认为法纪并不仅仅是指有形的现实的、生效的法律规章制度,它更包括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律令”。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是相对于我们的外在必然,而心中的道德律是内在我们的内在良知。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党纪国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懂得善恶为尺、良心为度的道理。

明道悟理

学会权衡,懂得事事有成本、件件有代价的道理。古代,权是指“秤砣”,衡是指“秤杆”,权衡,顾名思义,是指能够衡量利弊,比较轻重、知道缓急、计算得失的工具。苏轼在《徐州莲华漏铭》中写道:“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轻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苏轼在这里就是要说明人通过自己的手足耳目来识多寡、知情重的道理。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权衡,懂得事事有成本,件件有代价的道理。在我们做出一个行为的时候,懂得做这件事的可能“代价”与“收益”。

懂得知足,懂得日食八合米、夜眠六尺床的道理。从古至今,每个人内心中都潜伏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贪欲,如情感上的索取,物质上的追逐,权位上的攀缘。贪婪是我们人自身的最大敌人,所以佛家的修行者一生都在与自己作斗争,克服自身的贪婪欲求。在限度之内,贪婪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但是超出限度就是导致对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的损害,正如古人云:“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知足,我们内心充满“贪婪”二字的时候,也应该联想到“贫”与“焚”二字。

要能悟透,懂得“有余忘缩手,无路想回头”的告诫。《红楼梦》里有一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警示我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应该常思贪欲之害,就是要懂得贪欲是一切祸患之源。稍微浏览一下贪欲者的人生档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开始大体上还能遵守党纪政纪,但在面对种种诱惑和“方便”的时候,贪欲之心与日俱增,最终成为贪欲的俘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常常持以侥幸心理,没有认真地想过它所带来的危害,直到被绳之以法时才追悔莫及。我们应该懂得知足,应该感恩于当下,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

做到“四慎”

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在心存敬畏、明道悟理以后,还要加强自我修养,从始至终都要严格地要求自身,培养廉洁自律的德性。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做到“四慎”。

要能慎始。《左传》云:“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我们领导干部要切记“慎始”的道理。我们刚刚做官、从政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用权,谨慎行事,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一次面对诱惑时,一定要做到心不动,手不伸。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如果开始时就能够坚持原则,那么以后的道路方向就比较好把握;如果开始时方向就错了,那么出事、翻跟头只是迟早的事。

要能慎微。《资治通鉴》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一个人只有通过在许多小事上的努力,才能成就大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才能彰显自己的德性。同样,一个人的“大恶”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也该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往往就始于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上不谨慎、破规矩,结果胃口越来越大,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和“实”是一件件小事、一点点细节积累起来的。

要能慎独。《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慎独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历史上有则宰相夜间换灯的故事。有一位宰相,白天公务没有完成,于是晚上在家处理公务,这时点朝廷供应的蜡烛。当公务处理完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供的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家人对此不能理解: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此公曰: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所以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白“慎独”的道理,懂得要人不知,除非不为的道理。

要能慎终。我们在做到“慎始”“慎微”与“慎独”之后,还要做到“慎终”。正如古语云:“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唐朝名相魏徵曾经讲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确,一个人做到慎始并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从人民公仆到贪官只是一念之差,从功臣到罪犯往往也只有一步之遥。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对于手握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头脑清醒,珍惜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荣誉和地位,愈到身退之际,愈要“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圃殿高秋”,时刻提醒自己“慎终如初”,切实站好最后一班岗,光荣退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赖建明系湖南省株洲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戒尺心存道理
心存美好
戒尺进课堂 戒尺进心中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学生送我一把戒尺
专家点评亮分
道理
“戒尺热销”说明惩戒教育也重要
心存高远 脚踏实地
智珠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