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设计

2016-09-24翟林香

河北渔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翟林香

摘要: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和课程整体设计,通过在校内水产养殖实训中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本文遵循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和思路,介绍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制定、考核方式和教学团队建设。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生物饵料培养技术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设计,在校内水产养殖实训中心开展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科学的建设规划方案,在校内建设了共享性强、辐射面广、实验实训内容先进、实验实训设备完善,集教学实训、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开放型、应用型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校内水产养殖实训中心运行使用后,逐渐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理想场所。

在水产养殖综合实训室内设有生物饵料培养实训区,其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操作方便,具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显微镜、培养架、三角烧瓶、玻璃钢水槽、蓄水池、水质检测与分析等仪器设备,保证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为学生建立真实的学习情境和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结合,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任务、企业化管理。

同时,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先后建立了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兴城龙翔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可以为水产养殖专业的师生提供光合细菌的培养、微藻主要培养种类的培养、小球藻的室外土池培养、轮虫的室内培养、轮虫的大面积土池培养、卤虫孵化、卤虫室内培养、枝角类的小型培养、桡足类的小型培养等生物饵料培养课程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工具和材料,可以在真实的生产条件下组织教学活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2 课程设计的理念及思路

依据水产养殖业发展与水产养殖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实施等方面,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和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课程组教师积极与水产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水产养殖类职业岗位需求,参照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水生动物养殖工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项目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评价体系设计,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中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与生产、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现代水产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 教学项目的设计

课程教学团队教师通过对水产企业进行调研,与水产企业实践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访谈,全面梳理生物饵料培养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本门课程根据水产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融入行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动态调整、组合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本门课程根据生物饵料培养工的岗位需求科学设计光合细菌的培养、微藻的培养、轮虫的培养、卤虫的培养4个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融为一体。通过课程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光合细菌、微藻、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的培养,能胜任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动物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中所需生物饵料的培养工作,成为水产行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教学目标的确定

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根据高职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水产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设计融学习过程于生物饵料培养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确定了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包括:能描述光合细菌、微藻主要培养种类,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生物学特征;能描述各种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及其他领域的应用;能说出各种生物饵料的不同培养方式、所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能说出各种生物饵料培养的工艺流程和培养方法;能说出影响微藻生长的因子及微藻在一次性培养中的生长特性;能说出微藻培养液配方的主要成分、作用及来源;能说出微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危害作用、危害途径及防治措施;能说出池塘轮虫的增殖方法;能说出卤虫卵的采收方法和加工流程;能说出卤虫室外大量养殖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的学习和职业情境的实践,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目标设计为:能鉴别光合细菌、微藻主要培养种类、轮虫、卤虫等水产养殖上常用的生物饵料;能制定光合细菌、微藻、轮虫、卤虫等常用生物饵料的培养方案;会使用浮游植物计数框进行微藻的计数,计算微藻的藻种密度和培养密度;会进行微藻培养的海水消毒、容器工具消毒、营养液配制、接种等操作;能进行光合细菌、EM菌等简易培养;能开展小球藻的室内培养和室外土池定向培养;能开展螺旋藻、盐藻、扁藻、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角毛藻、骨条藻、金藻等微藻的室内培养;能进行底栖硅藻的藻种采集和培养;能进行藻种的保存;能利用天然海水施肥混合培养微藻,进行微藻的增殖;能进行轮虫卵的保存和孵化;能开展轮虫的一次性培养、半连续性培养和大面积土池培养;能进行卤虫卵的贮存、质量判别、孵化和无节幼体的采收;会配制去壳液,进行卤虫卵的去壳;能进行轮虫和卤虫的营养强化培养;能开展枝角类、桡足类的室内小型培养。

通过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的学习和职业情境的实践,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目标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纪守时的工作作风;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按照实训要求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消毒操作;能够分析实训现场出现的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完整地撰写实训报告;能够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进行信息采集与处理。

5 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建设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化。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标准是依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水生动物养殖工和水产企业行业标准,以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核心而确立的教学工作的微观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念,制订了课程标准,用于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课程的基本信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标准、学习指导书、学习情境、课程课件、项目教材、职业资格标准、微课、教学录像、试题库等)、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团队等。

6 教学团队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对课程教学团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团队教师应具有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理念,能根据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开发本门课程的教学项目,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具有丰富的、前沿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知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具有和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控制项目的进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在实训室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能正确指导学生的操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能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对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为了丰富实践教学经验,适应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主讲教师在近几年的生产季节都到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等水产企业学习微藻类的室内培养技术、小球藻的室外土池培养技术、轮虫土池培养技术、光合细菌的培养技术、河蟹土池人工育苗技术等企业实践项目,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主讲教师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执教能力,既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校内实训中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又能及时将学生带到校外企业,将教学与真实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

同时,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动态组合、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专兼职教教学团队。

7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包括课堂纪律、实训操作过程和实训报告;结果考核包括闭卷考试、培养成果。其中课堂纪律占10%,实训操作表现占30%,实训报告占10%,培养成果占20%,闭卷考试成绩占30%。

水产养殖技术业生物饵料培养技术课程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在校内实训中心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一致,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掌握了熟练的岗位技能,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6-06-23)

猜你喜欢

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基于后勤资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以“三赢”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