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利强度、内部控制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

2016-09-23曹曦文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两权分离控制权盈余

曹曦文

权利强度、内部控制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

曹曦文

本文以2010—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权利强度、内部控制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2)大股东两权分离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3)在研究两权分离度、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大股东两权分离度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两权分离度内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会计理论界就开始了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我国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Roychowdhury (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多停留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鲜少有之。以应计项目为操控对象的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换来实现对相应的财务数据的操控。Roychowdhury的研究发现由于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更倾向于操纵真实活动以进行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不是进行会计账目上的调整,而是直接通过经济活动进行操纵,由于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很难区分开,相比应计项目的盈余操纵行为,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操纵财务报表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误导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危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损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上市公司代理冲突的集中表现形式,在我国大股东控制仍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因此企业盈余管理决策实际上也受制于大股东。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通过金字塔型持股、交叉持股和双重股权等方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所有权结构,这导致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较高的两权分离度容易使大股东实施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因此,研究大股东权利强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意义重大。

本文从大股东权利强度的角度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现有文献而言,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较多,而对大股东权利强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较少,更少有人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量。所以研究权利强度、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不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还可以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甚至会促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善。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佟岩、徐峰(2012)以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能够被高效的内部控制所抑制,即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

表1 变量定义表

表2 描述性统计

表3 相关性分析

林钟高(2011)以2007—2009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盈余管理和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相互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控制权加大,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若股东之间持股比例均衡,相互之间形成制约,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 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将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类型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也发现高质量内控不仅能够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行为,也能够减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徐光伟、刘星(2014)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无论是政府控制,还是个人控制,大多采用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形式,这导致终极控制人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基于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终极所有权研究暗含一个基本逻辑是:如果终极控制人控制权大于现金流权,他将金字塔底层公司资源转移至金字塔顶端,以较少现金流权共享收益获取了独占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两权分离度一般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差值来计算),该差值越大,证明两权分离的程度越高,终极控制人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越强烈,提升企业价值的积极性越不足,从而降低了中小股东的共享利益。

王妍玲(2011)就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来说,当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增大时,终极控股股东们的利益侵占动机将加强,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典型特征是隐秘性,为了保护侵占行为的隐秘性,避免外部股东的干预,控股股东往往会控制会计政策及经济业务,利用盈余管理行为去隐瞒控制权收益和公司的真实业绩,降低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便更好地攫取控制权私利。而控股股东的控制地位加之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也使控股股东有能力进行盈余管理。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H2:大股东两权分离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H3:大股东两权分离度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表4 内部控制指数ICI与SREM多元回归结果

表5 两权分离度WEDGE与SREM多元回归结果

表6 权利强度WEDGE、内部控制ICI与SREM回归结果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选取

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8-2013年的相关数据,其中2008、2009年数据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指标的计算基础。按照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发行A股以外还发行其他股的上市公司,因交叉上市公司外部影响因素复杂,所以剔除此类公司的影响;(2)剔除具体行业特殊性质的金融、保险业,此类公司与其他公司在资本结构和财务数据上存在较大差异;(3)剔除ST类和PT类公司;(4)剔除异常数据以及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5)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 的样本公司,因为其可能资不抵债。最终得到5138个有效样本,其中2010年1052个,2011年1206个,2012年1464个,2013年1416个。本文有关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内部控制指数数据来自深圳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数据库。有些指标数据为笔者根据相应的数据通过Excel计算得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spss19.0软件。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度量

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指出真实活动操控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费用操控这三种手段,销售操控是指利用价格折扣或信用政策来达到提升销售收入的目的,但这样不会增加企业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生产操控是指通过扩大本期产品产量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来增加边际利润。费用操控是指通过推迟或减少研发费用、销售费用来增加利润。由于三种手段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影响方向不一致,为了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效应,Chiet al.(2011)构建了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指标(SREM)。SREM越高,表示公司更多进行向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其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依照Roychowdhury的做法,首先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分年度、分行业进行回归,计算出各模型中的估计系数,再将系数带入模型计算正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O)、正常生产成本(PROD)和正常可操控性费用(DISEXP),然后利用各公司的实际值减去各自的估计值,最后得到各自的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bCFO)、异常生产成本(AbPROD)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AbDISEXP)。

模型1:计算正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O)。

模型2:计算正常生产成本(PROD)。生产成本定义为营业成本与当期存货变动额之和。

模型3:计算正常可操控性费用(DISEXP)。可操控性费用定义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

模型4:引入Chiet al.(2011)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指标(SREM)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程度。

2.解释变量设计

权利强度(Wedge),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差值,又叫两权分离度。控制权为根据股权控制链计算所得;现金流权也就是企业的所有权,为实际控制人持有的上市公司分红权利。用以衡量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权与其对企业的现金流权差异,该连续变量数值越大,表明大股东权力强度越高。

内部控制指数(ICI),本文借鉴郑军、林钟高、彭琳(2013),采用来自深圳迪博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衡量企业內部控制质量,该指数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为编制基础,要求从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五个方面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评价,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特征,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普遍认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控制变量设计

资产负债率(LEV):代表上市公司偿还负债的能力,偿还能力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破产或违约的风险就越大,公司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总资产报酬率(ROA):代表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是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财务指标,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个评价标准,也是公司是否具有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的硬性指标。张俊瑞等(2008)在相关研究中控制净资产收益率变量后,发现其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控制财务业绩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审计意见(OP)为虚拟变量:当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取值为1,其他则取值为0。

实际控制人性质(SOE)为虚拟变量:实际控制人性质为国有属性取值为1,其他取值为0。

(三)实证模型

为检验假设1,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为检验假设2,权利强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为检验假设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权利强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综合真实盈余管理SREM的最小值为-4.316,最大值为18.859,平均值为-.00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存在正向和负向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且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程度差异很大。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bCFO的极小值为-12.207,极大值为6.50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较低,该指标值越小,表示上市公司利用销售操控进行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该指标的平均值为-.008,这初步表明上市公司利用销售操控手段主要进行正向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异常生产成本AbPROD的极小值为-6.646,极大值为12.771,两者相差较大,该指标值越大,表示上市公司利用生产操控进行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该指标的平均值为-.010,可以初步得知我国上市公司利用生产操控手段主要进行负向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异常操控性费用AbDISEXP的极小值为-4.680,极大值为3.313,两者相差相对较小,该指标值越小,表示上市公司利用费用操控进行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该指标的平均值为.003,表明上市公司利用费用操控手段进行主要进行正向的真实盈余管理。

(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列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通过表3可以看出,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bCFO与综合真实盈余管理SREM、异常生产成本AbPROD、异常可操控性费用AbDISEX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5、-0.055,-0.136,且都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了上市公司可能会同时运用销售操控、生产操控以及费用操控三种手段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为检验假设1,本文对相关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

根据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变量后,解释变量(ICI)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07,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1。即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好,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为检验假设2,本文对相关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

根据结果所示,在控制相关变量后,解释变量(WEDGE)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36,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控制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偏离度也越大,更容易促使其产生谋求控制权私利的动机。为了避免外部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监督所导致的声誉受损,其往往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相对集中的控制权也使得控制人具备足够的能力通过操纵公司盈余信息来达到掩盖其转移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目的。由此,验证了假设2。

为检验假设3,本文对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结果显示,在对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分析时加入权利强度变量以及内部控制与权力强度的交叉项,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再明显,显著性也同时下降,说明上市公司存在两权分离程度会削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甚至产生相反作用,这是因为控股股东苗然具有较大的控制权,但是获得收益的分红权利却较小,使得控股股东有动机利用自身的控制权来攫取其他股东的权益来获得自身权益最大化。

由此,证明了假设3。

五、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分别研究了内部控制和两权分离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检验了内部控制是否会对两权分离度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首先,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如果企业建立了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层出于一定动机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的盈余管理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更加能够保证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表披露出来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公允性,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

而存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两权分离度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中如果存在大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那么大股东很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控股权来干涉公司各种运行制度,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率,降低内部控制制度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上市公司,本身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政府的监管要求,更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内部控制的建设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而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治理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同时也能够通过相互监督,从而规范管理者及大股东的行为,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提高对外报出财务报表的财务信息质量。

(2)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监管,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控股股东隐藏控制权私利的成本,提高法律规范、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等的整体效率,通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等来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减少企业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操纵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 S. (2006).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2(3): 335-370

2.Graham J R, Harvey C R, Rajgopal 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40): 3-73.

3.佟岩,徐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研究. 中国软科学.2013(02)

4.林钟高.内部控制治理效率: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

5.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1(8)

6.徐光伟,刘星.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侵害了中小股东利益吗?—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4

7.薛有志,刘鑫.所有权性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和公司风险承担.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

8.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6)

9.王妍玲.市场化进程、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和盈余管理.新会计.2011(1)

10. Cohen D A, Dey A, Lys T Z.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757-787.

11.Gunny K A.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27(13): 855-888.

12. Marin, D., G. Aldhizer III., J. Campbell and T. Baker. When earnings management becomes fraud[J].Internal Auditing,2002.

13.何雨.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商业时代.2011 (4)

14.黄秀蓉,曹文娟.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会计之友.2013 (1)

15.黄良杰.浅探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财会月刊.2010⑵

16.张俊瑞,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 (9)

17.林钟高,徐虹,唐亮.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来自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论丛.2009(1)

18.王正军,孟令,刘正维.家族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与盈余管理.财会月刊.2012(2)

19.王俊秋,张奇峰.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与盈余信息含量:来自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两权分离控制权盈余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机构投资者、两权分离与公司资本结构
公司内部代理问题分析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
民营金字塔结构、产品竞争市场与企业创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