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技能

2016-09-22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程序性技能职业

曹 浩 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5)



教改论坛

信息时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技能

曹 浩 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5)

信息技术尤其是方兴未艾的第三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使用程序性技能的工作岗位将逐步减少,而主要使用非程序性技能的工作岗位将增加。教育应该主动关注信息时代的技能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技能,具体包括:改革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认知技能;课堂内外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身体技能。

非程序性技能;程序性技能;信息技术与教育

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以及计算机的逐步应用和普及,使得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展等都产生深远影响。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却忽视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影响,即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应该培养掌握什么技能的人的问题。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视角划分的角度入手,论述信息技术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影响,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技能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信息技术视角下技能类型的划分

随着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不匹配问题的日益突出,“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并存的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开始关注技能类型的划分问题。已有研究往往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将技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较早对技能分类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职业名称辞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s,DOT),它将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分为三类:与数据(data)打交道的技能、与人(people)打交道的技能、与具体事物(things)打交道的技能,分别对应认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身体技能。这一分类标准成为后续许多研究的基础。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大卫·奥特(David Autor)等人创造性地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技能类型进行划分。他们按照技能被信息技术取代的程度,将技能划分为程序性的认知技能(routine cognitive)、非程序性的认知技能(non-routine cognitive analytical,expert thinking)、非程序性的非认知技能(non-routine non-cognitive interpersonal,complex communication)、程序性的身体技能(routine manual)和非程序性的身体技能(non-routine manual physical)等五类。[1]所谓“程序性”技能,是指一项能够被编写成计算机程序进而被计算机技术取代的技能。

例如,同样是认知技能,程序性的认知技能由于其结构化、重复性、易于被清楚地界定等特征,容易被计算机技术取代,代表性职业如电话接线员、图书管理员等;而非程序性的认知技能由于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注重创造性等特征,难以被计算机技术取代,代表性职业如律师、医生、教师等。上述五种技能的特征及其代表性职业如表1所示,这一划分方法为我们研究信息时代的技能需求提供了基础。

表1 五种技能的特征及其代表性职业

二、信息时代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

按照大卫·奥特等人的假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以及应用成本的持续下降,雇主有意愿采用信息技术来替代人力。一些主要由程序性技能(包括程序性的认知技能和程序性的身体技能)完成的工作或职业将逐步被计算机技术取代,未来劳动力市场对程序性技能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相反,一些主要由非程序性技能(包括非程序的非认知技能、非程序性的认知技能和非程序性的身体技能)完成的工作或职业由于难以被计算机技术取代,未来劳动力市场对非程序性技能的需求将增加。这一观点被许多研究简称为“程序性假说”,西方学者围绕这一假说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第一种研究直接观察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化。例如,Maarten Goos等人(2009)基于1993—2006年的就业数据对欧洲16国的分析[2],Daniel Oesch等人(2010)基于1990—2008年的就业数据对英国、德国、西班牙和瑞典四国的分析[3],David Autor等人(2013)基于1980—2005年的就业数据对美国的分析[4]都表明,主要运用程序性认知技能的职业(如柜台职员、办公室文员等)和主要运用程序性身体技能的职业(如流水线生产工人、建筑工人等)就业人口占比减少,主要运用非程序性认知技能的职业(如教师、律师、医生等)、主要运用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的职业(如管理人员等)和主要运用非程序性身体技能的职业(如手工艺者、家政人员、护工等)就业人口占比提高。这一结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成立。

第二种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它们将职业结构的变化与不同职业的技能标准相结合,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不同类型技能需求的变化。这种研究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各种职业分别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及其水平的数据库。美国新职业分类大典数据库(Th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通过劳动力调查和专家评判两种方式,收集了每类职业分别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及其水平信息,形成了职业技能标准数据库,为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研究的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基于美国新职业分类大典数据库,得出每个职业对五种类型技能的需求。此处的需求,是指某一类型技能对从事某职业的重要性。例如,根据表1第二列,非程序性的认知技能由“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分析数据或信息”和“向他人阐述信息”三方面构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对于“创造性思考问题”的重要性评分为82,对“分析数据或信息”的重要性评分为70,对“向他人阐述信息”的重要性评分为63,满分均为100。那么,小学教师职业对非程序性的认知技能的重要性评分为71.67(三者的算术平均)。依此类推,得出每个职业对五种类型技能的需求。其次,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职业在一定层次进行分类,计算每个职业类别对五种类型技能的需求。然后,基于就业数据,得出某国或某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职业类别结构的变化。最后,将第二步与第三步的计算结果相结合,某一时期劳动力市场对某种技能类型的总需求,等于这一种职业类别的从业人口占比与该种职业类别对某种技能类型需求的乘积之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Ds表示某时期劳动力市场对S技能类型的总需求,Pi表示i职业类别从业人口占从业人口总数的比重,Xi,s表示i职业类别对S技能类型的需求。大卫·奥特等人(2003)基于1960—1998年美国数据的研究[5]、Daron Acemoglu和David Autor(2011)基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数据和欧洲国家数据的研究[6],以及Alexandra Spitz(2004)基于1979—1999年联邦德国数据的研究[7]都验证了“程序性假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列举各项研究的时间对象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最晚到21世纪的头几年。最近10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信息时代推入新的阶段。第三代信息技术与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技术不同,它以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为鲜明特征,迅速横向渗透融合到制造、金融等其他行业[8],将进一步加剧信息技术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影响。

三、我国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技能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全国使用计算机办公的企业比例为95.2%,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89.0%,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2015年,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步伐相比,教育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技能需求的步伐还未跟上。

该新工艺原料为玉米和小麦,花生粕为发酵提供了蛋白质,使用双菌种发酵用曲。该新工艺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且安全卫生。

1.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分为程序性认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认知技能两类。前者侧重对知识和事实(facts)的掌握,后者侧重收集和处理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分科教学,不重视建立各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方法上侧重灌输和填鸭,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评价方法上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点通过上海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表现也可以得到部分验证。与国际上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相当的学生相比,上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稍差。在2009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均为世界第一。在2012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均蝉联世界第一。然而,2012年的PISA测试包含问题解决能力模块,上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试成绩低于新加坡、韩国、日本、澳门、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详见表2)。与国际上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相当的学生相比,上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试成绩低了51分。女生成绩低于男生成绩25分,问题解决能力的性别差异较其他国家更大。无论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无论是解决静态问题的能力,还是解决互动问题的能力,都低于上述几个国家或地区(只有解决静态问题的能力高于香港)。

离开学校教育情境后,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需要统筹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世界。许多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没有既有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个体自己主动地收集信息、批判性地思维、形成解决方案。这些技能可以在个体接收学校教育期间得到更好的锻炼。

表2 上海在PISA2012问题解决能力测试中的表现

注:①性别差异是指男生成绩减去女生成绩。②相对成绩是指,与世界上其他在PISA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中取得相当水平成绩的学生比较而言,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对成绩。数据来源:OECD官方网站。

如果说,以往注重程序性认知技能的培养模式满足了过去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需求,那么这种培养模式将无法满足未来我国产业链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程序性认知技能将更容易被计算机技术取代,或者被外包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正如OECD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越容易教和越容易被测试的内容,就越容易被数字化、自动化和实现外包。”[9]

2.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是指理解复杂概念、在经验中学习、进行各种推理、通过思考克服障碍的能力。非认知技能是指不属于认知技能的、跨越多领域(社会、情感、人格、行为、态度)的特征。它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成就动机、敬业精神等。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强调知识的掌握,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评价方式重视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用学业成绩的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难以通过考试测量的内容例如非认知技能,则不受到重视。长此以往,教育领域中盛行“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错误观念,整个社会的人才观也出现畸形。

通过这种方法选拔出来的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职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要求员工具备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随着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一项任务往往难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多人进行跨部门的合作,这要求员工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然而,这些非认知技能在学校教育中较少得到培养。

3.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身体技能

2016年,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几部弘扬“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什么在信息化时代仍然如此看重手工技艺?原因就在于,这些手工技艺讲求精益求精,通过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而且高度依靠人双手的灵巧度和灵敏度,这些技能是信息技术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难以取代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10]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重普教轻职教、重知识轻劳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劳动力市场缺少掌握这些手工技艺的劳动者。全国100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表明,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人员的需求缺口很大,且呈持续增长态势。

四、对策建议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影响,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学者提出的“程序性假说”以及围绕此假说开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指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技能,具体包括非程序性认知技能、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身体技能。这些技能往往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忽略和欠缺的。

1.改革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认知技能

改变以往过于重视单科教学的倾向,加大综合课程的比重。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合作,开设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校本课程,注重不同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和合理搭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和练习法等,在培养程序性认知技能时具有一定优势;而现代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自学辅导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在培养非程序性认知技能时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独立的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2.课堂内外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

学科教学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学之外,学校要善于利用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非认知技能。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会、团委、社团等组织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加大早期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儿童享有优质的早期教育机会。研究表明,在早期教育阶段进行非认知技能的干预,对个体成年后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大实训实习的教育环节,在实践中掌握工作所需的非认知技能。

3.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程序性身体技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劳动教育,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树立广义的教育资源观,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职业教育尤其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还要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倡导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树立应用型人才杰出的典型。缩小职业间的差距,提高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破除狭隘的成才观,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

[1] DAVID H,LEVY F,MURNANE R 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 (4):1279-1333.

[2] GOOS M,MANNING A,SALOMONS A.Job polarization in Europe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58-63.

[3] OESCH D,MENES J R.Upgrading or polarization? Occupational change in britain,germany,spain and switzerland,1990—2008 [J].Socio-Economic Review,2010,29(1):1-29.

[4] DAVID H,DORN D.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5):1553-1597.

[5] DAVID H,LEVY F,MURNANE R 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 (4):1279-1333.

[6] ACEMOGLU D.Skills,tasks and technologies: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J].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2011(4):1043-1171.

[7] SPITZ A.Are skill requirements in the workplace rising? Stylized facts and evidence on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Z].ZEW Discussion Paper,2004(4):33.

[8] 李国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N].人民日报,2015-08-02.

[9] OECD.PISA 2012 Results:creative problem solving:students’ skills in tackling real-life problems (Volume V) [R].PISA OECD Publishing,2014.

[10] 胡洪江,田丰.“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看重[N].人民日报,2016-03-07.

[责任编辑:江桂珍]

2016-06-1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40)。

曹浩文(1985-),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

G40-012

A

1002-1477(2016)09-0005-05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9.002

猜你喜欢

程序性技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程序性坏死在肺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