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情境,享受魅力课堂

2016-09-21庄美雅

考试周刊 2016年6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庄美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知识本身如何走向和谐统一?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境的引入要有趣味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努力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中,我首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课件出示小学生足球比赛情境图)。接着教师进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罚球,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问题一出,学生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思维一下被拨动,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纷纷谈各自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出应派哪名队员罚点球,那就要看哪名队员罚球命中率高,即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数学思考。

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及恰当的导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中,在学生已经认识面积的含义后,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活动情境:男同学请先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几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老师故作神秘地问:“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探究新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情境创设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历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活动途径主要是在“做中学”,即“做”数学。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

在《物体的分类》中我引入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引入新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充分锻炼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等多方面能力,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整个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学生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经过动手实践,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揭示规律,建立概念,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这正是“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哲理所在。

4.“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情境创设要讲究层次性,有的放矢。

(1)不同年龄的学生层次性的情境

由于年龄不同而带来的生活的认识、接受能力、体验等所表示出来的差异,决定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有限,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以具体形象,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原型,如,童话故事、动物园、超市购物等为内容,学生易于接受;而到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如果再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不以为然,甚至厌倦。这时的情境创设应该蕴涵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层次性情境

课标指出: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创设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不能只注重发展超前的学生或后进生。要利用差异资源,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如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等,学生从难易的资源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探究活动中的情境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呈现出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5.“博采于众长,集思而广益”——情境创设要富有开放性,培养发散思维。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创设开放情境,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在《什么是面积》中在比较两个面积接近的图形时,教师提出:①可以在图形上面画、记、剪比较;②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方格纸、小方块、圆片比较;③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进行比较。这样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空间里自己探究比较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解决,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充分展开、碰撞和升华,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得到创新。

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然而数学情境的创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在“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亲历把现实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只有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有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