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目部动作词的比较

2016-09-21林清丽

现代语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梅县构词古代汉语

□林清丽

汉语目部动作词的比较

□林清丽

汉语各地方言是汉语言的活化石,从各地方言中的现时差异中能够看到语言的历时变化痕迹。文章从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古今普方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及苏州、上海、长沙、南昌、福州、厦门、梅县、东莞8地的方言中目部动作词“看”“见”“视”“睇”“睹”的古今普方的异同。以期对这一组动词的共时差异和历时变化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并期望可以以此为例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变特点和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目部动作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比较

一、汉语目部动作词发展的情况

(一)汉语目部动作词的历史来源及演变①

从出现时间看:“见”最早见于《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睹”最早见于《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看”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视”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中》:“视远为明,听德为听。”出现最晚的是“睇”,最早见于《楚辞·九歌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由上文可知,“看”“见(見)”“睹”“视(視)”“睇”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就已经使用,“见”出现最早,是古代汉语的主导词,但在上古时代引申为“会见、接触、了解,知道、主张、看法、预见、听到、比试”等11个义项。其中有的义项脱离了“看见”义,而“看”的本义为“远望”。在上古时代引申出“探望”,在隋唐时代引申出“瞅,瞧”“细看,观察”“看守,守护”等义项,大都是与“看见”相关的义项。所以在隋唐时代“看”取代“见”,成为汉语目部动作词的主导词位。

从词形看,“看”“见”“睹”“视”“睇”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单音节词。

随着汉语词语双音节化的趋势,“睹”“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应用时多作为单音节语素同单音节语素搭配,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使用。

(二)汉语目部动作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异同

由词典中对这5个词的释义可以分析出其差别在于以下几点:

1.意义差别。“看”指视线接触人或物,强调动作本身。例如:我看过这部电影;我去找他的时候,他正在看书。“见”指视觉神经中枢将视线所接触到的人或物加以反映,强调感知视线所接触的对象。例如: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汽车。“睹”与“见”一样,强调结果;“视”强调视线集中投向对象。例如:“两人对视了一会儿,都放声大笑起来”(《小说月报》1981年第12期)。“睇”强调看的方式,斜着眼看。

2.语体差异。“看”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那些地方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也常常去玩过,去看过的”(鲁迅《野草》)。“见”在口语和俗白文字中常用,也常出现于文言性的语句,这时带有文言色彩:“往常来得很早的两位姐姐,今天怎么不见人呢?”(《郭沫若文集》第一卷)。“睹”是文言词,只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和固定词组“有目共睹”“先睹为快”“熟视无睹”之中,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想不到今生得再见中国衣冠!真是重睹天日”(郑振铎:《桂公塘》)。“视”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睇”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

3.感情色彩。“看、见、睹、视”都是中性词,“睇”是贬义词。

4.功能差别(见表1)。

表1: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看”虽然构词数目不如“见”多,但实际上它的使用范围比“见”广,因为“看”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主导词,用来解释其他的近义词,还因为“见”有时带有文言色彩,而“看”只有口语色彩,所以在现汉汉语普通话中,目部动作词“看”的应用范围最广,其次为“见”“视”“睹”“睇”。

(三)汉语目部动作词在方言中的共时差异

这些影响选型的因素可归类为目标环境(平台、性能和UI交互)、成本约束(成本、研发周期)、业务需求(业务类型、更新频度)和技术储备(团队储备、社区资源)等,开发团队需根据需求识别出核心的影响因素,选定应用类型,进而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参照选型策略参考模型选择开发模式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汉语方言词汇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上,首先表现在那些有派生能力的、动词性的单音节词汇上(李如龙,2001)。本文以苏州、上海、长沙、南昌、福州、厦门、梅县、东莞8地方言为例④,探讨汉语目部动作词“看见睹视睇”在方言中的共时差异。

表2:

在“看到、看见”的义位上,“看”在吴方言的上海话、苏州话、赣方言的南昌话、闽方言的福州话、客家方言的梅县话中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存在,在湘方言的长沙话、闽方言的厦门话中以语素的形式存在。“见”在苏州话、南昌话、厦门话中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存在,在上海话、长沙话、梅县话中以语素的形式存在,在福州方言中单独用时只有“觉得”义,已经不是目部动作词。在东莞方言中只是语素,并且只有“耐用”义,也不是与“看,看见”有关的词位。“睇”只存在于东莞方言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看”的词义和用法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在“看到、看见”的义位上,8地的方言除了“看”“见”“睇”外,上海方言中还说石(注视),瞟(斜着眼看),长沙方言里还说(广韵七计切,“视”也),南昌方言中还说望(看守、看望),福州方言中还说晞(斜视,轻蔑的看一眼)、睨(斜着眼看)、(看守)、(粗略的看一下)、瞳(从小孔里或细缝里窥视),厦门方言中还说,梅县方言中还说睞(眼睛不正视),(暗中窥视),目色色(不好意思正眼看人,偷偷地斜眼看)。

二、汉语目部动作词的比较

(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比较

“看”在苏州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相同,构词形式不完全相同。例如:看野眼(不注意该看的东西,而是看不相干的东西);看山色(鉴貌辨色);看相(看中;外表的样子)。在上海、长沙、南昌、福州、厦门、梅县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构词形式不完全相同。例如,在上海方言中,看面孔(板着脸,让人看不好的脸色)、看相(看中;看中某物而想得到)、看得过(对不良现象熟视无睹或听之任之)。在长沙方言中,看牛(放牛)、看样(学别人的样)。在福州方言中看亲(相亲)、看水(事先踩道,打探消息(多指贼的所为);在厦门方言中,看款(看样子);在梅县方言中,看轻(接生)、看衰人(看不起人,轻视)、看交了(看遍了)。“看”在东莞方言中不存在。

“见”在苏州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相同,构词形式不完全相同,例如:见鬼(嫌人家东西少,气量小)、见礼(旧时结婚那天新娘跪见男方的长辈和亲戚)。在上海、厦门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构词形式不完全相同,在上海方言中,见礼(结婚后新郎新娘拜见尊长的仪式)、见气(生气)、见数(形容数量少);在厦门方言中,见公母(决一胜负);见若(凡是,每每)。在南昌、梅县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构词形式都完全相同。在福州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不同,构词形式不完全相同,单独用时只有“觉得”义:我见无什(乇tuo)。与普通话不一致的构词形式:见应(结婚时,新郎新娘拜见亲友)、见伺(奔丧)、见事(爱管闲事)。当然,“见”的构词形式有的与普通话一致,如:见面礼,见官。在东莞方言中与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构词形式完全不相同,“见”是“耐用”的意思。见使(指钱耐花)、见连丸(一种药丸)、见饭(米做饭出饭多)、见食(耐吃)。

“睹”和“视”在8地方言中都不存在。“睇”只存在东莞方言中,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意义、构词形式完全不相同。“睇”是东莞方言的特征词。

(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文言中比较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看”的古今词义没有变化,但词的常用义不是它的本义“远望”,而是它的引申义“看见”。“看”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看类动词的主导词。“见”的词义缩小很多,“了解,知道、主张,看法、预见、听到、棺衣、自己、比试”等义项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都已消失。“见”在唐宋以前是汉语的主导词位。“睹”是文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和固定词组“有目共睹”“先睹为快”“熟视无睹”之中。“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义缩小,只剩下“看”一个义项。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义缩小为“斜视”。

(三)在古代文言和方言中比较

李如龙在《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提到:“方言承传词是指方言中从古代汉语直接传承下来的词,方言变异词是在传承前代语词之后意义或用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异的方言词,方言创新词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各方言区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创造的方言词汇。”(李如龙,2001)

苏州、上海、福州、厦门、梅县方言中的“看”,苏州、南昌方言中的“见”是承传词,词形和意义都没有发生变化,承继了上古汉语的“看到、见到”义。

方言变异词包括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用法增多的变异。长沙、南昌方言中的“看”,长沙、厦门方言中的“见”词义扩大。2.词义转移的变异。福州方言中的“见”只有“觉得”义;东莞方言中的“见”只有“耐用”义;东莞方言中的“睇”没有古代汉语中的“斜视、迎视”义,转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看”义。3.词性转移的变异。选取的8地方言中,“看、见、睹、视、睇”从上古至现代汉语没有发生词性转移的情况,一直都是动词。

三、结语

北方人最后一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南宋,且多迁至临安等地,所以常用词的替换对较远的南方方言闽、粤、客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吴、湘、赣方言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福州方言中,“看”:①诊治:看病,源自《儒林外史》:“请医生看你尊翁的病。”②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汝食看会好食;也是源于古代汉语的意思。③看望:去医院看侬,源自古代汉语中的“看守,守护”(《隋书·辛公义传》:“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④对待:看侬摆碗菜,源自古代汉语里的“看待”(唐高适:“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些义项都是宋代以前就有的,并没有受宋代北人南迁的影响。“看”存在于(除了东莞方言)7大方言中;“见”存在8地方言中;“睹”和“视”在8地方言中都不存在。“睇”只存在于东莞方言中,成为东莞方言的特征词。汉语“看”义类单音动词“看”“见”“睹”“视”“睇”从上古时代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义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见”的主导地位在隋唐时期被“看”所取代。⑤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汉语各方言一致性很强,且对古汉语有传承性。

注释:

①古汉语材料的来源是《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

②此处的构词数目是据《现汉》中以它们为第一个语素的词的数目,是作者手工统计的。

③本文所有表格中,“+”代表存在这种情况,“-”代表不存在这类情况。

④方言材料的来源是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⑤上文已得出的结论。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Z].上海:商务印书馆,1976.

[2]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王克仲,孙秉德,房聚棉.古今词义辨析词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7]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8]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地方言词典总序[Z].辞书研究1997,(2):548-601.

(林清丽江苏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221009)

猜你喜欢

梅县构词古代汉语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梅县区老促会迎新春 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