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东部地区羊口疮病毒PCR检测调查

2016-09-20郭海龙

中兽医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血样口疮养羊

常 亮,郭海龙,党 岩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744000)

甘肃东部地区羊口疮病毒PCR检测调查

常 亮,郭海龙,党 岩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744000)

本研究以GenBank上羊口疮病毒(ORFV)保守基因B2L序列,设计1对引物并合成,建立了羊口疮病毒PCR检测方法,运用建立的诊断方法对甘肃省东部地区4种养羊模式下羊采血样检测。结果显示,四种类型养羊场采集的羊血样ORF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2%、25.8%、59.4%和37.8%,说明本病在甘肃东部地区羊中广泛存在,且感染率很高,也证明建立的PCR方法在羊口疮病毒检测和快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甘肃东部地区;羊口疮病毒;PCR检测

羊口疮,又称羊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或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羊传染性脓疮,是由羊口疮病毒感染引起的绵羊、山羊接触性、嗜上皮性传染病[1],以口唇等处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羊群的发病率高达90%,病死率1%-25%[2],造成了养羊业巨大经济损失。人、犊牛、骆驼等也可感染本病。

本病在甘肃省存在历史已久,分布广泛,从上世纪中叶起就有羊口疮的报道和研究[3],近几年随着养羊业的发展和饲喂模式的改进,羊口疮在羊呈不断扩展、蔓延之势,亦有多处羊只感染羊口疮病例的临床报道,影响了甘肃省养羊业的健康发展[4]。由于本病与羊感染口蹄疫病毒、羊痘病毒临床症状相似,特别在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难以区分,这就为本病的确诊增加了难度。为了准确、快速检测本病,建立了羊口疮病毒PCR检测方法,并对甘肃东部地区4种饲养管理模式下羊口疮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羊口疮病毒、山羊痘病毒毒株,由本实验室保存;临床血样采自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庆阳市环县,低温保存。

PCR试剂 (TaqDNA聚合酶、PCR反应缓冲液、dNTP),DNAMarker、琼脂糖等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引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Bank中ORFV较保守的B2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1对,上游引物为P1:5'-CACGGCCACGAACTTCCACCTCAA-3',下游引物P2:5'-TCCCGCTCGAAGACCGCAGACAG-3',预计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540bp。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提供。

1.2.2临床血样中DNA的提取

取血样200μL,依次加入00μL灭菌双蒸水、400μL6mol/L的碘化钠、800μL氯仿-异戊醇(24:1),颠倒混匀,14000r/min离心10min;吸上层水相500μL,加入300μL异丙醇,80μL3mol/L醋酸钠,混匀后-20℃静置 10min,14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加70%乙醇1mL,混匀,14000r/ min离心5min,弃去乙醇,晾干,加20μL灭菌双蒸水4℃保存。

1.2.3PCR扩增及检测

25μL反应体系:10×PCRBuffer(含 Mg2+)2.5μL、dNTP混合物(各2.5mmol/L)3μL、TaqDNA聚合酶 (2.5U/μL)0.2μL、上引物P1、P2(10pmol/ μL)各 1.0μL、DNA模板 2.5μL、灭菌双蒸水(ddH2O)加至25μL。

经优化后PCR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30s,32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取扩增产物8μL与溴酚蓝缓冲液2μL混匀,加样于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后,观察结果。

1.2.4临床样品的检测

用建立的PCR方法对临床血样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及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PCR结果

从图1看出,用ORFV提取的病毒DNA,经PCR扩增出约540bp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相一致;健康羊血样DNA未扩增出条带。结果与预期一致,说明建立的该方法可用于羊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的扩增。对照(山羊痘病毒);3.阳性对照(ORFV病毒煮沸稀释103倍);4-5.ORFV病毒DNA;6-7.健康羊血样提取DNA后扩增产物

图1 ORFVB2L基因序列PCR扩增

2.2检测图例

从图2看出,临床血样中4号、10号、12号和13号样品扩增出和ORFV病毒大小一致的条带,说明这4份血样中带有羊口疮病毒,证实这四只羊已被羊口疮病毒感染。

图2 血样中羊口疮病毒检测图例

表1 不同饲养管理模式下羊口疮病毒检出情况

2.2检测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种类型养羊模式下羊场采集的羊血样,ORF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2%、25.8%、59.4%和37.8%,说明本病在甘肃东部地区广泛存在且感染率很高。

2.3分析

四种类型的羊只养殖模式中,环县的养殖小区ORFV检测阳性率最高,因为养殖小区内小养殖户多,羊群来源混杂、相互传染,加之各养殖户饲喂、管理、疫病防治意识参差不齐且不断有养殖户退出和新养殖户加入,圈舍、料槽、地面等存在消毒不彻底等问题,这也是羊群感染率高原因之一。平凉市崆峒区是西北的牛羊屠宰、加工、销售集散地,崆峒区的养羊场多为异地收羊--短期育肥-集中屠宰模式,羊群构成复杂、羊只流动频繁,这也是羊群ORFV检测阳性率高原因之一。环县规模化养羊场选址科学、厂区布局合理,羊群的管理、饲喂、配种、免疫、消毒制度健全,羊只发病少,生产效率高。环县个体养羊户羊舍,一般是家庭院舍、旧房改造或近几年新建,相对独立,羊群接触少、相互感染机会小,ORFV检测阳性率相对较低。

实验数据显示和采集血样时养殖户、基层兽医反映,证实近年来羊口疮在羊群中的发病率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首先,血采集样的甘肃东部养羊业已经实现舍饲化,羊口疮高发期的春、秋季,饲喂的几乎全部为阴干苜蓿或者青贮秸秆,相对放牧时的采食的野干草、灌木松软,羊只发病症状轻或者口唇、舌、鼻等部无明显划伤和结痂,没有引起养殖户注意;其次,羊口疮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但病毒会长期携带,故ORFV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发病率。

3小结与讨论

羊口疮在所有养羊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最为严重。我国甘肃、新疆、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广泛流行,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羊口疮在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以唇型感染为主,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羊痘、羊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与羊口疮极为相似,临床上容易误诊。实验室检测羊口疮的方法较多,如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分离、接种试验和AGP等方法[5-7]。琼脂免疫扩散法诊断ORFV,需要3-6周的时间才可出现较高效价的抗体,周期太长;电子显微镜检查羊口疮病毒简单直观,但电子显微镜价位较高、操作复杂,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病毒分离培养也需要较高的要求和较长的时间,因此也不宜进行推广。

本研究选择GenBank上羊口疮病毒(ORFV)保守基因B2L序列,用Primerpremier5.0软件设计1对引物并合成,建立了羊口疮病毒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设计的引物能扩增出的PCR产物为540bp左右,与预期大小一致;本方法检测山羊痘病毒为阴性,检出羊口疮病毒最低量为5pg,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经实验证明,本方法检测羊口疮病毒,快速、简单、有准确,且试验条件要求不高,适合于一般的实验室,易于推广。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陈燕军.羊口疮的研究血清学方法的研究[J].兽医科技杂志,1982(7):14-19.

[3]李兆甲,沈斌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羊口疮”的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62(3):71-75.

[4]王锡祯,王泽华.甘肃省局部地区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和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1-42.

[5]庞理化,程庆华,侯秀芬,等.羊口疮病毒组织培养初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2(3):66-69.

[6]张素珍,张惠安,邝明慧,等.羊口疮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87(4):3-4.[6]

[7]何水林,陈杰,蔡玉书,等.羊口疮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兽医科技,2002,3(9):21-23.

S858.26

A

1003-8655(2016)04-0098-02

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项目编号:GNSW-2013-25)。

∶常亮(1982-),甘肃静宁人,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病毒性传染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血样口疮养羊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夏季养羊八注意
血常规样本采集时间、分装时间及放置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枫叶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羊口疮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