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黄南坑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2016-09-18王绥茂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黄南矿脉斑岩

王绥茂

(广东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广东汕头515021)

广东黄南坑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王绥茂*

(广东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广东汕头515021)

黄南坑铅锌矿属于田东矿区,位于厚婆坳中型铅锌矿的北西方向。通过简述黄南坑铅锌矿的地质特征,并与厚婆坳铅锌矿在成矿类型、控矿条件、围岩蚀变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对其成矿潜力进行分析,明确找矿方向,对找矿前景做出预测。

黄南坑铅锌矿;厚婆坳;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黄南坑铅锌矿位于潮州市北西方向,距离厚婆坳银锡铅锌矿约10km。两者处于同一成矿带上。项目组通过目前工作取得的成果,认为该地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

1 区域地质

黄南坑位于华南板块沿海构造带南岭成矿带东段与武夷成矿带交汇部位南侧汕头—钱东大断裂与南岭东西向构造的交接部位,莲花山区域性北东向深大断裂带的南东侧,夹持于西侧大葫芦和东侧茅顶岽黑云母花岗岩2个巨大岩体(基)之间,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频繁,侏罗纪火山喷发较强烈,区内有钨、锡、银、铅锌、铜、褐铁矿等矿点矿化点数十处,数处多元素组合的化探异常密集,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较好。

黄南坑区域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细粒花岗岩;区域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走向及层间挤压破碎带等5组断裂。

2 矿区地质

2.1地层

区内地层出露仅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和南西角有少许的第四系,见图1。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1)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银瓶山组(TJy)。分布于矿区中部,呈东西向展布,为一套滨海相中细碎屑岩建造。岩石以灰绿色、杂色、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粉砂岩、炭质泥岩为主,从呈细、粉、泥质结构为主,块状或薄层状构造。岩石具纵向沉积韵律。在炭质粉砂岩、炭质泥岩中含古芦木化石,厚度大于500m。该套地层构成叶坑—平林背斜的核部及西部扇形构造主体。

(2)下侏罗统上龙水组(J1sl)。分布于银瓶山组两侧,灰黑色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及层状蚀变长石砂岩,底部为石英细砂岩(局部含长石),未见顶。

(3)第四系全新统。主要为全新统疏松碎屑沉积物,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西溪河河床和东北角平林的山间洼地。河床中主要为鹅卵石、卵石、岩块、岩屑、砂、细砂、亚粘土、粘土等松散沉积物,厚度0.5~10m,最厚可达20余米。

2.2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有早白垩世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斑岩等,分述如下:

(1)早白垩世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灰—浅灰色,细粒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为主,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黄铁矿、磁铁矿等,呈岩枝状产出,出露于矿区西端。

(2)花岗闪长岩(K1γδ)。灰—浅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仅见一岩株,出露于矿区西南角。

(3)花岗斑岩(γπ)。浅黄色、粉红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较少(占岩石矿物总量的5%~8%),晶体颗粒细小,自形程度高,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基质为长英质,结晶程度差,呈霏细结构,被少量水云母交代。岩体中普遍含细晶黄铁矿。多呈岩枝、岩株和岩脉群产出,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

(4)石英斑岩(λπ)。呈小岩株和岩脉状产出,在矿区内零星分布,岩体风化后呈粉红色、褐红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石英,粒度较小,基质亦为石英。岩石蚀变强烈,主要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粘土化。

2.3构造

矿区的构造主要为褶皱和背斜。

(1)褶皱。区内为叶坑—平林背斜,属于区域性田东—黄厝山复式背斜构造的核部背斜,规模巨大,由西向东横贯全工作区。背斜轴位于矿区中北部,轴向呈东西向、轴面北倾,倾角较缓。背斜长5.75km,核部宽度1.0~2.1km,东窄西宽,西部呈喇叭口状向西张开。背斜核部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银瓶山组,两翼地层为下侏罗统上龙水组和长埔组。

(2)断裂。区内有北北东、北北西、近东西向及层间挤压破碎带等断裂。规模较大的有F1、F2、F3、F4、F5(具体见图1)。

F1和F4为北东—北北东向,倾向南东东,其形态由北往南F1逐渐转为北东向,F4逐渐转为近南北向。F1被北北西向F2错断。沿断裂带发育有硅化角砾岩,断裂面较平整,局部具多金属矿化(如V12处),长1.5~3km,宽0.8~2m。F2为北北西向,位于南西部。

F3和F5为东西向断裂,分别位于中部和南部,为压扭性断裂,长度约800m,宽0.5~2.5m,硅化带宽十几米,沿断裂见有同方向的串珠状的砂岩(硅化岩)透镜体,带内见有强的硅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等,以倾向南为主,局部反倾,倾角65°~80°。

此外有矿区发育有层间挤压破碎带,主要见于背斜轴部一带,并产生于“软、硬”岩石(砂岩、泥岩)间,走向主要为东西向,次为北东向,延伸较小,一般小于500m,宽度多为几至十几公分,局部节理发育处可达1m,但呈不规则的扁平豆状,具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局部可见石榴石化,为容矿构造。

从宏观上看,田东矿段的褶皱和断裂形成时,由于不同方向的力的共同作用下使矿区断裂带大量发育且形态多样,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成矿热液的沉淀析出提供了空间,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条件。

2.4地球化学特征

工作区开展了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分析项目有Sn、Pb、Zn、Ag、Cu、As、Mn等7个元素,这里只简要介绍Pb、Zn两个元素的情况。由图1可知,工作区Pb、Zn金属元素丰度较高,化探异常较多,有的异常互相重叠。Pb、Zn异常呈近东西走向。东西向异常与断裂F3走向一致,并与矿脉V13形态一致,属矿致异常。通过土壤测量,揭示矿体(矿化带)的分布范围和成矿元素的异常组合情况,提供了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3 矿床特征

工作区内已发现V12、V13等多条矿脉,现主要以V13为代表对矿区的矿床特征加以说明。

3.1矿体特征

V13成矿类型为热液充填型铅锌矿,主要赋存在银瓶山组和上龙水组地层中。首先是前期构造运动形成裂隙与褶皱,后期含矿热液的侵入活化地层中的有益组分,最后在断裂带中沉淀析出,富集成矿。矿脉严格受断裂控制,且由地表往深部,矿脉呈变粗,品位变高。矿体的形态特征见图2。

通过图2可知,矿脉V13在地表只有一条矿脉出露,通过ZK0-1揭露到3条矿脉,通过ZK0-2发现矿脉往深部变粗,ZK0-2已经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达15m。矿脉具有分枝复合现象,显示了深部有较大的找矿潜力。3条矿脉产状基本一致,受同一组断裂构造控制。含矿性方面,Zn元素的品位1.07%~9.39%不等,Pb元素的品位从0.56%~5.0%不等,铅锌的品位由地表向深部变高。通过钻孔岩芯化学分析,部分样品伴生银。所有这样,无一不都预示了V13巨大的找矿前景。

3.2矿石特征

矿石经光、薄片鉴定为以铅、锌、银为主的多金属矿石,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由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组成。金属矿物呈不规则团块状分布,主要为黄铁矿,其含量约占金属矿物的一半以上,其次为闪锌矿、方铅矿,亦含少量黄铜矿等,呈他形粒状,本矿石中有用矿物为闪锌矿和方铅矿,有少量黄铜矿伴生。另外光片中可见有方铅包裹黄铁矿现象,说明黄铁矿形成较早。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绿帘石等。从岩芯观察中发现长英角岩均有不同程度的黄铁矿化,综合分析得知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是工作区的重要找矿标志。

3.3控矿地质条件

(1)地层条件。矿体赋存于富含成矿元素的上三叠统银瓶山组—下侏罗统上龙水组的砂岩、粉砂岩中。

(2)构造条件。工作区成矿类型为中—高温热液充填型,构造对矿体的形成与分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岩浆侵入、矿床定位以及矿脉的形态均受构造制约。叶坑—平林背斜轴部及倾伏端和两翼,裂隙发育,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段。矿区内较发育的北北东向、北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在褶皱构造形成时期就逐渐形成,当成矿热液活动的时候,这些断层、裂隙为矿液充填成矿提供了良好场所,并反过来控制了矿脉的形态、分布、产状和规模。

(3)岩浆条件。工作区内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斑岩等多种岩浆岩出露,遭受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为带来成矿热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 与厚婆坳铅锌矿对比

黄南坑位于厚婆坳中型铅锌矿的北西方向约10km处,与粤东最大的厚婆坳中大型锡铅锌银矿床相比较,其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地质特征十分相近,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表1)。

由此推断黄南坑具有找到厚婆坳式锡铅锌银矿床的良好前景。

5 找矿前景分析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断出黄南坑找矿潜力巨大,理由如下:

(1)潮州厚婆坳—田东锡、钨(银、多金属)矿田内的田东、乌横田矿床(点)产出地质条件、矿化特征和所处地球化学条件与厚婆坳矿床极为相似,它实际上可看成是厚婆坳矿床向北西延伸的一部分[3]。黄南坑是田东矿区的一部分,因此黄南坑具有找到厚婆坳式锡铅锌银矿床的良好前景。

(2)黄南坑岩浆侵入活动丰富,为成矿热液来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工作区内各类斑岩体发育,深部是否存在斑岩型铅锌银矿床有待证实,如存在,找矿工作将取得重大进展。

表1 黄南坑与厚婆坳铅锌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特征对比表

(3)叶坑—平林背斜由西向东横贯全工作区,北北东、北北西、东西向等各种断裂发育,为矿液充填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工作区内的发现的V10、V11、V13矿脉等均与断裂走向相近或一致,显示了断裂有巨大的找矿前景。

(4)工作区内有大范围的Pb、Zn土壤化探异常,且异常与矿脉的分布形态一致,属矿致异常。

(5)目前进行钻孔揭露的V13矿脉深部厚15m,达到了工业品位。其他矿脉如V11、V12、V14、等矿脉,其V13成矿环境相同,亦有可能形成类似V13的矿体甚至更理想。

(6)厚婆坳矿区主金属Sn、Pb、Zn达中型规模,含矿品位中等。Ag为大型,平均品位202.0g/t[1]。照此来看,黄南坑具有找到中型,甚至是大型Pb、Zn矿床的潜力。

[1]张新雄.潮州厚婆坳银锡铅锌矿区控矿地质条件[J].西部探矿工程,2009(8):98-99.

[2]钟才文.厚婆坳矿区矿床特征及南区的找矿前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79-86.

[3]曾达旺.曹焕煜.潮州田东—乌横田地区锡、银多金属的找矿远景[J].广东地质,2003(3).

P61

A

1004-5716(2016)08-0177-05

2015-08-07

王绥茂(1987-),男(汉族),海南澄迈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矿产勘查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黄南矿脉斑岩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一种基于SINS与LBL的水下隐蔽导航定位方法
沉默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金厂峪金矿典型矿脉中金、银的化学相态分析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找矿意义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