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湖煤矿八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016-09-18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隔水层富水采区

方 园

(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安徽宿州234000)

信湖煤矿八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方园*

(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安徽宿州234000)

处于淮北煤田西南部的信湖煤矿,构造类型为中等型,本采区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锋组,新近系,第四系。在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采区主采煤层情况,结合采区水文地质特正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本采区的充水水源及通道并进行了充水强度分析。尽管该区含水层富水性较弱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大的威胁,但在未来的开采工作中仍应予以重视,因为导水裂缝带达到一定高度时,仍可能产生影响。

水文地质;充水因素;导水裂缝带;信湖煤矿

矿井突水问题一直是各生产、机研究单位关心的问题。信湖煤矿属花沟井田,位于安徽省涡阳县境内,行政区划属涡阳县,距涡阳县城约14km。八一采区位于信湖煤矿中西部,全区为全隐蔽区,据钻探揭露,地层层序与淮北煤田各勘查区相同。通过对采区地质环境的研究,对该水文地质特征进行总结,为今后生产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区背景

1.1研究区概况

信湖煤矿位于淮北煤田的西部,区内总体上为一走向近南北,西倾的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小型褶曲或波状起伏,地层倾角6°~22°;14线以北、F1断层以西地层走向逐渐转为北西。煤系地层被一系列近南北向正断层切割形成阶梯状构造,仅在F9断层附近的8线和12线出现煤层露头。东南部有古近系冲积盆地,使下伏地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见图1,本区构造总体为中等型。

1.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图1 信湖煤矿八一采区构造图

淮北煤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东南缘,豫淮坳陷带的东部,徐宿弧形推覆构造的中南部。东有固镇—长丰断层,南有光武—固镇断层隔蚌埠隆起与淮南煤田相望,西以夏邑—固始断层与太康隆起和周口坳陷为邻,北以丰沛断裂为界与丰沛隆起相接。四周大的断裂构造控制了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使其基本上形成为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网格状水文地质单元。

本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一般弱,间接充水含水层为四含及太灰,四含富水性弱,太灰富水性一般弱—中等,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

2 采区水文地质特征

八一采区位于信湖煤矿中西部,采区的西侧为北二采区。北至SDF259、SDF262、SDF264断层上盘及F9断层上盘;南至SDF19断层下盘及19勘查线;西至SDF8断层下盘及-960m等高线;东至F1、DF19断层下盘。

采区为新生界松散层复盖下的全隐蔽矿床。地下水含、隔水层可根据其赋存介质特征进一步划分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隔水层(组)、二叠系主采煤层砂岩裂隙含、隔水层(段)、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和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

2.1新生界松散层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本采区新生界松散层厚454.69~497.45m,平均厚484.68m,其厚度变化受古地形控制。总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按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上而下划分4个含水层和3个隔水层。

(1)第一含水层(组)底板深度在28.20~37.80m之间,含水砂层厚度为5~26.70m。全区发育且分布稳定。区域水文资料表明,一含分布稳定,水质较好,富水性较强,开采条件简单。q=0.534~1.536L/s·m,K= 3.58~8.35m/d,富水性中等—强。矿化度0.299~0.747g/L,全硬度为13.35~23.38德国度,pH值7.5~8.35,氟含量0.4~1.4mg/L,水温14℃~16℃,水质类型为HCO3-K+Na·Mg·Ca型。

(2)第一隔水层(组)底板深度42.45~52.60m,隔水层厚5.85~17.17m。富含钙质及铁锰结核。分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3)第二含水层(组)底板深度77.75~91m,含水层厚度5.5~25.8m。该含水层(组)砂层单层厚度小,变化大,一般砂层不发育。水位标高24.46~28.01m,q= 0.099~0.564L/s·m,K=0.98~4.28m/d,富水性弱—中等。矿化度0.830~1.51g/L,全硬度为16.17~27.15德国度,pH值7.7~8.30,氟含量0.8~1mg/L,水温15℃~17℃,水质类型为HCO3-K+Na·Mg型和SO4·HCO3· Cl-K+Na型。

(4)第二隔水层(组)底板深度98.90~128m,隔水层厚度6.65~25.20m。分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5)第三含水层(段)底板深度为258~291.10m,含水层厚度74.75~128.75m。顶部一般夹有1~3层细砂岩(盘),下段砂层较上段薄,含水性比上部差。水位标高 22.61m,q=0.232L/s·m,K=1.25m/d,矿化度1.245g/L,全硬度为5.41德国度,pH值8.45,氟含量2.62mg/L,水温17℃,水质属为HCO3-K+Na型水。

(6)第三隔水层(组)底板深度为436.7~493.25m,隔水层厚115.86~188.35m。该组厚度大,分布稳定,隔水性能好,为区内重要隔水层(组)。

(7)第四含水层(组)底板埋深454.69~497.45m,含水层厚度0~21.05m。该含水层(组)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和其它非煤系地层之上,沉积厚度总体较薄。由于受古地形的制约,该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从东向西逐渐变厚,且成片状分布,局部缺失,据本矿钻孔1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为19.03~26.74m,q91= 0.02031~0.06097L/s·m,K=0.194~1.82308m/d,富水性弱,矿化度3.528g/L,全硬度19.25德国度,水温26℃,水质为Cl·SO4-Na或SO4·Cl-Na型。

2.2二叠系主采煤层间含、隔水层(段)

依据地层岩性的组合特征和可采煤层的赋存位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划分为3个含水层(段)和4个隔水层(段)。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

(1)1~2煤组隔水层(段)底板埋深539.29~712.05m,其隔水层厚度为31.67~185.40m,裂隙不发育,隔水性较好。

(2)3煤上下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底板埋深525.7~787.65m,该段含水层厚度为1.69~30.4m,裂隙发育程度不均一。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为30.73m,q91=0.008225L/s·m,K=0.0188m/d,富水性弱,矿化度3.325g/L,全硬度7.01德国度,水温20℃,水质为Cl·SO4-Na型。

(3)4~5煤组隔水层(段)底板埋深528.60~948.65m,隔水层厚36.2~196.90m,岩性致密、完整,裂隙不发育。隔水性较好,为本采区主采煤层上主要隔水层(段)。

(4)6~8煤层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底板埋深531.90~1005.60m,该含水层段厚1.64~44.46m,裂隙发育不均。该含水层为本采区主采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为28.09~29.32m,q91=0.003989~0.007443L/s·m,K=0.031~0.0324m/d,富水性弱,矿化度2.447~3.788g/L,全硬度5.48~17.93德国度,水温17℃~20℃,水质为Cl·SO4-Na和Cl-Na型。

(5)8煤层下隔水层(段)底板埋深559.81~1018.90m,完全揭露隔水层厚度为9.61~66.57m,全区发育,分布稳定,岩芯致密完整,隔水性较好,钻探揭露时未发生漏水现象。

(6)11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底板埋深744.35~1026.99m,含水层厚度为8.69~52.29m,裂隙不甚发育,钻探揭露时未发生漏水现象,据区域资料,该含水层富水性弱。

(7)11煤层下至太原组第一层灰岩顶隔水层(段)底板埋深752~1043.85m,岩性致密、完整,裂隙不发育,隔水性较好。

2.3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采区揭露灰岩厚度0.46~32.77m,采区太灰没有直接影响,但必须指出,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岩溶裂隙发育和富水性具有不均一性。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为23.03~27.17m,q=0.005429~0.287L/s·m,K=0.0185~1.857m/d,富水性弱—中等,矿化度1.941~4.401g/L,全硬度30.38~33.28德国度,水温22℃~30℃,水质为Cl·HCO3-Na·Mg·Ca、SO4· HCO3-Na·Mg和Cl·SO4-Na型。

采区太灰没有直接影响,但必须指出,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岩溶裂隙发育和富水性具有不均一性。由于本采区断层较多,有不少断层落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地带6~8煤与太灰间距缩短甚至直接“对口”。因本采区断层落差大于100m的断层有4条,其中3条DF19、F1、DF27为采区边界正断层,DF37断层为采区内落差为0~125m查明断层。DF37断层部分地段可能引起太灰与主采煤层间距缩短。本采区位于DF19、F1正断层下盘,故在采取范围内无对口情况;采区位于DF27正断层上盘,在部分地段可能造成主采煤层与灰岩对口,在煤层开采时,须对上述地带高度重视。

2.4各含水层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水力联系

(1)新生界松散层第一含水层:上部属潜水,下部属弱承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垂直渗透补给,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大。主要排泄途径为蒸发和人工开采,在一隔薄弱地带,一含水也可越流补给二含。

(2)新生界松散层第二、三含水层:二者均属多层结构的承压孔隙含水层(组),以区域层间径流为主,其次在二隔薄弱地带,二含可越流补给三含。二者的排泄方式主要为层间侧向径流,其次二含和三含上部水也有相当部分为人工开采。

(3)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四含地下水以区域层间径流补给为主,四含直接覆盖在基岩各含水层之上。煤矿开采以后,四含水已通过浅部裂隙带和采空冒裂带渗入矿坑,引起四含水位大幅度下降。本矿四含发育不均,总体上看,四含水平径流及区域补给微弱,处于滞缓状态。

(4)二叠系主采煤层间砂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受区域层间径流补给,同时浅部露头带接受新生界四含水缓慢渗入补给。总的来说补给水源不足,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水文地质环境,地下水径流缓慢。开采条件下,会受矿井排水影响,其地下水以突水、淋水和涌水的形式向矿井排泄。

(5)太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太灰水以层间径流、补给为主,在浅部露头带与奥灰、四含水贯通互补。在正常情况下,太原组和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地下水与二叠系主采煤层砂岩裂隙含水层(段)之间无水力联系。因构造影响,它们之间将发生水力联系。

本矿井在11煤开采条件下,太灰水会部分间接地补给矿坑,以钻孔放水和11煤底板突水的形式向矿坑排泄,成为矿井排水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地面。

3 采区充水因素分析

3.1采区充水水源

采区地层中有多个含水层,但也有多个相对应的隔水层所阻隔,不同的地下水对采区充水影响有明显不同。根据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采区充水水源有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孔隙水、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等。

(1)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在开采过程中煤层露头区在一定范围内与上覆的四含接触,地下水可沿浅部基岩风化带裂隙、导水裂隙带裂隙和顺煤层下渗进入矿井。在留有防水煤柱的情况下,四含水是本采区浅部煤层开采时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在本采区四含发育不均,富水性弱。

(2)7~8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在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时,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为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段),属疏干开采的层位,因此,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是矿井充水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地下水处于封闭—半封闭环境,补给条件差,以储存量为主。

(3)太灰、奥灰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太灰富水性弱—中等。太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受岩溶裂隙程度控制,差异比较大。当井巷工程遇到导水断层或陷落柱时,使煤层与太灰含水层对口或间距缩短,灰岩水将对矿井产生直接充水。由于灰岩水水压大,水量丰富,易于造成突水灾害。因此,太灰水是本采区煤层开采时的潜在突水水源。

3.2矿井充水通道

矿井充水的通道主要有:断层及构造裂隙、垮落带、采动导水裂缝带以及封闭不良钻孔等。

(1)采动垮落带、导水裂缝带。煤层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在工作面底板形成底板破坏带,在工作面顶板形成垮落带、导水裂缝带,这些采动裂隙可能成为导水的通道。依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采区7~8煤层覆岩内为中硬岩层,选择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K——垮落带最大高度,m;

H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

∑m——累计采厚,以煤层厚度计,m。

按照上述公式,通过本采区浅部露头钻孔计算了7、81、82煤层开采时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高度,见表1、表2、表3。

表1 7煤层浅部开采导水裂缝带及垮落带高度计算表

表2 81煤层浅部开采导水裂缝带及垮落带高度计算表

表3 82煤层浅部开采导水裂缝带及垮落带高度计算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浅部煤层开采时,如过导水裂缝带高度达到四含时,可能会引发四含突水,在浅部煤层开采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断层及构造裂隙。断层是构造裂隙中最易造成灾害性事故的进水通道,井巷工程穿过较大断层两盘裂隙带时,断层裂隙带水会进入矿井,其水量不大,但在井巷开拓和煤层开采时破坏了地下水的天然平衡状态,使断层的导水性会有所改变。根据钻探、三维地震资料,采区内查明组合断层169条,落差大于100m的断层为4条,50~100m的2条,20~50m的1条,10~20m的2条,0~10m的断层为158条。当断层落差较大时,形成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与主采煤层对口或间距缩小,开采煤层时有发生突水的可能性。

(3)封闭不良钻孔。通过对本采区钻孔封闭资料启封记录检查,井下生产过程中遇到或接近钻孔时应引起注意,对井下施工的探放水孔以及锚索眼孔的封闭止水情况也要引起注意。

4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本采区矿坑的充水强度主要取决于充水水源的补给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及冒裂带发育高度等因素。

(1)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组)。四含q91= 0.02031~0.06097L/s·m,富水性弱。

在主采煤层露头带留设防水煤柱的条件下,四含是开采7~8煤层的矿井充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其补给强度不大。

(2)7~8煤层上、下砂岩裂隙含水层(段)。7~8煤间砂岩裂隙含水层(段)由于砂岩裂隙发育具有不均一性,地下水处于封闭—半封闭环境,补给条件差,以储存量为主。据抽水试验资料,富水性弱。

生产实践表明,此类水源不与其它含水丰富的含水层(组)发生水力联系时,一般水量不大,易于疏干,对矿井生产不会构成大的水患威胁,即煤层开采时充水强度较小。

(3)太灰岩溶裂隙水。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段),据抽水试验资料,富水性弱—强。

太原组石灰岩距主采煤层甚远,在正常情况下,太灰和奥灰岩溶裂隙水对开采主采煤层无直接充水影响。但当遇到断层或陷落柱时,使煤层与灰岩间距缩短时,可能对矿坑产生直接充水或使巷道产生“底鼓”。

[1]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行管字[2000]第81号)[S].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防治水规定[S].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

[4]安徽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安徽省淮北煤田花沟井田煤炭勘探报告[R].2008.

[5]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R].2013.

P641.4

A

1004-5716(2016)08-0172-05

2015-08-21

2015-08-27

方园(1986-),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煤田地质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隔水层富水采区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富水粉细砂岩隧道涌水涌砂处理技术研究
富水砂卵石地层RATSB组合式盾构接收技术研究
富水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工艺工法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超级高密度电法在新疆某矿区富水性评价应用研究
西藏阿里结则茶卡湖西隔水层的赋存状态及渗透性研究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义马东部矿区含水层与隔水层地质条件分析
煤矿采区上、下车场气动推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