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河油田曙三区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2016-09-18岳大力陆智祎满秀清韩旭楠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孔物性渗透率

陈 娜,岳大力,陆智祎,满秀清,韩旭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辽河油田曙三区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陈娜*,岳大力,陆智祎,满秀清,韩旭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利用丰富的岩芯分析和测井资料,对辽河油田曙三区杜家台油层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动态资料进行了储层质量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岩作用弱,以原生粒间孔为主,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采用“截断法”,以渗透率100×10-3μm2、600×10-3μm2和1500×10-3μm2为截断值将储层分为4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物性较好,为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与坝主体,Ⅲ类和Ⅳ类储层主要分布在坝缘和溢岸砂。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特征;分类评价;辽河油田曙三区;杜家台油层

扇三角洲相储层是我国已发现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1]。受构造、气候、地形等因素控制,扇三角洲储层质量差异性较常态三角洲更为显著[2]。曙三区是辽河油田储量较集中、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主力开发区块之一。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该地区存在出砂严重,油水井利用率低,水驱储量动用不均衡,井网不完善等问题。这与储层质量的差异性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细化和深化油藏地质认识,为剩余油预测与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目前,研究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3-5],但关于储层质量分类及分布的研究力度不够。通过分析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储层质量分类,表征并总结其分布规律,这对于完善油田开发井网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丰富扇三角洲储层地质学理论。

1 研究区概况

辽河油田曙三区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西斜坡中段的杜32断层的上升盘,为一北东方向展布、向南东倾斜、被断层复杂化的单斜构造。研究区发育新近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主要发育馆陶组,古近系自上而下发育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目的层段是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的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主要物源方向为南西向,次要物源方向为北东向,埋深950~1800m,含油面积为19.9km2,目前共有开发井620口,上报原油地质储量为2244×104t,可采储量为881×104t[6-7]。

2 储层特征

2.1岩石学特征

依据岩芯观察描述、薄片鉴定以及取芯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确定杜家台油层岩性从粉砂岩到砂砾岩均有发育,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分别占总量的38.6%和29.4%。岩石碎屑组分以石英(含量介于20.4%~59.5%,平均42.1%)和长石(含量介于20.0%~58.8%,平均41.3%)为主,岩屑以中、酸性喷出岩为主,含量分布不均(0~55.3%),平均含量为16.6%。颗粒间多为点接触或点—线接触,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分选中等—好,磨圆差—中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占总量的91.5%,其余为长石质岩屑砂岩。

2.2物性特征

2.3孔隙结构特征

铸体薄片等资料表明,杜家台油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发育少量的粒内溶孔。孔隙直径范围为50~350μm,喉道类型以孔隙缩小型和缩径型为主。压汞曲线直接指示了孔喉的大小及分布特征[8],通过分析压汞曲线的特征参数及曲线形态,将孔隙结构分为4种类型:大孔中喉型(Ⅰ型)、大孔中—细喉型(Ⅱ型)、大孔细喉型(Ⅲ型)和中孔细喉型(Ⅳ型),其中以大孔中喉型和大孔中—细喉为主,占样品总数的67%(图1)。不同类型压汞曲线的孔渗分布数据表明,Ⅰ型压汞曲线一般对应很高的孔渗值(孔隙度大于31%,渗透率大于1700×10-3μm2),Ⅱ型压汞曲线对应较高的孔渗值[孔隙度在29%~37%之间,渗透率在(650~1700)×10-3μm2之间],Ⅲ型压汞曲线对应范围较广的孔隙度和较低的渗透率[孔隙度在21%~35%之间,渗透率在(80~650)×10-3μm2之间],Ⅳ型压汞曲线对应的孔隙度范围很广,渗透率很低(孔隙度13%~32%之间,渗透率小于80×10-3μm2)(表1)。

图1 典型压汞曲线分类图

表1 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典型压汞曲线特征参数及物性统计表

2.4成岩特征

研究区储层埋深浅,构造运动相对简单稳定,油气充注早,目前处于早成岩B期[6]。目的层段经历的压实作用较弱,碎屑颗粒多为点接触,部分为点—线接触,少见碎屑颗粒定向排列,未见塑性颗粒的压弯变形。储层胶结作用类型多样,但整体胶结强度弱,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平均碳酸盐含量为5%,其它类型胶结物(粘土矿物胶结、硅质胶结、长石类胶结和铁质胶结)的总量不到岩石总体积的4%。储层中发育少量的长石粒内溶孔,整体溶蚀强度弱,次生溶蚀孔仅占总孔隙的10%。因此,研究区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较弱,成岩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十分有限。

3 储层质量分类评价

3.1储层质量分类方案

3.1.1储层质量分类参数优选

储层质量为储层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能力的表达,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渗流特征上,因此,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就必须确定控制渗流的主要参数。孔隙度一般指储层有效孔隙度,是反映储层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孔隙度越高,其渗流能力也越强;渗透率直接反映储层的渗流能力,是影响储层产能的重要因素;泥质含量直接影响储层的渗流能力,通常泥质含量越高,渗流能力越差;砂体厚度可以间接反映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本文选取以上4个地质参数,结合储层的动态资料,将它们与产液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渗透率与产液强度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8273(图2b)。孔隙度、泥质含量及砂体厚度与产液强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差,相关系数均小于0.5(图2a、图2c、图2d)。所以,选用渗透率作为储层质量分类的参数,采用“截断法”对其进行分类评价。

3.1.2储层质量分类标准

以“活血止痛胶囊”为检索词、年限于1992始,在中国知网检索到文献65篇;排除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综述以及活血止痛胶囊为同名异方的文献,获得关于活血止痛胶囊不良反应的文献5篇纳入分析。

研究采用“截断值法”对渗透率单一参数进行数据构形分析,从而确定储层质量分类标准。其原理为:在某个参数的概率累计曲线上表现为一条直线的点,其成因机理及特征类似。本研究对取心井岩芯分析渗透率进行分析,从渗透率累积概率曲线图可以看出,渗透率累积概率曲线上有3个拐点,对应的渗透率值分别为100×10-3μm2、600×10-3μm2和1500×10-3μm2(图3)。

图2 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砂体厚度与产液强度相关性图

图3 取芯井渗透率累积概率曲线图

不同吸水强度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表明,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储层,开发过程中不吸水(图4)。渗透率与驱油效率交会图显示,渗透率大于600×10-3μm2的储层,其驱油效率大于50%(图5)。另外,结合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的渗透率范围发现,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储层,其孔隙结构大多为中孔细喉型,渗透率在(100~600)×10-3μm2之间的储层,其孔隙结构多为大孔细喉型,渗透率在(600~1500)×10-3μm2之间的储层,其孔隙结构多为大孔中—细喉型,渗透率大于1500×10-3μm2的储层,大多为大孔中喉型(表1)。因此,以100×10-3μm2、600×10-3μm2、1500×10-3μm2这3个值为截断值,进行储层质量分类,具有较好的动态及微观地质意义。据此,可以将储层质量划分为4类(表2)。

图4 不同吸水强度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

Ⅰ类储层:渗透率大于1500×10-3μm2。该类储层以中—粗砂岩为主,孔隙结构类型多为大孔中喉型。物性最好,为高孔、特高渗储层,注水见效快,吸水效果好,并且其内部较容易发育高渗通道。

Ⅱ类储层:渗透率介于600×10-3μm2和1500×10-3μm2之间。该类储层以中—细砂岩为主,孔隙结构多为大孔中—细喉型。物性较好,为高孔、高渗储层,储层吸水效果较好,注水见效较快。

图5 渗透率与驱油效率交会图

Ⅲ类储层:渗透率介于100×10-3μm2和600×10-3μm2之间。该类储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孔隙结构类型以大孔细喉型为主。物性相对差,属高孔、中渗储层,吸水差。

Ⅳ类储层: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此类储层以粉砂岩为主,多为中孔细喉型孔隙结构。物性差,为中高孔、中低渗储层,连通性差,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基本不见效。

3.2储层质量分布规律

储层质量差异分布是储层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着有利区的选取和后期开发井网的部署。研究区成岩作用弱,储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因此,依据储层质量的分类标准,在储层质量单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采用平剖互动的研究思路,进行储层质量分布研究。

表2 曙三区杜家台油层储层质量分类标准

3.2.1储层质量垂向分布规律

根据研究区储层质量分类标准,在单井上对研究区储层质量类型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储层质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从垂直物源方向的剖面上可以看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呈现出“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水下分流河道的储层质量类型以Ⅰ类和Ⅱ类为主,部分水下分流河道底部发育Ⅲ类储层;坝主体部位砂体厚度最大,向坝缘方向逐渐减薄,呈现底平顶凸的形态,坝主体以Ⅰ类和Ⅱ类储层为主,水下分流河道附近的坝主体易发育Ⅰ类储层,部分河口坝顶部发育Ⅲ类储层;坝缘储层质量相对较差,以Ⅲ类储层为主(图6)。

3.2.2储层质量平面分布规律

在沉积微相的约束下,通过平剖互动,进行储层质量平面分布的表征。总体上来看,不同微相的储层质量不同。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中心部位和坝主体,其延伸方向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在水下分流河道内部,Ⅰ类储层呈条带状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及河口坝主体位置多呈朵状或连片状分布;Ⅱ类储层在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及坝主体中呈连片状分布,当砂体比较连片时,Ⅱ类储层的连片性也相应变好;Ⅲ类储层多分布在坝缘、溢岸砂和部分水下分流河道的叠加部位;Ⅳ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溢岸砂和砂岩尖灭线内缘(图6)。

4 结论

(1)研究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成岩作用弱,孔隙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喉道以孔隙缩小型和缩径型为主,孔隙结构类型以大孔中喉型和大孔中—细喉为主,储层整体物性好,属于典型的中—高孔、中—高渗储层。

(2)结合动态资料,选取了渗透率作为储层质量分类参数,采用“截断法”将储层分为4类:Ⅰ类储层渗透率大于1500×10-3μm2,Ⅱ类储层渗透率介于(600~1500)×10-3μm2之间,Ⅲ类储层渗透率介于(100~600)× 10-3μm2之间,Ⅳ类储层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物性较好,为有利储层。

图6 曙三区杜家台杜Ⅲ15小层沉积微相及储层质量平面/剖面分布图

(3)不同微相的储层质量不同,水下分流河道与坝主体的储层质量最好,一般为Ⅰ类和Ⅱ类储层,部分分流河道的底部及坝主体的顶部发育Ⅲ类储层,而坝缘和溢岸砂储层质量较差,一般为Ⅲ类和Ⅳ类。

[1] 徐安娜,穆龙新,裘怿楠.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5-6,12-13,57-60.

[2] 赵澄林.沉积学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 谢玉华,朱筱敏,赵坤.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J].科技导报,2010,28(6):58-64.

[4] 时瑞坤,陈世悦,鄢继华,等.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3):275-281.

[5] 冯有良,鲁卫华,门相勇.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J].沉积学报,2009,27(1):57-63.

[6] 孙洪斌,张凤莲.断陷盆地优质储层的成因——以辽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9,21(1):51-54.

[7] 孟令娜.西部凹陷曙光油田曙三区沙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J].西部探矿工程,2014(11):59-62.

[8] 吴胜和.储层表征与建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91-228.

TE321

A

1004-5716(2016)08-0100-05

2015-08-19

2015-08-20

陈娜(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地质。

猜你喜欢

大孔物性渗透率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大孔ZIF-67及其超薄衍生物的光催化CO2还原研究
中煤阶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及渗透率变化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决明子总蒽醌工艺
大孔镗刀的设计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意外之后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