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2016-09-16张继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养育人格问卷

张继英

中国.山东省泰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271000

·论 著·(心理干预)

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张继英

中国.山东省泰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271000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①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②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③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艾森克人格问卷;行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偏倚,是指与反复侵犯他人权利、具有攻击性、多动冲动行为、逃学或旷课相关的一类行为问题[1-2]。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违纪、焦虑、抑郁、社会退缩及各种身体的不适等方面[3]。行为问题与个体稳定的行为风格即人格特征存在相关性[4]。国内谷传华等研究艾森克三因素人格与欺负行为的关系时发现,神经质与欺负行为相关显著[5]。万礼修[6]以中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神经质倾向的个体容易产生喝酒或药物成瘾、破坏他人物品等问题行为。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父母的教养观念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7-9]。1项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有10.5%的青少年罹患有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心理健康疾病[10]。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对其将来的社会功能、文化教育以及经济成就产生不利影响[11-12],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不良人格特质或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根基[13-14]。本文通过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以期为存在行为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矫正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于2013年6月以泰安市某两所市属学校的小学部五年级及初中部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发放试卷480份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年龄10~12岁,其中男226人,女254人。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总分的最高分为62分,根据原量表及我国的测试情况,其评分标准以13分为临界值,凡等于或大于此者,被评为有行为问题[15]。回收有效问卷468份(97.5%)中符合标准者有46人,并作为行为问题组(研究组),其中男35人,女11人,平均年龄(11.14±0.82)岁;采用1∶1配对的方法在不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46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6人,女10人,平均年龄(11.16±0.78)岁。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及父母年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问卷 内容包括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

1.2.2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 内容包括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方面,问卷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A行为”,即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N行为”,又称神经症行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可靠性检验,两次检验的相关系数为0.74,总效度为91.4%[15]。

1.2.3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Junior)[16]本研究采用是由龚耀先主持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该问卷应用于7至15岁的儿童青少年,共有88个项目。按E(内-外向)、N(情绪稳定性)、P(精神质)、L(掩饰性)4个维度来评定人的个性特征,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题目做“是”或“否”的二选一回答,得分高低反映不同的人格特征,统计分析时均采用原始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各维度内一致性系数0.76~0.86之间[17]。

1.2.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m Uppforstran,EMBU)[15]EMBU量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于1980年共同制定。1993年岳冬梅等人修订成中文版,由于所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在施测中将所有与“偏爱被试”因素有关的题目删除。问卷包括66个项目,每一项条目采用1~4级评分,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方面,父亲包括“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个维度;母亲包括“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干涉和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4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从不”“偶尔”“经常”“总是”。EMBU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为0.70[18]。

1.2.5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法。首先利用开家长会的时间,由经过培训的正规心理测验师向家长说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讲解填表事项及指导语,然后由家长带回家填写,次日统一收回。对筛查出行为问题的被试及正常对照组在心理测验师的要求及统一指导语下分别分次进行EPQ(幼年版)与EMB量表的集体施测,两组被试一次性填写完成,研究人员对每份问卷或量表逐一核实,及时补正缺漏项目,填完后当场收卷。

1.3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在人格特征方面,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的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精神质(P)、掩饰性(L)维度评分值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维 度 研究组(n=56) 对照组(n=56)t P精神质 8.09±2.37 7.63±2.09 1.101 0.273内-外向 8.46±3.76 9.89±3.13-2.186 0.031情绪稳定性12.66±4.12 10.01±2.69 4.020 0.000掩饰性 13.41±2.83 12.34±3.25 1.858 0.066

表2 研究组与对组EMBU评分比较()

表2 研究组与对组EMBU评分比较()

因 子  研究组  对照组 t P母 亲情感温暖、理解51.77±9.27 56.05±9.26-2.448 0.016过度干涉、保护37.71±6.11 35.57±5.49 1.952 0.053拒绝、否认14.36±3.83 13.89±3.22 0.695 0.489惩罚、严厉13.91±3.47 12.79±3.15 1.795 0.075父 亲情感温暖、理解50.48±8.10 56.94±6.68-4.607 0.000惩罚、严厉17.66±3.50 14.88±3.35 4.307 0.000过分干涉18.91±3.70 17.36±3.88 2.168 0.032拒绝、否认10.11±3.10 9.38±3.03 1.263 0.209过度保护11.54±2.48 10.75±2.04 1.832 0.070

表3 研究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评分的相关(r)

2.2研究组与对照组EMBU量表评分比较

在父母养育方式方面,研究组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其他因子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研究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

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情绪稳定性(N)与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3 讨 论

有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塑造个体未来主要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基础,而父母的人格与行为模式对儿童人格发育的影响比其他因素更大[19]。行为问题对儿童的身体和社会角色发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更应引起父母亲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情感支持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尤为重要,其中父母养育方式的性质和质量又对儿童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20]。

本研究EPQ测试结果显示,行为问题儿童内-外向(E)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而情绪的稳定性(N)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表明行为问题儿童较正常儿童多具有内向、神经质倾向的人格特征。国内王秀珍等[21]研究发现,行为问题儿童N维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提示行为问题儿童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E维度分低于正常对照,提示行为问题儿童性格多偏于内向,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人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的环境,家庭功能与社会角色的紊乱破坏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预示着儿童行为、情感及认知功能存在问题或缺陷,健全健康的家庭环境则有利于青少年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22]。

行为问题儿童家庭存在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21,23]。本研究两组的EMBU比较分析,行为问题儿童的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的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而且研究组比对照组存在更多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干涉。这提示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关怀、体贴理解,易使子女缺乏安全感及独立性,对周围环境失去信任,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确立,这与国内王秀珍等研究结果相似[21]。张国富等[24]研究则认为,对儿童青少年过少的关注会使孩子体会不到足够的爱,尤其母亲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孩子便体会不到足够的爱、自由、尊重,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缺乏与社会的有效接触,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心理障碍产生的一个危险因素[25],其对人格的不利影响不应被忽视。有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8,26]。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行为问题儿童的内-外向(E)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情绪稳定性(N)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度干涉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父母亲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因子分越低,父母亲对儿童行为的过度干涉、父亲过度的严厉惩罚,均会使行为问题儿童容易表现出离群内向、焦虑、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典型情绪不稳定性人格,造成其人格的偏离。儿童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取决于生物、社会与环境的改变,亲子关系的破坏造成家庭冲突与不和谐,成为儿童行为问题或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外部条件。家庭为个体提供了情感支持,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各种存在精神与行为问题的儿童倾向来自于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的家庭或学校[20]。本研究结果显示,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格特征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且与父母不良养育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培养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则需要增强家庭环境的功能和影响,建立和谐的家庭模式。养育方式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对子女人格、行为产生的影响模式,科学的父母养育方式应该是理解与接纳、鼓励和赞赏、情感给与,而少一些消极的诸如惩罚、溺爱、放任不管等不良养育方式。总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科学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

本研究受条件所限,样本均取自城市学龄儿童,没有来自农村学龄儿童的样本,结果能否准确反映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格特征与父母亲养育方式的关系,还有待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1]Bongers I L,Koot H M,Ende J,et al.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Child Dev.2004,75(5):1523-1537

[2]Alisauskas A,Simkiene G.Teachers'experiences in educating pupils having behavioural and/or emotional problems[J].Spec Educ,2013,1(28):62-72

[3]王玲风.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62-164

[4]李晓魏,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54-59

[5]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35(1):101-105

[6]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7]肖倩,洪黛玲.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27-529

[8]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9]赵利云,程灶火,刘新民.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502-505

[10]Atilola O,Balhara Y P S,Stevanovic D,et al.Self-reporte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adolesce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ilot sample[J].J.Dev.Behav.Pediatr,2013,34(2):129-137

[11]Kessler R C,Amminger G P,Aguilar-Gaxiola S,et al.Age of onset of mental disorders: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J].Curr Opin Psychiatry,2007,20(4):359-364

[12]Fergusson D M,Horwood L J,Ridder E M.Show me the child at seven:The consequences of conduct problems in childhood for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adulthood[J].J.Child Psychol.Psychiatry,2005,46(8):837-849

[13]Moffitt T E,Arseneault L,Jaffee S R,et al.Research review:DSM-V conduct disorder:research needs for an evidence base[J].J.Child Psychol.Psychiatry,2008,49(1):3-33

[14]陈保平,刘伟,谢守付.家庭治疗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04-305

[1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56-59,161-167

[16]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版)[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3

[17]降彩虹.汉族与蒙古族青少年攻击型结构与人格倾向的比较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6):423-425

[18]郭敏慧,郑晓边,孙志萍.两类社区学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65-267

[19]Bakhtari Aghdam F,Ahmadzadeh S,Hassan Alizadeh Z,et al. The effect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in Maku[J].Glob J Health Sci,2015,7(2):379-385

[20]Jogdand S S,Naik J.Study of family factors in associatio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amongst children of 6-18 years age group[J].Int J Appl Basic Med Res,2014,4(2):86-89

[21]王秀珍,郑直,唐玉和,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与个性、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12):1114-1116

[22]Chen N,Deater-Deckard K,Bell M A.The role of temperament by famil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child maladjustment[J].J Abnorm Child Psychol,2014,42(8):1251-1262

[23]Querido J G,Warner T D,Eyberg S M.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 behavior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J].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2002,31(2):272-277

[24]张国富,张云彪.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081-1083

[25]Kumnig M,Hoefer S,Huber A,et al.Patterns of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in offspring[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2013,59(4):356-368

[26]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15-317

http://www.cjhp.com.c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Zhang Jiying
Tai'an City Mental Health Center,Tai'An 271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traits,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upon personality trait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Methods: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s were assessed with Rutter Children's Behavioural Questionnaires for parents.56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study group)and 56 normal controls(control group)were assessed with the Eysenck Personality(junior)Questionnaire(EPQ),Egma Minnen av Bardndom Uppforstran,(EMBU).Results:①Study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on extraversion in EPQ than control group,the neuroticism sca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tudy group than controls(t=-2.186,4.020;P<0.05).②EMBU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y group got lower scales(t=-2.448,-4.607;P<0.01),fatherly severe-punishment scores and excessive interference scal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4.307,2.168;P<0.05).③The scales of EPQ extraversion in study group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EMBU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r =0.307,0.299;P<0.05);The scales of EPQ neuroticism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with those of EMBU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r=-0.292,-0.264;P<0.05),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EMBU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fatherly severe-punishment and excessive interference(r=0.361,0.359,0.300;P<0.05). Conclusion: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are different from normal controls,and the unhealthy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may contribute to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Personality traits;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Behavior problems

R395.9,B844.1

A

1005-1252(2016)10-1542-04

10.13342/j.cnki.cjhp.2016.10.028

2016-04-19)

猜你喜欢

养育人格问卷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