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2016-09-10冯艳姝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挖掘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冯艳姝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熏染的缺失,不但影响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更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呢?从作者身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从词句运用,诗词意境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视、网络、电子书刊杂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可学生接触的事物越丰富,视野越宽阔,学生的思想、精神、人格方面的素养却显得更匮乏了。我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熏染,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熏染的缺失,不但影响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更影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然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从作者身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文学史中涌现的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又大都是思想家或者爱国者。这些民族的精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身世浮沉雨打萍”,仍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强国富民理想的实现。远者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为实现理想 “虽九死其犹未悔”。中远者如苏轼、辛弃疾、陆游,即便自身遭遇凄惨,依然矢志不移,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或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叹;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心系民族安危,甘愿“提携玉龙为君死”;或年少时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大志,尽管屡遭投降派的打击,晚年被朝廷弃之山野,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再近些有龚自珍、丘逢甲、梁启超、谭嗣同,他们有的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的为外寇强夺、肢解中华国土而悲歌一曲,“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有的目睹国家积贫积弱,讴歌少年中国,满怀激情地寄希望于中国少年,展望“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壮阔前景;有的为变法维新而血洒刑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外,还有学生耳熟能详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时不我待,与时俱进”的豪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霸气,“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无不启发学生深思:“我是炎黄子孙的一员,我能为民族的振兴做些什么?”。

这些值得敬仰,可歌可泣的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的灿烂光芒,从这些作者身上去挖掘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的培养学生爱国、坚贞等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二、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学习《香菱学诗》《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课文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课文的故事情节入手,挖掘并向学生渗透《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整部著作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可以学习她勤奋刻苦、对艺术的痴迷及精神的追求。而杨修之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即使才华横溢,也不可以恃才放旷,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的道理。从范进中举的戏剧性过程中我们又可读出作者对当时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的认识。这些都可以在进入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认真刻苦、谦虚谨慎等传统美德。

三、从词句运用,诗词意境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有很大部分,而经典的诗句,往往都是一些极简单平常的词语构成,所以从词句入手,渗透文化背景与哲理境界的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常用的。但如果我们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从而获得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曲径通幽式的意会的。如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都是一些孤立的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感情,而同“断肠人”这个词语联系一起,就像化学元素一样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义群,启示读者感情与理性的想象与联想,融汇成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意境,传示出游人思乡萦怀的情调。曹操的《观沧海》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如果把每句解开,只能表现大海的一些景色特点,但把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融进诗中,就赋予诗句雄浑苍劲的风格,开阔辽远的意境,豪迈奔放的气势。这种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赋予词义、句子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展示词语本身符号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大得多的语境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使命。

中学语文教材精心选编了上百篇诗文佳作,涉及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孝敬父母、重诺守信等传统美德。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脉搏,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对经典文本的吟咏诵读、参悟体认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境界,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挖掘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