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个角度看幼儿“内向”

2016-09-10崔艳丽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期
关键词:接纳内向理解

崔艳丽

[摘 要]本文从内向幼儿的几个典型行为表现剖析内向幼儿的心理活动,力图使教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幼儿内向。同时从教师的视角,提出了对待内向幼儿必须要持有接纳的态度,并且也分享了教育实践中帮助内向幼儿更为开放一些的策略。

[关键词]内向;换个角度;幼儿;接纳;理解

在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里,都会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默默无闻,经常处于教师忽略的灰色区域。一旦我们想到这样的幼儿,我们想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内向”。其实性格内向的幼儿也有自身的好处,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强调分享开放,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幼儿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让外界了解继而被接纳,所以获得的机会也更多。因此,幼儿园教师有时候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让内向的幼儿变得更加外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让教师自己也觉得努力却收效甚微。在本文中,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看幼儿的“内向”,并从教师的角度提供一些教育策略以期为这些内向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另一种教育思路。

一、理解——内向幼儿的典型行为剖析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把人的心灵与外在的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分为两种指向:指向个体内在世界与指向外部环境。指向外部的外向者的性格是坦率、随和、善交际、轻信、乐于助人、易适应环境;而指向内部的内向者的性格是安静、爱思考、富于想象、顾虑多、困惑、害羞、防御性强、交际面窄、适应环境困难。所有人都有外向和内向两种倾向,只是不同个体不同倾向的程度不同。对内向幼儿来说,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更多地是指向于自己内部的心灵世界,从而在日常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行为。下面我们就换个角度剖析一下内向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典型行为。

【案例1】晨间活动时,韩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周末的趣事,多数幼儿兴致勃勃地举手,希望老师能够让自己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周末的快乐。妞妞此时并没有举手,当韩老师投过来鼓励的目光时,她赶紧将目光躲开,低下头。当很多幼儿兴高采烈地分享了自己的周末见闻之后,韩老师问:“妞妞,你周末都干什么了?”妞妞这个时候犹犹豫豫地站起来,轻轻地说:“我周末和爸爸妈妈去了郊区。”妞妞的声音很小,韩老师甚至都听不清楚,于是问妞妞:“妞妞,你的声音能大一点吗?”妞妞显得更加紧张了,又僵硬地重复了一遍,韩老师鼓励她:“妞妞,你们怎么去的?”妞妞又回答了一句:“爸爸开车去的。”就这样在韩老师的步步追问之下,妞妞断断续续紧张地讲述了自己的周末趣事。

沉默寡言是内向幼儿的明显特征,而妞妞在老师眼中的确是典型的内向幼儿,她从不主动举手,总是被动地等待老师提问,即使被提问了,也只是犹犹豫豫地轻轻地回答。像妞妞这样的幼儿在集体场合,从不主动发言,特别是在面临突发事件及问题时,他们的脑子经常会处于暂时空白状态,并不能高速运转,所以在应激的状态下,他们更多地是沉默,而这种沉默是由他们天然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著名的心理学家马蒂·兰妮的研究发现,内向孩子的生理基础和外向孩子的不同,他们反应更加缓慢。但是内向孩子在这种场合不说话,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也并不代表他们不想说。此时,他们更多地是在组织自己的思路,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弄懂老师的问题、组织对问题的回答、消化其他孩子的回答、适应这种突发的场景。

【案例2】班里来了一个新老师,当老师把他介绍给全班幼儿之后,幼儿们开始了自由的区域活动时间。一些活泼外向的幼儿直接走上去对这个新来的老师说:“你喜欢什么呀?”“你来和我们一起做工作吧!”“呀,你的蝴蝶结真漂亮。”“你能给我们读书吗?”童童躲在这群叽叽喳喳欢乐的幼儿身后观察新来的老师,却不主动上前打招呼。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带幼儿们玩跳绳比赛的游戏,在老师提出了这个比赛邀请之后,童童也是同样躲在其他幼儿的身后,似乎很怕老师发现他。老师鼓励他说:“童童,你也来参加吧!”童童依旧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似乎对老师的邀请显得非常紧张。一个月之后,童童已经和新老师很熟悉了,她会和新老师说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问题。

内向幼儿表现出此种行为,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比较退缩,不够积极主动,甚至用不发一言来表示自己对此类事情的逃避,他们的神经反应比较缓慢,他们的内向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当看到外向的幼儿在热闹地参与新的游戏、与新来的人交流的时候,他们躲在这些幼儿身后并不代表他们喜欢这样,事实上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但是他们比较害羞,开始交往的第一步常让他们感到痛苦。从孩子自我保护及正常探索来说,内向这种品质并没有什么不好,内向的孩子需要时间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从而减少危险的发生,而这个过程可以间接训练孩子的观察、比较和鉴别能力。内向的孩子倾向于常规的事情,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舒适,而新的秩序、规则或者伙伴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进而表现出退缩。内向的孩子通过观察接触也能建立起自己稳固的朋友圈,只是他们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

【案例3】小雪和西西在过渡环节一起玩,她们看到了一个新投放的走珠玩具。外向的小雪迅捷地拿到这个新投放的玩具,开始了她自己的探究。她将这个玩具左右旋转,希望里面的小球跟随她手势的旋转从而顺利进入预定的轨道。而西西只是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小雪操控玩具。小雪自始至终一直在这个活动中处于引领者的角色,而西西一直在追随观看。当西西伸出小手对小雪说:“能让我玩一下吗?”小雪说:“你稍等一下。”然后就躲开了。就这样,一直到过渡环节结束,小雪一直在玩这个新玩具,而西西一直在观看,一派和谐。

外向者更多的是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环境,而内向者更多的是把心理能量指向心理内部。内向幼儿与一些调皮、活泼、积极主动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得较为被动,常常会采取观望、忍让、退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西西和小雪相处的模式,属于典型的内外向幼儿相处的模式。其实内向幼儿更愿意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而不是一个活动的引导者,在与其他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良好的合作者的品性。就像一个内向的孩子说的一句话一样:“我更愿意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内向幼儿因为内心更为柔和,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忍让与顺从,良好的团队合作品性也更容易生成。

二、接纳——教师面对内向幼儿的唯一态度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外向、内向,或者内外兼具的性格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无论哪种性格类型,都有各自的魅力,都有各自的闪光点,都有各自的长短。内向者将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他们的兴趣所在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环境,所以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的反应要更加的敏感和迅速。现在,我们成人的世界因为竞争激烈而越来越开放,幼儿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现出良好的品性,将更容易获得教师的关注,也更容易赢得更多的机会。但是因为内向幼儿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欢和人交往、喜欢独处、反应缓慢、适应新的环境比较困难、做事情比较谨慎小心,所以很不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

作为教师的我们,当认识了内向幼儿的种种特点之后,要做的就是“接纳”这些幼儿的内向。除了认识到这些“内向”幼儿的优势外,我们还要真正地直面差异,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内向幼儿有自己心理发展的特定节奏,即使他们一直内向下去,只要他们身心和谐快乐健康,这就足够,而且内向幼儿有相比外向幼儿的特殊优点,我们要学会无条件接纳并尊重他们的天然的内向,而不是竭尽全力将他们变成外向的。或许有一天,这些内向幼儿变得爱说话了,甚至滔滔不绝;或许有一天,这些内向幼儿变得胆大了。教师要学会欣赏内向幼儿的这些特点,为他们留下一些发展的空间,持一颗接纳、欣赏、等待的心让他们慢慢成长。

三、支持——帮助内向幼儿的方法

内向作为部分幼儿的性格特点,可能会在很长时间表现出来,甚至跟随幼儿终身。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作为幼儿身边重要他人的教师如果能够为这些内向的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支持策略,不但能够彰显出“内向幼儿”性格本身的优点,同时也能让他们开放一点,再开放一点,让这些幼儿的性格更和谐一些,从而能够更快地让外界认同、接纳他们。

1.观察

观察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支持内向幼儿的基础。尽管内向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他们更加渴望教师的关注,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耐心观察、体察他们的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持,让其感受到教师的爱。内向幼儿只有感受到了爱和关注,才能放下紧张的情绪,才会勇敢地开口说话。

第一天认识可可时就觉得他很内向:不爱说话,也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愿望,甚至需要帮助时也不说话,只是皱着眉头看着老师。那就从观察他的需求开始吧!吃饭了,值日生少发了一把勺子,可可最后一个走到座位上,他发现少了一把勺子,就开始皱着眉头看老师。老师走到他身边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可可伸手指指餐盘,继续皱着眉头,老师也皱着眉头看着他,假装不明白。可可小声说:“没勺子。”老师笑了:“哦,原来如此啊,我帮你拿一把。”于是老师拿了一把勺子给了可可,并对他笑了笑,可可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午睡时,他突然从睡眠室走了出来,一边走一边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忘记脱袜子了。”他开始主动说话了。

观察内向幼儿的需求,有时他们需要的只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拥抱,仅仅这些就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体验到安全感,进而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2.等待

内向幼儿因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比较缓慢,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弄懂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弄懂自己的想法,进而才能决定自己需要做什么,这就意味着要给他们更多的等待时间。

9点10分区域活动时,明爱、明泽、可研一起到生活区做缝包包的工作。明爱说:“老师,缝完这个地方还缝哪里?”冯老师说:“接下来缝包包的侧面。”她说:“那你帮我开个头。”老师帮她开完头,她就拿过去开始自己缝并且盯着老师的眼睛说:“我觉得这个包包今天或者明天就能缝完,你觉得呢?”冯老师笑了笑说:“我也这样认为”。旁边的可研听了,很着急地缝,并且说:“老师,你帮我打个结,可以吗?”“可以啊!”她们的表情都特别的认真,一边看一边讨论,是非常明显的外向者的特点。这时候在旁边的明泽没说一句话,他只是认真看着冯老师,安静地听着另外两个孩子和冯老师讨论。之后的20分钟,没有任何老师的帮助,完全靠自己将这个包包缝完了一半,打结竟然也是自己完成的,区域活动结束时,他竟然已经将这个包包缝完了。明爱和可研都是相对外向的幼儿,明泽却是非常内向的幼儿,几个性格不同的幼儿采用了不同的方式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需要多问多说,观察学习是内向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内向幼儿,很多的时候,教师需要的就是等待,用耐心的等待和上内向幼儿本身缓慢的节奏。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慢慢学习。

3.鼓励

内向幼儿渴望集体活动,但是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有一种潜在的怕被外人评价的焦虑,所以又排斥集体活动。作为教师,采用隐匿的方式,让内向幼儿的优点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示给他人,会极大地提升内向幼儿的自信,也会让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和谐。

开开是班上年龄较小的幼儿,他平时不太善于表达,有一天他来到“汽车之家”选择了这本书,他每翻到一页,就小声地念出车标的名称,笔者悄悄地在一旁观察,发现这本书里除了三个韩国的车标,开开基本上都认识,而且是在全神贯注地看。后来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我们特意让老师在集体面前提问开开车的标志,开开竟然准确无误地将所有的车标介绍了一番。老师夸开开的时候,开开的眼睛里闪出美丽的光,非常开心。

当内向幼儿多次体验到展示优点的快乐之后,马太效应就能够在他们身上发挥作用,他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认可,会更加接纳自己,从而更有利于自己优良个性的发展。

4.准备

为了让内向幼儿在向外界展示自己优良个性时能得到更多的正强化,我们教师需要帮助他们为一个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准备。在本文中我们提到的第一个案中,后来韩老师特别对妞妞这类内向幼儿采用了一些特别的教育方式。针对妞妞在集体谈话场合下的表现,在周末的时候韩老师就将要进行集体谈话的内容、教师的问题、要做怎样的准备通知班级的孩子,韩老师特别叮嘱此幼儿的家长关注此类通知中的问题。后来妞妞因为准备的比较充分,在晨间谈话的活动、新闻播报的活动中获得了极大的信心。这种信心慢慢地渗透于其他活动中,内向的妞妞感到越来越快乐、放松。

内向只是一种性格,内向的幼儿只是一类的幼儿,正是这些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大的使命就是学会欣赏接纳每一个幼儿,直面差异,充分展现每种性格的优势,让每一个幼儿都以自己最好的方式展现出人性的光芒,充分地体验、享受、发展自己的特性。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接纳内向理解
内向的你
A song in his heart 心中的歌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内向者压根不需要“修复”自己
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