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

2016-09-10魏铭炼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高中语文

魏铭炼

内容摘要:西方国家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应用到今天仍然适用。相同的作品,相同的作家,由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乃至于不同的生活经历的读者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模式。这就是由于读者受所处时代等社会因素影响从而以不同角度解读作品,所造成的对作品理解的差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想、张扬个性。

关键词:高中 语文 个性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件极能体现个性的事,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对于阅读范围的选择就能体现其个性倾向。而对同一本书的不同见解,更是不同读者个性的显现。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要倡导个性化阅读。然而既然不同的人因其个性对相同作品总有不同看法,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就要从传统教育方法谈起。

一.传统教学中对于语文阅读的观点

在近现代教学中,由于受素质教育及高考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学生的知识面与个性化。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很少涉及课外阅读知识,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教学灌输多于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的“随大流”,因而造成个性的缺失。再加上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进一步缩减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些原因则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过窄,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空洞,在学习中完全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在考试时面对阅读理解一类考题也是生搬硬套,对于一些意义相对较深、文辞繁复的阅读内容无法理解的现象,而这也直接造成学生的语文成绩无法得到突破,始终达不到“高分”的现象。

阅读是情感的交流,知识的领会,火花的碰撞,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为“一言堂”或“满堂灌”,重教轻学,重分析轻领会,语文的阅读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所充斥,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无法体现,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已适应不了现在愈演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作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接触不到多彩的世界,积累不了丰富的社会知识,毫无创新与个性化可言,其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之低可想而知。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为了打造健康课堂,我们需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1.学生对于阅读主体的自主性选择。阅读的目的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于对作者的思想的体会乃至于产生共鸣。从阅读主体来说,对自然与社会的感受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他有独特的阅读需求与阅读期待,这种差异性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开阔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的进行阅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借古喻今颇含寓意的政论散文,还有清新温婉的小品文,更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杂文……,单是这博大的中国文化就要我们穷极一生去学习,又何谈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学宝库?不论学生的阅读品味高低如何,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他。

2.学生对阅读实践的探究性。在实际阅读中,由于受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心智水平等的限制,学生经常会发现读物的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自己的“阅读期待”不一致,这就会产生阅读障碍。因为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作用,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学生要学会能够对作品中的情感表述或价值态度进行分析和推理,在对问题的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3.差异性的阅读结果。通过对文章、作品的阅读分析与理解,学生将对作品作出符合自己心灵感受的评价并对作品的价值观有所取舍,从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别,也就是文章开始我们所提到的有个性化阅读所体现的不同读者对相同作品的不同认识。有句谚语说得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让学生的思想个性化地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从而通过相互间的辩论、指正、吸收与取舍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正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通过学生们的沟通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在保留学生个性的同时做到“求同存异”,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注重与对人文的理解,对社会的探究,可以说,语文学科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时刻都需要应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个性化阅读,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索罗的主张:每个人都要做他自己,做与众不同的人,不模仿他人的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一中)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高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