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素质的有效途径

2016-09-10孙翠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

孙翠芹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它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总结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素质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素质 培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它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的情感素质,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见解的体验能力。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类情感培养,学生可以接触和体验各种情感经验和情感形式, 从而启迪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其感悟人生、升华精神的境界,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形成了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素质。这种情感素质是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动机以及提高学习效果的内在的强大动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而且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发展,对学生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总结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素质的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反复诵读,引起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激发情感。爱国教育类的文章,可以营造教育氛围,通过慷慨激昂的语言, 形成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柔情类的文章,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通过温柔似水的语言,与学生同命运共悲欢;抒情写景的文章,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各种描摹自然特性的语言,与学生共享美景,共浴亲情……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越读越觉妙不可言。形式也可以默读、速读、特别是朗读穿插运用。要注意把握作品感情基调,把世界融化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情思之中,使朗读拨动读者心弦,使听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以情动情,学生则“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挖掘内涵,引起共鸣

情感是文字的血液,思想是文学的灵魂。文学作品里包裹的思想感情或明或暗、或单一或复杂,仅凭学生自己理解是不够的,教师要寻找文章的激情点,通过透彻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教授写景抒情的文章时,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分析,以美育为诱导,利用瑰丽画面的自然美、意境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导向,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地,去体会美的内涵,把文章中蕴含的美充分挖掘,以美怡情,以美育人,提高学生情感素质。如朱自清的《绿》便颇具自然美、艺术美和思想美。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绿的情感,追寻寓含在全文中的绿之情意,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绿色的生命活力,树立追求生活美,坚定乐观向上的信念。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南京车站父送子。一个不易捕捉的生活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怎样才能使学生动情?父亲欲去而不舍,亲自给儿子买橘子,“我”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近及远,“我”流泪了,影远心近;父亲走了,背影消失在人流中,但影淡情浓;父亲来信了,“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老态龙钟的背影。痛苦地回忆,无尽的思念。这背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镌刻在读者心中。作者情、师生情,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融成一片,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状态,学生理解了这父爱的真挚与伟大,使这千古名篇产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升华与固定就是情感素质。

三.创设精神,引起共鸣

创造美好的课堂氛围,借景生情,把课文情景变成课堂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如教张志和的词《渔歌子》,简析这首词,可以一边用语言描绘,一边用彩笔勾勒简笔画,同时让学生在本上画,要求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心灵上的交流和感应使师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一首丽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为学生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心里空间。

文字以情动人,感情的土壤越肥沃,育出的果实就越丰硕。语文教师要利用这天然宝库,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乃至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

我们语文教科书,有很多篇目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凝聚着作家的深厚情感。丰姿多彩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情感的源泉,这情感靠我们教师去传递。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置的教育情境之中,耳濡目染,通过共鸣进行情感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第1期.总第419期.《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邹文健

2.《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3月16卷第1期.《谈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张海燕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