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夜晚氛围的描写
——以“灯”意象为中心

2016-09-08李成满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
关键词:纳兰性纳兰中华书局

○李成满

浅析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夜晚氛围的描写
——以“灯”意象为中心

○李成满

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研究对象,对悼亡词中所出现的意象进行统计,从悼亡词中夜晚氛围的描写这一角度入手,以“灯”意象为中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于纳兰悼亡词情感表达的影响。

纳兰性德 悼亡词 夜晚氛围 意象分析

一、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为避太子讳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康熙十三年,纳兰在20岁时,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卢兴祖之女为妻。卢氏时年18岁,青年夫妻,情投意合,亲密无间,十分恩爱。“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1],“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2],这些词句就是他们当时的写照。可惜这段幸福的婚姻只存在了三年的时间,卢氏因难产致病,一个月后去世。纳兰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亡词。

悼亡词,是词人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纠结与徘徊,是生者对逝者的动情哀吟,饱含着凄凉、哀婉之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关于“悼亡”,《辞源》的注释如下:“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丧妻为悼亡。”[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悼亡”的注释如下:“悼念死去的妻子,也指死了的妻子。”[4]因此“悼亡”指丈夫对死去妻子的悼念,“悼亡词”也就是指丈夫为了悼念死去的妻子而写的词。胡旭的《悼亡诗史》认为悼亡诗词内容具有如下六个共同特点:“首先是写诗人自己的苦痛;其次是写居室和墓地;第三是写遗物;第四是写子女;第五是写德行;第六是写梦境”[5],悼亡诗词具有三个典型的审美特征:“以情动人、哀伤之美、要眇宜修”[6]。

笔者以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由赵秀亭、冯统一笺校的《饮水词笺校》为主要参照本进行数据统计。经统计,《饮水词笺校》中共有61首词作可视为悼亡词。这61首悼亡词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有7首,其特点是题目明确标明了悼亡,如“悼亡”“亡妇忌日有感”“为亡妇题照”等;第二类有6首,其特点是写于特定的传统节日,如上元节、清明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第三类有3首,其特点是写于特殊的地点,主要是妻子灵柩停放的地方和寺院:双林禅院和萧寺;第四类有26首,其特点是词中或有“谢桥”“同心苣”“红心草”等标示悼亡的典故,或有“鸳鸯”“双栖蝶”等引发悼亡情感的事物,或有“思往事”“记前生”“忆当初”“旧事”等追忆亡妇、怀念旧情旧事的词;第五类19首,这一类虽然没有前面四类那样显著标示悼亡的特点,但却包含深切的悼亡情感。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夜晚氛围意象统计

表1:纳兰性德悼亡词意象统计表

首先,笔者对61首悼亡词中所出现的意象进行统计,在统计时主要统计名词、形容词以及名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这一类静态意象。为方便统计,笔者在统计意象时去掉了修饰名词的定语或修饰动词的状语,如“花”有“梨花”“莲花”“疏花”“玉兰”“杏花”“杨花”“杨花”“合欢花”等,将其都作为“花”意象进行统计。另外,将“灯”与“蜡/烛”都当做“灯”意象来进行统计。然后,再按照意象出现次数的频率对意象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得出下表数据。

次数5 5 5 4 4 4 4 4意象书 竹 黄昏 诗 樱桃 床 回廊 眉次数4 4 3 3 3 3 3 3意象鱼 铃 芭蕉 杨枝 鸳鸯 雁 蝉 翠翘次数3 2 2 2 2 2 2 2意象路 碧海 茶 雕梁 扇 红豆 牛津 晓钟次数2 2 2 2 2 1 1 1意象冰雪 丹青 秋坟 罗衣 素手 翠袖 裙带 秋千次数1 1 1 1 1 1 1 1意象 流萤 蔓草 纸鸢 青鸾 红心草 同心苣 相思树次数1 1 1 1 1 1 1意象总数 71 意象出现总次数 398

从表1可以看出,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共出现了71个意象,这71个意象出现的总次数为398次。其中“月”意象出现的次数为40次,占到意象出现总次数比例的10.05%;“灯”意象出现的次数为25次,占到意象出现总次数比例的6.28%。“灯”意象作为体现夜晚氛围的直接意象,仅次于“月”意象出现的频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笔者选取“灯”这个意象,探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呈现出的夜晚氛围,从而进一步讨论夜晚氛围对于纳兰悼亡词情感表达的影响。

三、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夜晚氛围意象分析

在白天,太阳能够为我们带来光明。在夜晚,除了月亮之外,人们只能用灯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灯作为生活用品,一直为人们所使用,是古时人们在夜间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用具。

在纳兰61首悼亡词中,“灯”意象出现在纳兰的24首悼亡词中。纳兰悼亡词中“灯”意象中包含“灯”“烛”“蜡”三个意象,“灯”出现在18首悼亡词中,“烛”出现在3首悼亡词中,“蜡”出现在2首悼亡词中,其中“秋擎”“荷灯”出现在《眼儿媚》这1首词中。灯,象征着家庭,它见证了夜晚亲朋相聚时的美好时光,但当人们在灯下独处时又很容易产生落寞感、孤独感和凄凉感。纳兰悼亡词中的“灯”给人孤灯相伴、形单影只的孤独感和落寞感,“烛”与“蜡”则给人“残烛蜡泪”的凄凉感,营造出孤独、凄凉的夜晚氛围。

兹以《摊破浣溪沙》《临江仙•孤雁》和《山花子》三首词为例进行分析: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澹月澹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7]

因为有深深的离愁别恨,纳兰醉得很快,仿佛在灯前一霎那就沉醉。纳兰醉心于这种沉醉,不愿从梦中清醒过来,因为一旦醒来便要面对这令人生恨的生离死别,恨在害怕和恐惧中现实和梦境变得分明起来。窗内是醉而不愿醒来的自己,窗外是雨夜中淡淡的云和淡淡的月,它们就像是要落泪,给人朦胧凄美的感觉。离愁别恨难以遣怀,醉也悲,不醉也悲;醒也悲,不醒也悲;梦也悲,不梦也悲。满怀离愁的纳兰感到了夜的漫长,而雨夜又让这孤寂显得格外分明。“人到多情情转薄”,一个“真个”,看似平淡,却道出了纳兰的无奈,情深而转薄,这是情不能再深的结果。“而今真个不多情”,要比“而今真个悔多情”果断决绝,可以看出纳兰内心的凄凉和绝望。又听到鹧鸪啼叫了一遍,长亭外的送别尚能相见,而今我到底何时才能见到你?全词似醉似醒,飘摇不定,雨夜中“灯”的朦胧和窗外的“澹云澹月”增添了全词的朦胧美,似真似幻。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临江仙•孤雁》)[8]

上阕开头一句“霜冷离鸿惊失伴”,对于失去妻子的纳兰来说不也是如此吗?失去伴侣的伤心,触景生情、同病相怜的凄凉。纳兰想到给妻子写信来排遣愁怀,奈何“愁多书屡易”,纳兰没有将书桌打翻,而是“双泪落灯前”,对着孤灯流泪,透露出纳兰是那样的无奈,这泪是苦的、愁的、至真至纯的。此处的“灯”是纳兰的倾诉对象,也成了心绪的见证者。下阕作者用“莫对月明思往事”来劝慰自己,试想他又怎能不怀念往事、思念妻子,不思念的话还用这样劝慰自己吗?他的生命在一年又一年的回忆中消减,但无端听到的一声“嘹唳”,响亮而凄清,西风起来了,早秋时节,只有纳兰孤身一人,形单影只,怎不凄凉!纳兰用西风里的离鸿比喻自己,书写离愁别恨,“离鸿”对“只影”“冷霜”对“西风”“双泪”对“嘹唳”,这三组意象的对比运用,雁之孤影对人之独影,霜之冷峻对风之无情,泪之真切对唳之响彻,让纳兰的离愁别恨之感和泪水又一次泛滥。

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山花子》)[9]

刚要对妻子诉说心事的时候,梦却突然结束了。纳兰睁开眼睛,在镜子里隐约看到了妻子,便开始后悔以前在一起时与妻子就那样草草地度过而不知珍惜。环佩只应该属于月亮,那么你为什么要把钿钗留在人间呢?蜡烛还在燃烧,还在流泪,要什么时候才能流干它的眼泪呢?梦阑之后,纳兰于半睡半醒之间,对曾经不懂得珍惜的悔恨,对钿钗寄人间勾起纳兰对往事回忆心绪的疑问,对残红蜡泪流不尽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纳兰的情深意重。

“灯”勾起了纳兰对往事的回忆。灯是纳兰悼亡情感的触发者,如“刻残红烛曾相待,旧事总依稀”[10],对着灯,往事依稀在纳兰脑海中浮现;“挑灯坐,坐久忆年时”[11],挑灯独坐,坐久了便回忆起了当年幸福的时光:“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12],“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13]。“灯前呵手为伊书”,灯作为当时纳兰与卢氏美好生活的见证者,见证了二人恩爱、美好的夜晚时光。所以,当妻子逝去后,对着灯,纳兰自然想起了往事。寒冷的季节,在灯前呵着她的手,在当时看来如此寻常平凡的动作,而今只能出现在往事的回忆里。“一霎灯前醉不醒”[14],在灯前纳兰想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不愿意醒来。

“灯”增加了纳兰的孤独感和落寞感。在寒夜、凉秋的夜晚,纳兰只有孤灯相伴,纳兰孤枕难眠,迷离的醉影是纳兰孤独、凄冷、寂寞的写照。如“生怕方樽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15]“幽窗冷雨一灯孤”[16]“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更无人与共春寒”[17]。以前的夜晚,在灯前有妻子相伴,而“今夜灯前形共影”,在春寒料峭的季节,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夜晚灯前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幽窗冷雨一灯孤”,下雨的夜晚,雨打到窗子上是冷的,那一盏灯,在凄冷的夜晚显得那么孤独,正如纳兰一般,形单影只、孤独落寞。“孤灯”成了纳兰自我的写照,妻子的逝去让他心力交瘁,生命就像残灯一样黯淡无光,“与谁更拥灯前鬓”[18],纳兰只能发出这无奈的疑问和感慨。

“灯”让纳兰禁不住留下了泪水。纳兰写蜡泪即写自己的泪,写灯花即写自己的泪花,蜡泪和自己的泪、灯花和自己的泪花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任角枕,倚孤馆”[19]“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20],蜡泪滴下,又何尝不是纳兰自己的泪落下?纳兰面对蜡泪,肠已断,泪流不止,却又不知何时能干。“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21],泪与灯花一起落下,在夜晚,纳兰无时无处不伤心。“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22],离鸿失伴飞,孤独无依,想寄一封书信,却多次易书不能成文,泪水落在灯前,让人读后不免感到心碎而为之落泪。

“灯”是纳兰悼亡情感的诱发者,也是纳兰悼亡情感的见证者,甚至可以说纳兰自己就是一盏灯。在夜晚,除了月亮之外,就只有灯能给我们带来光明。但是,在灯下,纳兰悼亡词中为我们显现的是“迷离醉影,残灯相伴”[23]的孤独和凄凉,是中秋节放走荷灯时对妻子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是因思念而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双鬓长出的白发,是面对佛灯时自己的无言和祈祷,是梦里与妻子的相拥和“乍偎人,一闪灯花堕”[24]的无奈,是灯前回忆往昔潸然泪下时灯花共落的共鸣,是面对烛花心里对妻子影子的遥想,是灯前形单影只的凄凉与悲哀。

注释:

[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4页。

[2][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3页。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35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8页。

[5]胡旭:《悼亡诗史》,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2-4页。

[6]胡旭:《悼亡诗史》,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5-7页。

[7][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8页。

[8][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页。

[9][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10][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5页。

[1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5页。

[12][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4页。

[13][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9页。

[14][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8页。

[15][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16][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1页。

[17][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5页。

[18][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页。

[19][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20][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7页。

[2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7页。

[22][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5页。

[23][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24][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3页。

[1][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清]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清]纳兰性德撰,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清]纳兰性德,张草纫,钮君怡.纳兰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苏缨,毛晓雯,夏如意.纳兰容若词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7]龙建春.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词情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8]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王亚萍,安娜,王雨青.论纳兰词的灯烛意象[J].社科论坛,2011,(4).

[11]李睿.“冷”与“暖”的独特组合——纳兰性德词心探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4).

[12]马碧心.何以悼亡方费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邓兰.纳兰词审美意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李青华.苏轼、贺铸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李成满 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

猜你喜欢

纳兰性纳兰中华书局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设计师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纳兰的雪》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爱恨两难说纳兰
“红楼”与“纳兰家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