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问题分析

2016-09-07郑玉石振保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培育

郑玉?石振保

【摘 要】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校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优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影响力不足;大学生知强行弱,消费意识存在偏差。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改进完善。

【关键词】 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人口膨胀、资源和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迫切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与法律途径两个方面探索固然重要,而要從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跳出科技与法律手段的桎梏,建立科学的生态意识。当代大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可是,部分大学生生态意识缺乏,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离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使大学生具有生态学基本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道德观,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需要高校的支撑。目前,高校生态教育体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校缺乏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起步晚,理论发展不够完善。当前,许多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仅限于介绍知识和经验总结,而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内容,采取何种方式和形式还没有统一完整的体系。而对于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高校在知识传授、环境保护宣传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和环保能力培养缺乏,使得部分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不强。

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由于传统课程体系分离,文科、理科差别较大,大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度不一。大多数培育生态意识是渗透式的教育,缺乏生动活泼的方式,仅仅局限生态文明知识灌输,目的使学生用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性观点来认识世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教育只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无法体会其内涵,更别说内化成为一种行为。许多高校学科课程和生态文明教育整合力度不够,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相互渗透的范围比较小,大多数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并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非环境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课,有的学校只是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仅仅开设选修课程。

另外,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传统的文理分科,学科之间交叉性较小,就生态意识培育来说,属于德育教育内容,生态环境则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者之间未达到良好的互动。高校生态意识的培育缺乏真正落实到实处的生态文明活动,有的高校一味重视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建设,在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环境投入较大的物力和财力,忽视了对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二、缺乏优良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的提高与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过度强调个人利益,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推动下,很少考虑到环境问题,进行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环境问题的由来是长期的积累,在过程中具有渐变的特点,其结果往往是突出的和不可逆的,决定了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进程。

大众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向导,对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媒体一般往往给予更多的关注度,其主要目的是揭露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而对公民生态文明道德素养水平和行为的报道比较少。高校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停留在高校建设优美校园环境的成功经验,对于优秀环保事迹进行英雄式的夸张宣传,对大学生整体的生态意识水平缺少关注,对大学生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比较宽容。另外,媒体工作者,在生态环境报道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深度不够,反思不足。

三、家庭环境影响力不足

作为个体,与母体分离后,家庭是最先接触的环境。在家庭中接受启蒙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环境之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素养的基础。虽然大学生离开家庭,独自进入校园生活,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力也是不能忽视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家长有些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使孩子不可避免地在生态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欠缺,譬如奢侈浪费,不想奉献,自私索取,缺乏责任感等。另一方面,一些家长自身的生态文明道德素质并不高,很多家长本身缺乏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公共道德缺失,并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供良好的生态素养养成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高。

四、大学生知强行弱,消费意识偏差

通过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对人与自然关系及生态环境保护未形成应有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存在破坏环境、破坏公共设施、浪费资源的现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信息和知识,对于书本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比较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面对新问题,缺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性比较强。另外,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有些大学生在群体压力下,甚至改变了原本正确的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自然和社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物质消费,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喜欢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的趋势不断增长。这种消费行为直接导致了对物质资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大学生对此认识不足,未能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长此以往,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也要克服自身缺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主动接受生态意识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曹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8(3).

[2] 陈晓东.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5-23.

[3] 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30-135.

[4] 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69-27.

[5] 李亚青、李亚坤.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2010(10).

【作者简介】

郑 玉(1992-)女,山东济南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石振保(1965-)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