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德育体系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试验区研究

2016-09-07林钻辉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大德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保障机制、实践载体的创新问题,主张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大德育运作机制,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

【关键词】 大德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区;社区党建

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趋势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高校校园,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不断深入,学生社区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工作职能日趋细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大德育体系、完善“一体化”育人机制,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导向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大德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机制

1、核心理念

高校大德育体系是指把高校所有教育因素、教育内容、教育成份、教育资源、教育渠道、教育影响等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有效力量,共同承担德育职责,共同发挥其育人功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框架,使各种教育力量在社会主义一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发挥最优化的合力作用。[1]

大德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目标,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时代精神和大学精神为内在动力,倡导培养学生踏踏实实的求学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为每一个大学生创造公平和全面发展的成才环境。大德育体系的核心在于注重发挥多方力量;发挥教师育人的示范作用;重视在管理工作中加强和实现德育的渗透作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

2、工作机制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落实,校院两级上下联动”是高校大德育體系的工作机制。党委统一领导确保德育工作坚持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导向;党政齐抓共管为大德育体系建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职能部门组织落实促使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分类指导;校院两级上下连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总结及时,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基层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现代德育新理念的指引下,一个相互衔接、补充、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大德育工作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服务、关心、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1)坚持党委领导是建立大德育体系的根本前提。高校应当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德育工作实施办法,从制度上确立学校党委对德育工作的绝对领导,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通过学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直接组织落实。做到管方向、管政策、管队伍、管思想和管服务,[2]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全校学生工作统抓统管,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政工队伍,形成由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构成的较为健全的党组织网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等实际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意识,并将其贯穿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全过程。

(2)学生党建是大德育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依靠党团组织,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他们在学生中成为道德的楷模。以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为契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适应发展,科学设置党支部。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设置党支部。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党支部建到学生班上,年级专业上;建在实验室,专业方向上;还可以尝试把支部设在学生公寓、实习试验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做到了“党员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3]

配合学校组织部和学院党委,充当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的组织员。通过上党课、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章,深化思想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代表组织谈话,审查入党材料,指导学生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组织一些政治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小组指导老师或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3)大部制管理和社区建设是大德育体系形成的必要手段。 设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主任,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保卫处、财务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委员。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对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及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招生、就业、思教、奖助贷勤以及心理健康工作为一套人马,实行大部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效性。

此外,要建立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环境,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构建和完善校园、家庭和社会三大课堂立体交叉的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社区建设,以学生公寓为阵地,以教育管理为目的,以助人自助为理念,以宣传调研为手段,以社区活动为载体,以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导航工程、励志强能拓展工程和社会实践育人工程。[4]

通常,学生社区管理应设有日常值班制度、学生工作调研制度、突发事件预警制度以及舆论导向监控制度。通过开展学工队伍沙龙、学生干部论坛、学术交流研讨以及学生思想调研,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成为全校学风建设基地、学生工作研究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二、大德育体系的工作主体和保障机制

1、工作主体

(1)建设两课教师队伍,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推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课本、进头脑。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探索新时期特定环境下高校“两课”的教学、科研的新路子和新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涵,加强对考核办法的改革和完善。

高校要始终本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原则,不断完善落实“三育人”机制,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以发挥师德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龙头作用。严格要求,开足开好“两课”,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育人目标和建设大德育体系的有力保障。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像选拔、培养教学业务骨干一样,选拔、培养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要像支持教学工作一样,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特别要把学生辅导员和德育工作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和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标准,严把选人关;提高素质,开拓视野,明确任务,严把培训关;通过制定完整的规范要求,严把责任关;通过对其职责范围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综合评估,严把考核关。采用各种有效手段,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责任心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坚持“以管理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以培训为抓手,以提升为目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探索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多种形式,帮助辅导员确立全球视野,更新国际观念,不断提高现有的工作水平。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

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确实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辅导员考核结果逐步实现与职务聘任、晋级等挂钩,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并将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纳入教师表彰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加强辅导员校本培训,加快其专业化发展。实施辅导员继续学习进修计划,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课程,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3)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 。重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通过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以及各学院学生组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引导学生学历史、懂法律、讲政治,通过合理诉求和渠道解决学生群体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2、工作保障

(1)构造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完善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机制。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心理教育,改变心理教育被动的局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调节和发展自我,积极贯彻心理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靠材料,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和UPI、EPQ测试的基础上,筛选心理问题、反馈测试结果。

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校院心理辅导站,使心理健康教育“关口前置,重心下移”,既延伸了工作链条,又拓展了教育空间,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干预的动态监测体系,形成学生—学院—中心(学生处)—学校“四级”联动的危机干预机制。同时,将处于严重的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转介到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或直接及时转介到专门的精神科机构,并与家长进行联系与沟通,形成家庭、学院、学校以及医疗機构等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良性联动。

建立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教育课程相结合机制。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形成了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教育课程“点面”结合的心理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群体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开设心理健康个体咨询和心理热线咨询,让有需要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

(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加强贫困生鉴别工作。出台一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贫困生认定与管理办法。通过对学生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的详细调查,结合当地政府、父母单位的证实和辅导员掌握的情况综合进行认定建立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每学期更新。

强化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主渠道,提前控制贷款风险。加大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注重对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应贷尽贷”。拓展岗位,规范管理,升华勤工助学品牌和内涵。制定系列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和措施,内挖潜力,外拓资源,树立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品牌。

加强奖学金、助学金和社会资助的管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倡导优良学风。制定并完善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审办法,完善各类助学金的申请、审核、发放程序,使各项资助惠及到更多真正困难的学生。优化网络,广结善缘,搭建“三位一体”资助平台。学校应积极为贫困生争取社会各界资助,搭建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三位一体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设立助学项目。

(3)打造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建设完善的就业工作机制。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视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把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优质就业作为学校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将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研室、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等机构,整体规划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研究设定教学大纲,教师选聘、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对教学人员进行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及教学质量监控等。严格按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为全校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相关咨询服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扩宽辅导员生涯发展路径的目的,且具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资质。

建立“两端延伸,全程教育”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坚持“两端延伸,全程教育”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理念,从招生开始,就做好专业介绍,让考生了解专业,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正确填报志愿。入学后需针对四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训练;对高年级学生,主要侧重就业实操训练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毕业前除了开展就业技巧教育外,还应该增加适应社会和诚信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高校应每年在毕业生离校后组织各学院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本校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的意见,同时推介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联络毕业生的感情,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工作。

三、大德育体系的实践载体

大德育体系的实践载体包括“两课”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辅导员、党团组织、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心理咨询、网络信息、社会服务、校园环境等形式。各种载体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都是品德教育和养成的工具和手段,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任务。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更要确立“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德育本身处于生活中,体现德育的生活性,要充分发挥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以家庭、社会为主要空间的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利用广播台、橱窗、报刊占领学校的宣传阵地,给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利用党建工作、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做新世纪的合格人才;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人格品质。换言之,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大德育运作机制,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构建和完善教室、校园、家庭和社会三大课堂立体交叉的育人体系。

四、结语

德育工作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中,是新形势下建设高校大德育体系的根本原则[5]。

大德育體系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和全程,需要全方位开展,并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化、工程化和标准化。大德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整体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模式,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周向军,刘俊杰.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14-16.

[2] 周国华.挑战新问题探索新模式做好德育工作[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0)72-74.

[3] 王国增.大德育体系建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4.

[4] 祝春梅,宋文军,李淑慧.关于构建高校大德育体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9)59-61.

[5] 许涛.构建高校大德育体系的基本设想[J].许昌学院学报.2005(6)148-149.

【作者简介】

林钻辉(1982-)男,汉族,广东揭阳人,华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