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观变迁

2016-09-07马明策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认知

【摘 要】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总体权力格局的总体认知与当代世界国际格局的总体结构基本一致 ;对不同问题领域的认知差异较大,与国际社会的情形亦存在一定偏差;对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多重地位和身份的问题高度敏感,希望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要培育大学生健康、成熟、理性的国际观,就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与媒体这两个关键点。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国际格局观;国际体系;社会转型;认知;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社会30年来的转型实践,提升了研究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动态社会心态变化的现实意义。因而考察当代大学生在两种变迁中的社会心态,是研究转型时期中国整体的社会心态变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亦是在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语境下,培养大学生健康、成熟、理性的国际观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元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已经关注到中国人进行分层解构,其目的是分析不同的社会群体因身份不同而对国际社会产生的认知差异。既有研究主要考察政治领导人(David M. Lampton,2014;①Harry Harding,1987)、②城市居民(Jie Chen,2007)、③中产阶级和海外留学生(Alastair Iain Johnston,2004;④David Zweig,2010)等不同的“意见群体”(opinion groups)对国际社会的总体认知状况和政策偏好,⑤进而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学者沈大伟则从信仰角度将中国人分为“马克思主义者”、“非马克思主义者”与“霸权主义者”,从这三个角度分别研究了中国人的美国观。(David Shambaugh,1992)⑥

虽然有学者关注到了中国大学生群体对于具体国际问题(国际恐怖主义Simon Shen,2009)、⑦具体国家(大森和夫、大森弘子,2005;⑧宁越敏,2011)、⑨国际知识(孙伟,2013)、⑩国际视野(姚福生,2008)等,的看法,这些调查有助于对当代大学生国际观的整合,但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尚存研究空间。首先是对于大学生国际观的内涵缺乏深入研究。其次既有研究对于国内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国际秩序调整下的国际观变迁的描述和解释不够充分。最后,既有研究未能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外交立场与大学生国际观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估,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该树立何种国际观和如何引导正确的国际观的问题上来。

因此,本文试图在厘清大学生国际观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考察国际国内社会结构变迁与下大学生对国际格局的认知现状与存在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国际格局观的教育方略。

二、大学生国际观的内涵和研究对象

大学生国际观是指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际机制、国际体系及其互动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和总体看法。-单纯就国际观而言,不涉及大学生这个特定主体,国际观与政治价值观有相当的区别。国际观处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最外层,最容易受到改变。[2]大学生的国际观从纵向上则包括了对国际社会中的个人、国家以及国际格局三个层面的总体认知;从横向上包括大学生对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的基本观念。在这里,大学生国际观在纵向和横向上延展主要基于国际社会的实在结构。

涉及价值观念的研究,更需探讨物质结构之外的群体心理变化。据此又可以将大学生国际观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大学生对国际社会以及國际社会中中国地位的整体认知,即中国大学生国际观中的世界镜像和中国镜像。二是大学生认为国际社会或者他国对中国的认知预判,即他者眼中的自我镜像。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国际观应当是两者互动的变迁结果。

简言之,大学生对国际社会的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实在结构及其对国际社会中国镜像、世界镜像的自我感知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国际观。

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生国际观,除上述两个方面之外,还需要考察国际观将如何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政治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及其动因,以便从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成熟、理性的国际观。按照马斯洛的分析,个体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包括了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四个层次。[3]这些需求在国际政治中的反映则需要通过战争与和平这一基本问题所产生的安全与威胁的来源、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外交政策期望等价值判断来体现。它们是个人或者群体参与国际政治活动的初始动力。[4]因此,大学生作为行为体对于国际政治活动的参与需求这一变量将不可或缺。

在国际国内社会机制变迁的背景下,结构和机制变迁所导致的利益关系的重构,会作用于行为体对于政治身份的认同、安全与威胁的来源,以及地缘政治图景的构建,而这些国际观也会将产生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期望,从而导致大学生参与国际政治实践活动的需求变化,进而改变或促进大学生在国际政治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变化。

可见,大学生国际观的内涵和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在这广泛的议题当中,对于国际格局观的调查分析应当是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国际观的基础。

三、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格局观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所谓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5]按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者肯尼斯·沃尔兹的观点,观察世界格局需首要考察“体系”和“结构”。国际关系行为体主体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霸权的更迭、霸权国的国际战略以及地区和国际秩序的调整则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迁。

1、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八所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9月,之所以选择2012年作为调查的起点,原因在于2012年为国际社会的大选年,有58个国家选举换届,国际社会将迎来政策调整的集聚效应。同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国内国际政策随之出现许多重要调整。这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变化的重要节点。本调查共获得有效调查351名,被调查者在接受调查时的平均年龄为19岁,其中男生193名,女生157名,涵盖了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术类四个学科类别的学生,调查采取问卷形式。

(2)测量变量。调查的自变量为国际体系的调整和国内政治变迁的时间权变,因变量为大学生的国际格局观的认知现状及其对国际政治活动的关心度和参与度。其中大学生的国际格局观的调查通过10个问题,集中从总体权力格局、霸权力量消长、区域力量的调整以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四个层面,反映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格局现状认知以及对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预测。

2、第一次调查问题与调查结果

第一,大学生对总体权力格局的总体认知与当代世界国际格局的总体结构基本一致,这种理性认知是大学生把握调整中的国际秩序的认知基线。从统计数据来看,59%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多极化的世界,3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一超多强。这与中国强调当前存在一超多强的现状,以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而非定势的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基本一致。

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多极”力量主要是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和德国,其支持率分别占100%,91%,86%,65%,64%和58%。

在“美国的霸权处于何种状态?”这一问题上,53%的大学生认为美国的霸权处于衰落期,15%的大学生认为美国霸权处于上升期,另有24%的学生认为美国的霸权处于鼎盛期。多数学生认为美国的霸权正处于在衰落,并对多极化趋势持肯定态度,这反映了大学生对多极化未来发展趋势的积极态度。

第二,大学生对于不同问题领域的认知,与国际社会的情形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如果按照世界各国GDP的排名情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2014年4月8日公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GDP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GDP总量达到73.98万亿美元,美国2013年GDP为16.7997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9.1814万亿美元,位居第二,日本GDP为4.9015万亿美元,位居第三,排名第四到第十的国家分别为:德国、法国、英国、巴西、俄罗斯、意大利和印度。[6]而大学生对经济领域的认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除美国外日本的经济实力最强的,支持率达54%,中国的支持率为16%,德国的支持率为12%。可见,IMF统计数据与大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在于对于日本经济实力的判断,尽管中国的GDP近日本的两倍,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大学生对实际经济实力变化的感知滞后于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增长。

在军事实力方面,2012年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最新排行榜表明,美国仍是世界头号军事大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印度、英国、土耳其、韩国、法国、日本。[7]而在大学生的国际军事格局的调查中,尽管支持俄罗斯的学生相对占据多数,其支持率达到32%,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日本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学生占23%,高于中国21%的支持率,而日本在世界各国军力排行榜上为第十名,显示出中国大学生对于日本军力发展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在文化软实力方面,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了斯科尔科沃-安永新兴市场研究所推出的2010年各国软实力排名,美国以总体87分高居软实力榜首,法国以及德国则紧随其后,中国以30.7分排在软实力榜的第8位。[8]而大学生认知调查则显示更多的学生认为中国是美国之外文化影响力最强的国家,其支持率达到了43%。支持日本的占19%,英国则占17%。

這种认知差异在一方面显示了大学生对国内文化制度的自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英国文化的强势辐射使得中国大学生体验到的两国软实力超出其国际评价。

第三,大学生对于国际秩序调整的认知保持乐观。国际机制的经济进程决定论认为,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会外溢到其他问题领域,从而导致总体权力结构与经济进程的结构趋同。因而经济实力变化的预期是评价国际秩序未来调整方向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2013年公布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在2013-2014年度的经济预期”显示,据IMF预计,201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1.2%,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速预计为4.5%,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低于上年1.2个百分点,对欧洲的经济预测也有所下降,日本则与上年持平。2013年中国经济延续回落趋势,预计全年增长7.5%,在金砖国家中依然是最快的。[9]而学生所感知的“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好”的国家中,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显示出坚定的乐观,其支持率达到了84.3%。同时,学生认为日本、美国、印度和德国的经济也将持续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也称“金砖国家”;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波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埃及等“新钻”国家。而中国、印度、东盟等亚洲国家则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中的新兴国家。调查显示了学生认知的新兴国家经济体主要是亚洲的群体性崛起,对其支持率最低为40%,超过了南非、俄罗斯和巴西。

同时有56%的学生认为金砖国家的影响力一般,仅有28%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影响力。这说明金砖国家虽然都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彼此之间并同其他伙伴开展密切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彼此立场、加强集体行动等方面表现不足,因此影响到了学生对金砖国家影响力的认知。

第四,大学生对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多重地位和身份的问题高度敏感。2010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报告依然强调“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中国是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的占48.7%,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达42.7%,但同时仍然有6.6%学生认为中国仅是一个二流国家。

大学生的这种认知与国家正在寻求新的国际定位的趋势是一致的。面对中国快速崛起后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变化,有学者指出:“一方面,中国释放出了作为一个新兴崛起大国具有的较高地位信号,另一方面,中国又释放出了作为一个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信号。”.[10]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保持了高度敏感。

3、第二次调查问题与结果

第二次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5月。2015年初随着基辛格出版《世界秩序》一书,引发了学界与政界关于未来世界秩序变迁的热议。其中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我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所说的中国成长与秩序之争。美国方面先是资深中国通沈大伟抛出了“中国崩溃论”,约瑟夫·奈又提出了“美国世纪没有终结”论。[11]这些论点的前提一方面是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内国际结构变迁背景下大学生国际格局观与2012年调查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此课题组展开了第二次调查,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大学生国际格局观的认知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其中男生273名,女生125名,涵盖了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术类四个学科类别的学生。

第一,对总体权力格局的认知基本保持不变。调查结果显示,51%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世界格局为多极化世界,比第一次调查下降了8%。另有44%的认为世界格局为一超多强,同比增长了10%,仅有2%的学生认为目前是单极世界,同比下降了1%。

第二,对于不同问题领域的权力格局,大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就世界经济格局而言,认为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的比例,由第一次调查的54%下降到了36%,而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则达到36%,上升了20个百分点。

论及世界军事格局,39%的学生认为俄罗斯是除美国之外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与第一次调查相比上升了7%。在第一次调查中认为日本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大学生比例由23%下降到了9%,支持中国的比例则由21%上升到了36%。

在文化格局上,大部分学生认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文化影响力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认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也十分强大,在“美国以外文化影响力最大国家”这个问题上,与第一次调查相比,支持中国的大学生由43%上升到了56%,支持日本的变化不大,增加了1个百分点。但对英国文化影响力的认知明显淡化,由17%下降到了8%。

第三,对霸权力量消长的认知呈明显的认同态度。在“美国的霸权处于何种状态?”这一问题上,认为美国的霸权处于衰落期的大学生由53%上升到58%,认为美国霸权处于上升期的由15%下降到10%,认为美国的霸权处于鼎盛期由23%下降到19%。

第四,受國际社会热点新闻影响,对大国力量的调整有较高的关注。学生认为“未来发展趋势好”的国家,依次是中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法国,而在第一次调查中依次是中、日、美、印、德。同时金砖国家的影响力有了提升,认为影响力很大的由28%上升到了36%,而认为影响力一般的由56%下降到了50%,认为影响力无足轻重的也由6%下降到了3%。

4、两次调查的综合分析

(1)中国大学生有较为稳定的多极格局观,美国试图营销的单极稳定论,并声称要建立单极世界的主张在中国大学生中不会有市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这种分析对大学生国际观认知形成有明显影响。

(2)中国大学生对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反映十分敏感,但同时意识到这种调整不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其中,国际体系变迁反映到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中国地位的上升和日本、俄罗斯地位的相对下降。与此相适应的是更多的学生认为,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

(3)相对于国际社会“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还是中国外交认为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学生感受到的新兴国家崛起更主要的是亚洲的整体崛起,他们对于中国、印度、东盟的发展前景预期超过了巴西、南非和俄罗斯。总体而言,与欧美一些专家看衰金砖国家不同,大学生对金砖国家影响力的预期在上升。

(4)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自信心显著加强,他们希望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四、讨论与总结

1、大学生国际秩序观认知变化的原因

如果假定大学生群体在认知变迁中具有一致性,那么对大学生国际秩序观的变迁的归因分析的结果自然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由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迁构成的认知情形客观变化,另一个是国家地位信号释放(status signaling)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

(1)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大学生国际格局观的认知变迁。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12]这种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主要体现在世界政治经济不同问题领域内的结构性变化。在经济领域,西方开始淡化二十国集团的主要经济平台作用,从借重中国走出金融和经济危机转为从体制和机制上约束中国,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对中国形成新的体制和机制压力。这种政策调整的背景是当前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欧洲也渡过了欧元和欧债的“病危期”,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13]从IMF公布的世界各国GDP排名上看,2012年中国的GDP为8.23万亿美元,到2013年上升到9.18万亿美元,虽然低于美国的16.8万亿美元,但是远高于日本的4.9万亿美元。并且IMF对2015年全球经济预期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为6.8%,也远高于全球增长预期。而在政治军事方面,美国这一传统霸权国的实力相对下降,亚太关系趋于紧张,中国与日本等周边国家政治摩擦和领土争端不断预示着国际体系转型和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突出表现为美国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阿拉伯地区接连发生剧变,从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国的政权更迭;叙利亚的内战,以及“斯诺登事件”后欧盟各国以及其他国家对美国监听行为的普遍抗议。[14]有学者将当前国际体系的变化称之为“功能失调的国际秩序”。[15]将国际体系变迁的环境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变迁作为一种环境压力作用于大学生群体时,大学生群体会对其国际格局观进行修正、调整以适应变化的体系环境。

(2)与国际政治联动的是国内社会转型的大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进程中,全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媒体反腐以及跨境追赃的空前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据中国社科院《反腐倡廉建设蓝皮书》(2013年)报告,73.7%的人对今后5-10年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比2012年上升13.7% 。与此同时展开的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使国内民众有了“法治中国”的新蓝图;而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以行政审批制度为抓手转变政府职能、金融市场改革纵深推进,直接提升社会资本活跃度,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涉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转型和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当这种自信逐渐外溢到国际政治领域,则是要求国家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成为大学生判断中国地位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动因。

(3)地位信号释放的变化。国家领导人面对来自国内外观众的多重压力,出于不同的动机,向不同的观众释放或高或低的国际地位信号。[16]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推动中国调整国际定位与外交政策,进而导致国家地位信号释放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外交在“韬光养晦”的战略下形成了一种对国际事务相对“低调不介入”的态度。而近些年包括中国在内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使得中国重新考量应对国际体系变迁的方式。2011年,中国学者王逸舟提出,“低调介入”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国际形势,而是应当“创造性介入”。也有学者认为要变“反应式”外交为“主动筹划型”外交,从战略高度规划和统筹中国外交。[17]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集中在军事和经济问题领域,从叙利亚和也门中国的高调撤侨、中国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导投入,再到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更加积极地表达新兴大国的形象,并通过媒体向国内外观众释放出中国在经济领域内愿意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的信号。这种积极的地位信号释放,较之国际体系剥离了主权外衣,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国内受众,因而成为大学生国际秩序观变迁更加直接的原因。

(4)信号接收的主要方式是網络。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8]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互联网在满足公众知情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2015年3月23日零点调查发布了一份关于民众信息获得模式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和白领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已经接近100%,九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群体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纸、书刊等纸质媒体和广播不再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同时,大学生信息源趋向集中,主要通过主流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网络论坛及社交平台获取资讯。微信和微博作为强势兴起的社交平台,逐渐成为重要的网络信息来源。[19]网络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成为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网络信息平台的及时、快速、便捷以及受众之广使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地位信号释放更为敏感。

2、总结

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并对中国在世界体系中进行准确的定位,如何批判“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责任论”,回应国际上的要求和期待,如何理解主权观念并加强对国际法的认知,如何处理与中国有着历史问题或领土争端的周边国家关系,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等,种种问题的出现要求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担当者的青年学生必须具备健康、成熟、理性的国际观,这既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本文是对大学生国际观的初步研究,着重调查探究当代大学生国际格局观的认知及其变迁。在国际体系的调整和国内社会转型的两个大局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国际政治实践活动的需求得以重塑,进而引起大学生在国际政治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变化。在这种变迁之下,要培育大学生健康、成熟、理性的国际观,就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与媒体这两个关键点。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教育和媒体对大学生国际观的认知形成及其变迁有明显的影响。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对大学生国际格局观的培育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这是大学生国际格局观认知形成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认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理性参与国际政治实践活动。从2006年开始,经过十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培育健康、成熟、理性的国际观方面有显著的成效。教育部在5月29日发布了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这项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充分信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能力,高度认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发挥大学生国际观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从媒体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提高大学生的国际观水平上具有强大的功能,大学生国际格局观的变迁与此有着紧密联系。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大学生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最近几年由于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而爆发的国内事件无一不是从互联网首先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1]因此,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作用,对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引导,⒁宣传正能量,树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形象,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泛滥进而对大学生国际观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

【注 释】

[1] 参见David M. Lampton, Following the Leader: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2] 参见Harry Harding,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1987.

[3] 参见Jie Chen,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real challenge to soil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Catena,2007.69(1)1-15.

[4] 参见Alastair Iain Johnston,“Chinese Middle Class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scent Liberaliz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Vol.179,2004,pp. 603-628,doi:10.1017/S0305741004000505.

[5] 参见Donglin Han and David Zweig,“Images of the World:Studying Abroad and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The China Quarterly,Vol.202,2010,pp. 290-306 doi:10.1017/S030574101000024X.

[6] 参见David Shambaugh,“The Soviet Influence on China's Worldview”,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7,1992,pp.151-158.

[7] 参见Simon Shen and Peng Liu,“Perceptions of Anti

-Terrorism among Students at China's Guangzhou University: Misinformation or Misinterpretation?”,Asian Survey, Vol. 49,No.3,2009,pp.553-573.

[8] 参见(日)大森和夫、大森弘子:『中国の大学生2万7187人の対日意識』,2005.9.21.《日本侨报》,506.

[9] 参见宁越敏等:“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观调查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1.1.1-11.

[10] 参见孙伟,陶莹.“大学生国际观教育调查结果分析与教育对策建议”.教育教学论坛,2013.44.68-70.

[11] 参见姚福生等.“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学术论坛,2008.1.182-186.199.

[12] 有学者将国际观定义为:一国政府和人民对现存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态度和看法,通常受该国历史及地缘政治坏境的影响。参见宁越敏等:“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观调查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1.1.1.也有学者英文文献中通常使用“perception of the world”表述国际观,与汉语中的世界观仍存在区别.

[13] 地位信号释放是指政府或领导人运用一些行为或言辞,传递一个国家希望获得或已经获得的特定国际地位的若干信息。换言之,地位信号释放旨在改变或者维持国内观众和国际观众对相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所持有的看法。参见蒲晓宇:“地位信号、多重观众与中国外交再定位”.外交评论,2014.2.23.

[14] 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微信取代微博客,成为当下经济发达地区民众的首要信息渠道和社交平台。海外舆论也早已渗透到了中國的微博和微信等平台.6亿微信账户中,有1亿来自海外。参见人民网发布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392072/index.html.

【参考文献】

[1]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3.2.170.

[2] 韩东临.想象的世界:中国公众的国际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7-29.

[3][4] Robert A.Isaak. The Individual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Solving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J].Polity,1974(2)264.

[5] 李景治,林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6] 2013年世界经济展望[EB/OL].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4-8:http://www.imf.org/external/ns/loe/cs.aspx?id=91.

[7] 环球军力网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

tries-comparison.asp.

[8] 各国软实力排名中国位居全球第八[J].中国对外贸易,2012(2)17.

[9] 陆燕.201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代表处,2013-12-30.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m/201312/20131200445084.shtml.

[10][16] 蒲晓宇.地位信号、多重观众与中国外交再定位[J].外交评论,2014(2)23.34.

[11] 康欣.超越现实主义的权力算计才有均势与和平——评亨利.基辛格新著《世界秩序》[N].上海证券报,2015.8(26)011.

[12] 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4-11-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11/29/c_1113457723.htm.

[13][17] 杨洁勉.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J].国际展望,2014(1)2.6.

[14] 吴其胜.国内外专家纵论国际体系转型与新型大国关系[J].国际关系研究,2014(1)149.

[15] 左希迎.革新功能失调的国际秩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3)B3.

[18]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7-2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19] 张薇.零点调查:超九成大学生和白领群体从网上获取信息[EB/OL].光明网,2015-3-23:http://politics.gmw.cn/2015-03/23/content_15184175.html.

[20] 李玉蘭.2015年滚动调查表明高校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30)01.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8-8: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08/c164113-25428563.html.

【作者简介】

马明策,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认知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双城记》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