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北部毒品难以在短期内根除的原因分析

2016-09-06华亚溪

法制与社会 2016年7期
关键词:缅北

摘 要 缅甸北部是世界主要毒品生产地之一,该区毒品问题从英国殖民缅甸时期开始出现至今已有长达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目前缅北毒品正朝着传统毒品不绝新型毒品飙升的趋势发展,毒品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根除。其国内因素在于:缅甸国内政治问题与民族纠纷、缅北烟农对罂粟的惯性依赖、罂粟禁种与替代种植的有限性;国际因素在于:国际禁毒合作不到位以及毒品市场巨额利润的刺激。

关键词 缅北 罂粟种植 民族武装组织 替代种植 国际禁毒合作

作者简介:华亚溪,云南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42-03

一、缅北毒品问题的来源

1826年,英国占领缅甸的若开帮和伊洛瓦底省后,将罂粟传播到当地种植,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全境并开始大规模种植罂粟。二战期间,由于日本的入侵,缅甸的毒品问题随政治环境一起陷入无序状态,缅甸独立期间,不同政治势力间的角逐使毒品问题失控。1949年,原国民党第8军和第26军余部溃逃到缅北地区,大规模武装贩运鸦片来筹集资金供养军队,开启“以毒养军”的生存模式。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后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地方武装组织,绝大多数武装力量走上了“以毒养军”的道路。1954年的越南战争使缅北的毒品市场世界化,开拓了美国、欧洲市场。20世纪60年代,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反政府武装,缅甸政府允许各地成立自卫队,默许他们“自筹粮饷”,这些自卫队用政治招牌作掩饰进行贩毒活动,其中以坤沙的力量最强大。1966年缅甸中央政府灭掉坤沙势力后,他的一些部属另立门户,继续干着“以毒养军”的勾当。 此外,缅共解体后分化出新的毒品制贩集团,一些家庭性毒品团伙也相继出现,缅北毒品进入“战国时代”。 缅甸北部毒品区主要集中在掸邦和克钦邦,与中国西南部和印度东北部接壤,毒品问题不仅长期影响缅甸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印度、泰国、老挝、越南等周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毒品危害。

二、缅北毒品问题的现状

(一)传统毒品:从下降到反弹

缅北的传统毒品,是指从罂粟果汁液中加工提取而成的罂粟类毒品,罂粟种植面积能直观反映这类毒品的具体情况。19世纪80年代,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国,1981年-1987年缅甸鸦片年均产量约700吨,1996年达1600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罂粟种植在禁毒形势下有所缓解,1998年-2005年种植面积持续下降,2006年鸦片产量跌至谷底(315吨)。此后出现持续反弹,鸦片产量也有所增加(见表1)。

表1 2006年-2014年缅北罂粟面积和潜在干鸦片产量

(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2014年世界毒品报告》、《2015年世界毒品报告》。)

缅甸政府原先试图通过实施15年禁毒计划实现无罂粟种植,该计划的实施期为1999年4月至2014年3月。2012年10月缅甸中央禁毒委员会主席郭哥又宣布将期限延长5年。 2014年缅甸境内罂粟种植面积和干鸦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罂粟亩产量减少,种植面积并沒有太大变化。

(二)新型毒品:持续上升

新型毒品是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

从20世纪90年代起,缅北由传统毒品区转向新型毒品区。近年来,缅北新型毒品发展迅猛,在大量输出毒品的同时,也从外面引进加工毒品的原料、设备、化学配剂和技术,并积极从国外网罗“人才”到其辖区生产黄麻素和其他化学制剂。与鸦片等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生产不受时间、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原材料的限制。最受东南亚市场欢迎的冰毒,可以经由麻黄草加工提取而成,也可用现有成品药麻黄素分解提取,更先进的,人们还能用高科技手段化合而成。 无论以何种方法合成,冰毒的制作原料都不在违禁药品行列,这也是为什么在难以获取显性原材料的情况下,冰毒依然风靡市场。

(三)毒品走私:向中国全面渗透

早在1862年英国占领上缅甸之前,殖民当局就与缅甸敏东王签署了印度阿丹地区产的鸦片经过上缅甸运入中国云南的协议。 彼时的毒品输入虽不成规模,但埋下缅北毒品入境我国的祸根。上世纪70年代,缅北毒品大部分通过泰国流往世界各地,80年代初由于中国边境开放,缅北毒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西南边区。以1986年侦破的“412”案件为标志,金三角地区的海洛因开始假道中国大陆过境。 90年代以来泰国加大毒品打击力度,缅甸毒品“南下通道”严重受阻,更多毒品流入中国。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逐渐从缅北毒品的过境国演变为过境与消费并重国,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缅北毒品的主要市场。2012年我国缴获缅北金三角地区海洛因5.37吨,比2011年增加15.5%,占全国缴获总量的73.7%, 2013年仅云南查获缅北冰毒片剂即达8.95吨,同比增长26%。 近年来,缅北毒品大部分由云南边境流散中国和海外市场。

三、缅北毒品难以在短期内根除的国内因素

(一)缅北毒品问题与民族矛盾相纠缠

早在蒲甘王朝时期缅甸少数民族和中央就存在斗争。英国殖民时期对缅甸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民族关系更为疏远,独立后民族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20世纪60年代以奈温为首的军人政权不断限制少数民族权利,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各地纷纷成立少数民族武装政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具有特殊价格属性的毒品成为少数民族武装政权的主要军费来源,导致毒品问题与民族矛盾纠缠在一起。

当民族武装组织向缅甸中央政府投降时,缅甸中央政府对其贩毒活动采取通融态度,甚至将毒品经济作为“特权”赏赐给该武装作为奖励。1989年,从缅共人民军中分裂出来的四支少数民族武装(果敢民族民主同盟、佤邦联合军、克钦新民主军和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之所以和缅甸政府和谈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答应在不与其他反政府武装接触的前提下,缅甸政府承认他们原来所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属合法,即默许他们贩卖毒品。 佤邦在民族自治方面与缅甸政府存有分歧,双方的政治斗争也禁毒问题上充分体现。2005年6月佤邦邀请缅甸官员与媒体参加焚毁毒品仪式,缅甸中央政府以“受雨季影响”为由拒绝参加,其原因在于佤邦发出的邀请函上以“佤邦人民政府”为署名,缅甸政府对此不满才有如上反应。 缺乏统一机制和禁毒共识,缅北毒品问题很难绕过民族问题得到解决。

(二)缅北烟农对罂粟种植的惯性依赖

缅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森林气候,日照充足,降水充分,因斜坡较多没有积水,土壤多为腐质土,透水性好且肥沃,土壤pH值较高呈弱碱性,对罂粟的生长极为有利。罂粟易种,且价高,72%的烟农认为罂粟比其他作物更赚钱。 在商品经济落后时期,缅北烟农曾以货易货,直接用鸦片与外来商人交换所需的商品,鸦片是烟农们获取金钱、日用百货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商品。除了直接种植罂粟,烟农还可以通过为其他个人、团体种植罂粟提供体力劳动挣钱。目前缅北烟农单纯依靠种植罂粟挣钱的占54%,单纯为他人种植罂粟提供体力劳动的占27%,二者结合的占19%, 罂粟收入形式多样化使得烟农对种植罂粟的兴趣居高不下。

将近两个世纪的罂粟种植使缅北烟农产生惯性依赖。在种植罂粟的原因调查中,仍有2%的人认为,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且不可变更的传统。 很多烟农在罂粟种植中染上毒瘾,吸食鸦片在罂粟种植区比非罂粟种植区更普遍。对当地百姓来说,罂粟不仅可以卖钱,还是烹饪作料,更是家中必备良药。

(三)罂粟禁种和替代种植效果有限

罂粟禁种使一些农民失去了60%~70%的经济来源,为了解决生计不得不在风头过后重操旧业。强行铲除罂粟涉及当地百姓的切身利益,无论是缅甸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民族武装政权对此都会慎之又慎。贩毒集团多年种毒、产毒的经验使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存货,可以在禁种之后继续进行毒品加工。佤联军在2005年禁种前,暗地里扩大了种植面积,囤积了大量的鸦片和海洛因,果敢同盟军表面上2003年在其辖区实现了禁种,但同样囤积了不少毒品。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政府积极帮助周边国家开展禁毒工作,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开展了玉米、水稻、橡胶等农经作物替代罂粟的种植及相关的替代产业。联合国毒罪办老挝国家办公室主任谢赫·图雷坦言:“烟农不是坏人,他们贫穷、食粮不安全,远离市区和出售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他们需要切实可行的罂粟替代种植手段。” 然而目前的替代种植效果有限,抛开当地烟农对替代种植的抵触情绪,种植技术与方法也是一道坎,加上缅北地区冲突不断,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保障替代种植工作顺利展开。

四、缅北毒品难以在短期内根除的国际因素

(一)国际禁毒合作有难度

缅北毒品重灾区处于缅甸与中国、老挝、泰国的交界地段,该地段上民族掺杂,各国在禁毒合作中十分谨慎。缅甸的毒品问题与民族问题和国内政治纠缠在一起,若与缅甸中央政府合作禁毒,不仅有被少数民族组织视为民族歧视的可能,而且很难保证资金能最大限度地用于禁毒;若与少数民族组织合作禁毒,则有可能被缅甸政府视为干涉内政和支持少数民族武装与政府对抗。 这种“两难”困境使国际禁毒合作难以持续深入。

在禁毒合作中,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度不高。基于历史原因,缅甸政府认为缅北各民族武装大多是从缅共人民军中分裂出来的,其领导人又多是华人,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心存疑虑。 缅甸对泰国的信任度也不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

猜你喜欢

缅北
缅北局势负向效应外溢下中缅边境治理研究
缅北云南方言语境下的汉语语音教学策略
缅北东枝地区汉语教学的界定
海角小诗(2首)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缅北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