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北云南方言语境下的汉语语音教学策略

2020-01-06纪燕如蔡梦月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缅北汉语教学

纪燕如 蔡梦月

摘 要:缅北地区与云南接壤,云南方言在当地盛行,在这样一个方言的语境下,学生汉语的发音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文调查分析云南方言语境对缅北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从声、韵、调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调动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缅北 云南方言 汉语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缅北云南方言语境下的汉语教学” (项目编号:2019J1098)

缅北地区与云南接壤,当地云南籍华人达到了华人总数的83%,这些华人的民族“根”意识很强,他们依然说着流利的云南方言,父母以传统的风俗习惯来教育子女,以免被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学习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缅北华人经常活跃于中缅边境贸易,云南方言有其实用性。因此,缅北地区的华人仍然能熟练地运用云南方言。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师鲜丽霞曾说过:“缅华社会所使用的几种语言与方言——所在国语言缅语、汉语标准普通话、闽粤方言、云南话,除缅语的绝对地位以外,云南话具有强势地位:使用频率上,最高的是缅语,其次是云南话。”

本文所调查的缅北掸邦首府东枝地区的学生,祖籍地大部分是云南的临沧、腾冲、瑞丽、龙陵一带。根据笔者的录音调查,他们的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还是比较高的,根据语音的分析,方言划分主要集中在滇西一片。笔者通过分析方言对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方言语境下的汉语语音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1 积极影响

1.1 语言学能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它和所有的方言之间都是同源异流的关系,云南方言是西南方言,归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在语音上就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对于缅北地区的学生来说,云南方言更像是他们之间的通用语,学习汉语普通话,其实也是一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只是在云南方言的背景下,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受云南方言的影响,自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学能。

到目前为止,语言学能被认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重要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根据卡罗尔的观点,语言学能包括学习者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归纳能力。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在云南方言这样的语境下,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有其特殊的认知素质,即使大部分学生到校才开始学习汉语普通话,但云南方言中的语音,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和普通话都很相近,有这种方言基础的学习者,他们的认知因素也和完全没接触过方言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本身已具有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这是他们学习汉语时的优势。

1.2 语言基本要素的正遷移

云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它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在语音上就比较相似,云南方言中的一些音,都能在普通话中找出与之对应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音,这种方言语音对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困难。

例如,普通话声母b、p、m、f、?、t、 g、 ?、 j、 q、 x、 z、 c、s,普通话韵母a、i、u、ai、ei、ao、ou、ia、ie、iu、ua、uai、uei、un、 yun,在云南方言中都有,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些发音并不陌生。

李如龙、杨吉春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观点是否科学,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在方言语境下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从语言特色来看,云南方言自身尽管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但是它们之间很多词汇也和普通话很相似,很多词汇意义都保留了下来,比如米线、吃饭等日常的用语,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会有熟悉感,简单易懂,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学习难度上来看,掌握方言的学生比没有任何方言基础的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普通话。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以找出常用方言词汇发音和汉语普通话的词汇发音对比,发现汉语普通话及方言的构词规律,在学习的进程中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云南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具有相似性,都是“主+谓+宾”的结构,学生对普通话的语法并不会很陌生。笔者发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主要是以“母语教学”的方式进行,不会专门设置语法课程,在方言语境下,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语感。

有的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只把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精力真正用于学习,大部分的精力则消耗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学习者因为害怕而不敢开口,觉得自己表达不好等原因而丧失信心,都是“语言休克”的表现。“语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对学生的汉语习得产生负面影响,学习者与目的语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会在无形中被拉大。然而对处在方言语境下的学生来说,云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者一开始接触普通话并不会觉得完全陌生,反而觉得汉语普通话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简单。

方言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云南方言的语境下学习汉语,并不会引起很大的反感和排斥,这样既调动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减轻了语言教学的难度。

2 消极影响

云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从而对汉语教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1 声调的运用和偏误

和汉语普通话一样,缅北云南方言也是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和普通话的调值有较大差异:阴平为半高平调(调值44),阳平为中降调(调值31),上声是高降调(调值51),去声是半高声调(调值45)。普通话中阳平的调值是35,是半高声调,而云南方言却是中降调;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曲折的,调值是214,和方言的高降调调值不一样;云南方言中二、三声的字词都是降调,在方言里二声和三声的区分不明显,这也直接负迁移在普通话学习中,导致二、三声的声调也分不清楚。

发音的偏误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见的情况,对发音的偏误分析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郭锦桴(1993)认为,声调偏误多表现为其他声调误读为平调和降调,曲折调都有平调化和降调化的表现;王韫佳(1995)通过调查指出,“阴平和去声的正确率明显高于阳平和上声的正确率。”二、三声的偏误概率比较大,并且出现大量混淆的现象。为了解学生发音的情况,笔者在学生的汉语教材中选取他们学过的生字词,搜集了东华学校初二全班23位学生(所有学生已过HSK4级)的汉语口语测试题目进行分析。

学生的偏误主要集中在二、三声,从测试的情况来看,声调标注偏误总数是264例,其中二、三声的偏误是222例,占偏误总数的84%,绝大部分表现为二、三声相混。具体表现为本为二声的,标为三声;本为三声的,标为二声。二声和三声相混的发生率约为90%。大量存在的二、三声偏误,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难点之一,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

2.2 平翘舌的运用与偏误

云南方言平翘舌不分,翘舌音一律都发成了平舌音,由于方言中没有翘舌音这个发音,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时,也同样平翘舌不分,把翘舌音都发成了平舌音。

从笔者所做的调查来看,平舌音只有个别学生会发成翘舌音,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的却占了67%,学生对翘舌音的掌握不到位,发音时没有翘舌的动作,翘舌音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

2.3 前后鼻音的运用与偏误

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前后鼻音的发音也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录音收集材料,发现学生基本上不区分前后鼻音,前后鼻音的发音往往是完全相同的,都发成了鼻化韵。

从学生的读音来看,大部分出现偏误的学生都是前后鼻音不分,把这两个音都读成了鼻化音。16.7% 的学生前鼻音读成了鼻化音, 41%的学生后鼻音出现了问题,发成了前鼻音或者鼻化音。学生平翘舌不分,发成了鼻化韵,这也是云南方言对普通话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2.4 卷舌音和儿化音的运用与偏误

笔者还发现云南方言里面并没有卷舌和儿化音的发音概念,云南方言里没有习惯读卷舌音,卷舌音都读成平舌音。

笔者在东华学校的时候,发现学生在朗读“一二(yī èr)”“耳朵(ěr ?uo)”“小孩儿(xiǎo háir)”“鸟儿(niǎor)”“玩儿(wánr)”这一类词语的时候,通常都把它们误读成“一二(yī è)” “耳朵(ě ?uo)”“小孩儿(xiǎo hái é)”“鸟儿(niǎoé)”“玩儿(wán é)”。学生在发这类词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带卷舌动作,云南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会把卷舌音、儿化音误发为平舌音。

3 语音教学策略

东枝东华学校的学生在云南方言背景下语音偏误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平翘舌、前后鼻音、卷舌音、儿化音和声调方面。

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语音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授课时,应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如果发音不标准,那么语言的交际就失败了。迈基在《语言教学分析》一书中提出:“在学生练习口头表达之前,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语言的发音。这点最好一开始就做到,因为学生每学一个词都会加深他的习惯。如果一旦形成了错误的发音,将极难纠正。如果最初他就能正确发音,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说的每句话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纠正语音误读的最佳对象是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将从声、韵、调三方面出发,提供语音方面的教学策略。

3.1 声调偏误的解决策略

声调在汉语普通话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本身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声调的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声调的教学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不断加强、渗透声调教学,认真思考声调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解决好声调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师给予正确的示范。对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要严格、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初学者来说,可以有一些定调的练习,或者是进行声调操的锻炼。笔者在教低年级的学生时,会让学生用身体来模拟声调,通过声调操的练习进行强化,也会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四声定调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二、三声的发音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学会一门语言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标准范围。要注意的是,中高年级学生往往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正因如此,他们很容易疏忽了语音方面的错误,没有注意纠正错误的讀音,中高年级阶段也万万不可忽略了语音的教学。

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刚接触声调时可以用手势或纸片等直观的方法,也可以坚持定调的练习。

如定调练习:鹰,黑鹰,黑鹰飞;

鱼,黄鱼,黄鱼游;

马,紫马,紫马跑;

兔,绿兔,绿兔跳。

初级阶段也会运用声调操,让学生边读边做声调操,即让学生站在座位上,用双手模仿声调的起落,手口并用,这样既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对声调有更直观的印象。

教授生字词时,可以让学生先听清楚发音,再让学生根据所听生字词的发音,进行声调的标注。笔者在教生字词时,往往会让学生先仔细听教师的发音,一起确认好声调后,再拼读整个音节。学生对声调的敏感度在这个过程中会日益得到提高。

为了增加趣味性,笔者在教学中也会加入一些绕口令给学生练习,针对不同的发音问题,进行不同的绕口令选择。

3.2 声母偏误的解决策略

解决平翘舌偏误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平翘舌两组声母的不同发音特点。学习发翘舌音“zh、ch、sh”时,教师可以用手势或画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舌头向上翘,舌尖的位置抵在硬腭前端。而发“z、c、s”时则完全不同,发音时舌头是放平不动的、舌尖也不需要往上翘,舌尖的位置抵在上下齿齿背上。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读出几组平翘舌的词语,让学习者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同样也可以利用手势或图片帮助学生确认发音的位置,让学生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另外,在学习生字词时,也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根据汉字的偏旁可以类推一系列的字,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发音,如“宗”为平舌音,可推出“棕、踪、综”等字也为平舌音;“中”为翘舌音,可推出“种、忠、肿”等字也为翘舌音。笔者在教学中也会适当加入一些关于发音偏误造成的误会等故事,以及利用绕口令让学生锻炼,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纠正学生的发音。

3.3 韵母偏误的解决对策

3.3.1 前后鼻音韵母偏误解决对策

根据笔者的调查,除ong、iong外,缅北的汉语学习者的鼻韵母容易发成鼻化韵,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前后鼻音不分,发音不标准。学生在发音时,如果没有控制好软腭的位置,气流就会从鼻腔和口腔中同时泄出,这时候发出的音就会成为鼻化音。

解决学生出现的前后鼻音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前后鼻音韵母的发音情况,清楚地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发音区别。

3.3.1.1 主要元音发音的不同

前鼻音中的主要元音和后鼻音中的主要元音看起来虽是同一个字母,实际上它们在发音时往往受后面音素的影响而有区别。一般情况下,前鼻音的元音主要是前元音或央元音,如an,en的发音中a,e的发音都比较靠前,而后鼻音中的主要元音实际发音主要是央元音或后元音,如ang,eng的发音,前面的元音a,e的发音比较靠后。

3.3.1.2 鼻辅音发音的不同

两者的发音部位不同:发前鼻音时,舌尖是抵住上齿龈的;而发后鼻音时,舌面后部要隆起,舌根往后缩,抵在软腭的位置。

两者的口型不同:发前鼻音时,上下门齿是相对的,口型微开;发后鼻音时,上下齿离得稍微远一点,口型较开。因此,相对应的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区别可以从口型上去观察,前鼻音韵母发音时口型微开,上下齿相对,可以看见牙齿;后鼻音韵母发音时口型较开,不易看到牙齿。

区别前后鼻音发音的关键就是掌握前后鼻音发音舌位的不同。舌尖抵住上齿龈的是前鼻音,而舌根抵住软鄂部位的是后鼻音。练习前鼻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比较夸张的方法来练习舌位,使舌头努力往前伸,可以引导学习者用牙齿咬住舌尖,慢慢体会在发音时舌位靠前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要反复地让学习者对比前鼻音与后鼻音发音时的舌位和口型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手势或图片帮助学习者确认发音的部位,然后让学习者在课堂上用一面小镜子反复地进行练习,观察自己发前后鼻音时的舌位和口型是否都准确,再让学生轮流上台发音,强调发音的舌位和口型,同时让坐在下面的学生通过观察发音者的舌位和口型,判断发音者读的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是否发音标准,这样既锻炼了发音的学生的发音能力,也锻炼了台下学生听辨前后鼻音的能力。

3.3.2 卷舌韵母和儿化偏误解决对策

“儿化”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它发生在后缀“儿”和它前面的韵母之间。“儿化”音是现代北京语音系统里面一个明显的现象。“儿”和前面的韵母结合并使这个韵母带上一种卷舌音色。在学习儿化韵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卷舌音的正确发音,如“耳”“儿”“二”“而”等字词,它们在单独发音时舌头的动作是怎么样的,提醒学生注意发音时开口度要适中,把自己的舌尖尽量往硬颚中后部卷。学会发卷舌音的动作后,要清楚地明白儿化韵这个末尾的“er”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只是我们在读到带有儿化韵音节的末尾时,会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儿”的音色而已。在训练中,我们可以先把儿化音分成两部分来发音,采取夸张过渡的方法,先发央元音,发音时可以运用夸张的方式,先拖长发音的过程,让学生能感受到发音唇形和舌位的明显变化形态,然后慢慢地把舌尖卷起来对着硬腭。除了用嘴型示范外,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来告知学习者的发音部位,这种夸张过渡的方法虽然比较生硬,但是对初学儿化韵的学习者来说,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在儿化韵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者手势动作来充分展现卷舌这个动作,教师可以给学生多看一些人类或者动物卷舌时的图片、视频。学习儿化韵,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韵母与众不同,在发音时,它必须带有卷舌的动程。

4 结语

缅北华人在云南方言的语境下成长,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比其他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具有优势,方言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云南方言给他们学习汉语普通话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云南方言的一些語音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偏误,教师如果能清楚地了解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在授课时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的重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减轻了语言教学的难度,更好地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鲜丽霞,李祖清.《缅甸华人语言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如龙,杨吉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报,2004(4):22.

[4] 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3.

[5]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128

[6]麦基.《语言教学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缅北汉语教学
缅北东枝地区汉语教学的界定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海角小诗(2首)
本期导读
缅北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