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2016-08-24陆素梅

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

张 晴 陆 妍 陆素梅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江苏 泰州 225300)

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张晴陆妍陆素梅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江苏 泰州 225300)

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揭示了我国当前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现状,指出当前智慧平台和创新服务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系列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建议,以期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云计算平台物联网RFID技术

1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背景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下,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得到迅猛发展,我国图书馆服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智慧图书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全新模式。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未来图书馆转型、创新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智慧化”最早提出于2008年IBM研发的“智慧地球”项目,随后全球各大研究领域都相继出现了建设“智慧化”的架构研究[1],“智慧化”也逐渐向属于传统行业的图书馆延伸,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图书馆也相继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等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理念。智慧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图书馆承载着人类与自身愚昧搏斗的使命,目的是为世人建筑智慧、文明、探索与进步的风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沿阶段,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原始的单一信息需求进入多元信息需求阶段,这一需求变化是传统行业走向智慧时代的必然趋势。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城市的文化中心,作为人们阅读、学习的活动重心,如何面对现代化信息环境下的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和超越是当前图书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笔者以省级为单位,选择并分析了我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下辖的创新型图书馆,共选择了31所级别相差不大的省级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比较图书馆的门户网站,旨在揭示现阶段省级图书馆的智慧化创新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比较的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省级图书馆创新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移动图书馆服务、RFID定位服务、空间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云平台服务。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各个图书馆的4种主要创新服务,发现目前省级图书馆的智慧创新服务现状如下[2]。

2.1.1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相对落后,由于资源的限制,开展创新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涉及软件技术、硬件设备、物理建筑以及全方位资金链的需求,需要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现阶段,偏远省级、自治区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建设经费缺乏、优秀人才较少,所以在新兴技术上的投入也较弱,甚至西部某些地区的图书馆并没有在创新方面进行实践和尝试。

2.1.2对智慧图书馆理念都有一定的了解,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部分尝试。笔者对31个省级图书馆的5种创新服务的开展做了一个横向统计比较,其中云平台服务和知识服务为覆盖率最高的服务,分别达到了90.32%和87.10%。排在第三的是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比为61.29%。新兴的RFID定位和空间服务,则只在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和深圳少数地方展开。虽然目前对于全国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平均水平来说,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还有待提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图书馆与创新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创新服务会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实施。

2.1.3创新服务方式大都集中在与移动服务、云平台和知识服务等一系列软件相关的平台服务建设,而与硬件相关的RFID和空间服务的开展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与当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相关,只有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硬件设备跟上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节奏,所以相关的服务能够在图书馆中开展和落实。软件服务的三大服务的覆盖率则相对较高,软件服务并没有较大的鸿沟,只需要进行软件设计和运维,所以大部分的省级图书馆都可以完成。

2.1.4创新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足,形式较为单一。其中移动图书馆大部分省级图书馆都与超星公司建立了联合服务,通过超星公司提供的平台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而在云平台服务和知识服务中,各大省级图书馆可选择的平台也是有限的几个主流平台。在服务周期中,受制于平台提供的功能,大部分省级图书馆只能提供较为简单的几种应用服务,其形式单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大多数都是浅尝辄止,数据挖掘的深度不够,基本上都只是内容复制和传递,没有挖掘数据内在的关系并分析。另外,基于硬件的创新服务开发能力弱,国内只有极少量的硬件创新服务开发。

表1 省级图书馆开展各项创新服务横向比较[3]

2.2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我国省级图书馆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创新服务起步较晚,随着近年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冲击,各大省级图书馆的智慧建设和创新服务相继展开,虽然进步较快,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4]。

2.2.1发展不均匀。发展的比重与各省份的经济相挂钩,东西部和南北部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重点发展省份有明显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沿海地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创办图书馆的理念相对开放,人力资源容易引进,创新的勇气和实践能力都较强。

2.2.2各项创新服务模块分散,耦合性较低。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整合多个模块之间的共享资源而相互服务,存在一定的闲置资源。软件创新服务模块之间应该做到数据共享,在共享数据上进行数据挖掘可以挖掘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服务关系。

2.2.3创新服务组织结构模式简单,不能有效、合理地将创新资源推广到大众中去。常见的省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推广模式仅是建设一个门户网站推广,门户网站的流量直接决定着创新服务的受众人群。这样的推广方式较为保守,属于被动推广方式。

2.2.4创新服务推广的对象具有局限性。省级图书馆的读者层次较高,其创新服务仅能针对这些高层次读者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全民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型服务应该由全民享用,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阶层的人员。

2.2.5创新服务大都直接套用已经成功的案例,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各省的政治、经济、人才资源结构比都不相同,仅仅依靠照搬、套用的“拿来主义”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3 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途径

3.1促进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

传统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只是通过内容照搬的“拿来主义”,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集成的交互式通信方式的兴起,以及移动设备用户的增长,使得传统方式逐渐落伍,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需要站在全新的平台上开展。在新的智慧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移动图书馆应该提供面向时间、面向地点、面向用户、面向情景等个性化定制服务,让移动图书馆随时随地与用户进行交互,增强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充分提供社交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现代化智慧图书馆移动创新服务应该发展以下内容。

3.1.1拓展更为全面的图书馆功能服务。实时交互条件下的资源获取和定位服务,支持移动设备全天候的资源下载,实时多媒体对接查询、观看和下载。根据移动设备端定位服务推送用户附近的图书馆馆藏和活动信息。

3.1.2拓展更为强大的搜索引擎服务。支持各种资源的实时检索,包括文本、网页、多媒体、语音等资源形式并提供用户定制高级搜索,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搜索。支持多种方式的检索,包括新兴的语音检索、二维码扫描检索,“摇一摇”检索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多种检索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当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方式。

3.1.3支持全方位的个性化定服务。信息定制,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包括新闻推送、讲座阅读信息、空间资源信息、RSS实时阅读服务。根据个人喜好可以打开或关闭相应的订阅。用户登录移动端平台可以管理“我的图书馆”,按照个人信号进行相应的主题设置、资料阅读等。

3.2构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创新服务

一般情况下,图书馆访问者都有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工作、学习场所,除了这两者之外,大多数访问者都需要一个第三空间作为娱乐、休闲、学习和社交[5]的平台。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是第三空间的首选,将图书馆构建成为第三空间平台是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任务。基于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构建的第三空间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属于免费或廉价产品。②属于公众易接受的、有较强适应性的产品。③可以在看书、学习中获取咖啡、茶饮等。④在经常来访的人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受益群体。⑤空间环境需要满足舒适、自由、开放等基本要求。⑥空间应提供交友等基本需求。

当下各省级图书馆在构建“第三空间”中应按照以下几点建议作为主要方向:①树立构建“第三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观念。②合理对“第三空间”进行规划和布局。③优化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④注重在新老客户群体中宣传“第三空间”概念,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⑤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更多活动,发展更多服务。⑥注重对“第三空间”的舒适环境塑造。

另外,开展“第三空间”建设的图书馆,应该同时注重硬件条件的支持和软件平台的推广,在受众人群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表达出良好的文化形象。

3.3构建基于RFID和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创新服务

RFID和物联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智慧图书馆中应用物联网,并采用基于RFID的硬件设备进行物联网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建设。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建设一个集故障检测、设备监视、物业管理和能耗分析的智能一体化平台。

在建设物联网智能化图书馆馆舍中,可以采用大量智能传感器设备网络,如温控传感设备网络、照明传感设备网络,通过网络智能化分析,根据当前传感器的感知,自动调节馆舍内部的温度和亮度。根据室外气温的高低调节中央空调和换气设备,根据室外的光照程度,增加光照或开启窗帘,在物联网自动分析和交互的基础上,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舒适环境下进行学习和阅读,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受众人群中的“第三空间”角色,在该空间下,受众人群的身心可以放松下来,不但可以排解平时工作、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而且能够快速进入享受阅读的状态,大大提高了阅读和学习的效率,同时“第三空间”的概念也可以借此进一步推广。

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情况下均采用RFID设备关联网络进行物联网图书馆的建设,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主要包括以下5种常见服务[6]:①自助服务:借助RFID平台,用户在24小时都可以自助借还书。②个性化服务:RFID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和检索喜好,为用户推荐个性化服务定制。③资源共享:通过RFID标签统一化完成资源共享,同一区域的用户可共享资源。④自动定位服务:通过RFID室内定位模块,可以在馆舍内定位出每位用户的精确位置。⑤多维交互服务:提供一些硬件平台接口,可与智能手机绑定,完成查询和支付服务。

3.4构建新兴的“云平台”创新服务

智慧图书馆构建云平台服务,主要可以通过3种构建方式:一是利用互联网运行公司,搭载云服务应用;二是构建云服务模块覆盖社区应用;三是搭建一个混合模式,包括互联网公司经营的公有制模式和覆盖社区的私有制模式。当前少数构建云平台的智慧图书馆一般采用互联网公司经营的公有制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形式的智慧图书馆“云平台”构建出来。智慧图书馆的云平台优势在于:①实现跨平台的图书、文献检索方式,检索效率更高,检索内容更准确。②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通过云存储提升了各大图书馆的存储能力。③能够实现无缝跨平台服务,云平台同时提供PC端和移动端交互,交互响应时间更快。④提供完美的图书馆核心业务的“云处理”,解放大量手工劳动力。⑤资源平台不再受到限制,所有资源和所有平台都可以通过云平台获得兼容性。

3.5完善图书馆创新服务制度

现阶段,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主流方向,针对该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创新服务制度体系,旨在保障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稳步进行以及可持续发展。目前,为了加强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建设,需要完善图书馆创新服务制度,可以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

3.5.1明确智能时代下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定位和发展,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保证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

3.5.2全面改革、创新图书馆管理机制。简化内部管理流程,建立合理的扁平化组织机构,并在图书馆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协作小组,共同完成工作。组织权利可进一步下移,用于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管理小组的分工和协作,促进管理力度上调,增强各个组织机构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合力完成协作。

3.5.3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规划。立足于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趋势,在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设计和规划上都应该做好统筹兼备。加强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系统规划意识,在物联网环境下,避免功能分块化,所有资源都应该做到共享,推进现代化建设。

5 结语

智慧图书馆理念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未来发展进程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全球智慧图书馆

建设成果,研究、解读、指导中国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与发展,为高校图书馆迎来一个充满智慧的数据管理与服务的新时代。

图书馆论坛,2015(6):105-108.

[6]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

[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1).

[2] 金敏婕.智慧图书馆——构建智慧城市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7-20.

[3]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

[4]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63-68.

[5]刘喜球,王灿荣.可穿戴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助推器[J].

张晴女,1979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资源建设、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陆妍女,1983年生。学士,馆员。研究方向:文化宣传、信息咨询、阅读推广。

陆素梅女,1984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文化宣传。

G252

*本文系2015年度泰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智慧泰州与智慧图书馆服务”(SSF20150073)研究成果之一。

(2016-01-28;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