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2016-08-19孙志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信息化

孙志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步入“互联网+”阶段,要实现“互联网+国关”,必须作出整体思考和规划,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校园治理、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十二五”信息化建设成果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强化,通过网络安全设备的加固和制度体系的规范,实现信息安全防御从内网到外网、从网络层到应用层、从项目建设到制度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网络交换能力、网络带宽总量和外网访问速度有大幅度提升,无线网信号实现全校园覆盖,提升了用户上网体验;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初见规模,对学校教学、科研、宣传、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网络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建设多媒体资源平台,数字媒资数量名列全国外语类院校之首。卫星频道及网络电视频道数量大幅提升,为各院系部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模式,精细化服务于教育教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完成一系列教学平台建设的同时,学校按照精细化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我们从课程建设出发开发应用系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推动作用。

外语学院开设的“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是学校传统的精品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设以来,这门课程就以教学内容新、信息量大而著称,对于学生学习“活的”外语、开阔视野、追踪前沿、提高语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多采用教师选取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教学的互动性也明显不足。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逐渐成为一个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新闻以网络形式出现,其时效性更强,获取更为便捷。教师也试图寻找时效性强、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有吸引力的英语新闻作为阅读材料来替代传统教材,但苦于专用系统的短缺,不得不使用人力上网搜索,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明显。同时,因为教材时效性存在不足,更加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基本停留在语言教学本身的层面。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授课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对于课程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技术部门相向而行,双方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确定了建设学校英美报刊选读系统的目标,即针对“英美报刊选读”的课程特色,构建一个可在任意主流终端使用的网站系统。经过共同努力,这一系统已经投入使用。目前,该系统可对当今全球主流的英语新闻媒体网站上发布的新闻做到实时采集、存储、抽取、检索以及分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工作,使师生能够便捷、高效、直观地获取相关知识。

深度融合的另一个例子是学校课程中心项目。我们按照教育部总体规划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通过建设校内优质课程运行的辅助平台及相关软硬件网络环境,打造了一批优质共享课程资源。课程中心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打造了能满足教师多元化教学需求,尤其是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满足课程管理的多功能平台;建立共享课程接入系统即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对内可满足混合式课程的录播需求,对外可进行高质量的跨校直播互动,为学校高水准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和引入外部优质共享课程资源提供基础保障。目前,学校已建设了10门混合式课程,部分优秀课程达到了对外共享的建设标准。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互联网+德育”概念的提出不仅创新了学校的德育生态,而且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为此,我们从学校德育应该解决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问题着手,遵循主动灌输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地运用网络传媒这一载体,重点做好网络德育信息内容的创新工作 。

第一,网络化社会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的自由属性,学校的德育工作时空也得到了扩展,课堂内外、网络上下都可以成为学校德育的工作阵地,教师八小时内外都可以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已经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

第二,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教育的资源。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提高网络信息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表达心声的平台。近年来,学校的媒资平台建设稳步发展,除了满足课程教学、资源更新,也注重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是“互联网+”下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学校的媒资平台正是基于“互联网+德育”创新这个理念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包括“校园文化”“党宣园地”在内的九个大类内容,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了健康、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种常态化的媒资管理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正确的网络文化,增强其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校园信息化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统筹规划信息化工作,坚持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建设智慧校园的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既重建设、又重应用,既重管理、又重服务,既重物的质量、又重人的素养,使信息化的每笔投入、每项工程都始终围绕着“人”这个核心,让技术的成果充分满足人的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人的粘合度;始终围绕着教育教学和科研这个办学中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度;始终围绕智慧校园这个目标,不断提高校园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要加强领导和团队建设,提高全员的信息化素养。要切实发挥学校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校园规划领导小组的作用,理顺议事规则,从组织上保障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重视并加强职能部门为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要加强技术保障部门的团队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业务培训、内外交流等方式,提高技术保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活力;要把提升全员的信息化素养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信息化素养作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服务保障、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为提高全面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新动能。

第三,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完善信息化平台。2016年起,学校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进一步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工作包括:完善教学基础平台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推动数据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共享,推进“互联网+国关”,凸显社交化和移动互联化,在课程管理、在线教学、生活服务、校园应用、校务管理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成线上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以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提供更便利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体现校园网络的人文关怀;体现国关特色,加强在大国国际关系、国家安全战略方面的资源积累,成为学校发展的数据支撑工具;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建设经验,努力做到国内一流,注重可持续发展,将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入“一流特色大学”的创建过程中。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逢其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加倍努力、加紧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工作水平,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提高全校师生信息化素养,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实现 “把国际关系学院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互联网+校园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