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2016-08-17蔡蔚斌黄澍彬李嘉勉广东省汕头市中医院广东汕头515000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药理作用心源性黄芩

蔡蔚斌,黄澍彬,李嘉勉(广东省汕头市中医院,广东 汕头 515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蔡蔚斌,黄澍彬,李嘉勉
(广东省汕头市中医院,广东 汕头 515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研究组加用鬼箭羽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0.00%、对照组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HO、TG、LDL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研究组下降效果更明显(P<0.01)。两组HDL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且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冠心病Ⅱ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源性猝死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鬼箭羽散记载于《圣惠方》,是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方剂[2]。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有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等表现,经ECG确诊为冠心病,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40~78岁,平均(59.73±6.82)岁;病程11个月~12年,平均(5.18±2.74)年。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41~74岁,平均(58.92±5.73)岁;病程1~12年,平均(5.30±2.6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有胸闷、心前区疼痛,有心电图改变,符合冠心病心绞疼的诊断标准[3];②知情并愿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②伴有中重度心力衰竭;③半年内有过急性心脑血管意外;④精神疾患,不能理解和配合研究;⑤恶性肿瘤者;⑥活动性出血或免疫系统疾病;⑦中药过敏史;⑧已入选其它临床研究。

2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和饮食教育,参照实用内科学给予常规的冠心病治疗如抗凝、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药物等[3]。

研究组加用鬼箭羽散治疗,药用鬼箭羽15g,珍珠末15g,桃仁10g,川大黄3g(微炒),水牛角屑3g,桔梗(去芦头)10g,川朴硝10g,川升麻5g,赤芍15g,柴胡15g,黄芩15g。水煎服,取汁约200mL,早晚分服,7天为一疗程。

3 观察指标

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最新)》有关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正常范围心电图。有效: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心电图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主要症状和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加重:主要症状和心电图较治疗前加重。

血液指标:治疗前、治疗4周后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血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指标。

终点事件发生率:对两组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两组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性休克、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血脂改善效果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改善效果比较 (±s)

表2 两组血脂改善效果比较 (±s)

组别 TCHO TG HDL L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49±2.18 4.67±1.64 2.38±1.32 1.26±0.63 1.18±0.18 1.47±0.41 3.78±1.18 2.83±0.45对照组 6.36±1.40 5.48±1.16 2.29±1.05 1.74±0.44 1.20±0.22 1.34±0.37 3.71±1.24 3.22±0.52 t 1.124 4.930 1.008 5.862 0.566 5.923 0.245 6.680 P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两组血流变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变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血流变指标比较 (±s)

组别 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  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6.79±0.58 4.56±0.32 18.62±0.55 14.16±0.52 1.83±0.05 1.30±0.05对照组6.71±0.47 5.47±0.59 18.53±0.39 16.09±0.54 1.80±0.04 1.52±0.06 t 0.841 5.182 0.380 5.244 0.466 6.132 P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两组终点事件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终点事件比较 例(%)

5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为6.42%,致死率为1.55%,占死亡人群死因构成比的25.67%,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研究显示[4],对冠心病采取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可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源性死亡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王倩等[5]研究认为,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提高冠心病2级预防的效果。

鬼箭羽散出自《太平圣惠方》,是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方剂[2]。鬼箭羽散由鬼箭羽、珍珠末、桃仁、川大黄、水牛角屑、桔梗、川朴硝、升麻、赤芍、柴胡、黄芩等药物组成,其中鬼箭羽可行血通经、散瘀止痛,桃仁可活血祛瘀,川大黄逐瘀通经,川朴硝破血祛瘀,赤芍活血散瘀,与黄芩共用可凉血活血散瘀,珍珠粉具有养阴熄风、镇肝潜阳,水牛角粉可平肝阳、止眩晕,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共用,可理气行滞,气血而血行,桔梗、升麻载药上行,引药归经。诸药共用,有活血化痕,荡涤癖浊,升清扶正之功效,对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理研究显示,鬼箭羽可降低心肌缺血模型动物的CK、CK-MB、AST、LDH、MDA含量,提高其NO、SOD含量,可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细胞,还可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6]。桃仁可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调节脂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高胆固醇血症,可心肌缺血有着良好的防治作用[7]。大黄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还可抑制5-羟色胺、组胺等的血管收缩作用,同时具有降低TCHO、TG、LDL及过氧化脂质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8]。赤芍具有抗凝、抗血栓、抗氧化等作用,可调节多种心肌酶、MDA、SOD水平保护心肌,降低NOX2和NOX4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损伤,可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9]。黄芩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血脂、炎症因子、黏防分子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黄芩素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损伤,黄芩苷可阻滞钙离子通道,具有扩展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10]。柴胡有效成分柴胡多糖可诱导血管内皮NO生存,具有血管舒张功能,可改善心肌血流量[11]。桔梗可下调实验动物血清TG、TCHO的含量,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2]。因此,鬼箭羽散可从调脂、抗氧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冠脉血流量、抗凝、抗血栓、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靶点发挥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研究显示,研究组血脂改善程度和血流变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鬼箭羽散具有调脂和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流变的作用,其对冠心病防治作用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对终点事件的随访显示,研究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不齐等事件发生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鬼箭羽散用于冠心病2级预防可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鬼箭羽散联合常规治疗在冠心病心绞痛2级预防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但可增加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还可通过多重作用机制改善预后。

[1] 胡大一,丁蓉晶.冠心病的二级预防[J].长城心脏快讯,2007,4(4):1-3.

[2] 沈丕安.中医验方治疗冠心病[J].世界临床医学,2006,27(4):229-232.

[3]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68-1478.

[4] 王高频,刘国銮,杨雪佳,等.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效果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B):831-833.

[5] 王倩,张丽芹.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二级预防的疗效观察[J].中西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5):111-112.

[6] 孙瑞茜,彭静,郭健,等.鬼箭羽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成果[J].环球中医药,2015,8(2):245-249.

[7] 赵永见,牛凯,唐德志,等.桃仁药理作用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4):888-890.

[8] 张慧林,赵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5,30(5):1119-1121.

[9] 陆小华,马骁,王建,等.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4):595-602.

[10] 韩贞爱,汪娜,薛迪,等.黄芩有效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26(21):3015-3017.

[11] 陈亚双,孙世伟.柴胡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4,27(3):630-633.

[12] 李婷,徐文珊,李西文,等.中药桔梗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 (2):205-207.

R541.14 [文献标识码]B

1004-2814(2016)07-0695-03

2016-03-30

猜你喜欢

药理作用心源性黄芩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