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林芙美子的满州之旅研究

2016-08-16李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满洲旅行意义

李燕

内容摘要: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因处女作《放浪记》而成名。因小时候跟随父母在九州各地辗转流浪,一生都喜欢旅行。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不仅在国内,也去国外旅行。在这些旅行中,唯独有一个地方--满洲她去了四次,并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还把作品的舞台背景设置在此。满洲这块大地是具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这跟林芙美子的满洲之旅是有一定关联的。本文通过分析林芙美子满洲之旅的所见所闻,探究满洲之旅的意义。

关键词:林芙美子 满洲 旅行 意义

林芙美子是昭和时期的著名女性作家,她和宫本百合子、平林太子一起并列昭和时期三大杰出女流作家。《放浪记》是林芙美子的成名作,昭和三年十月连载于长谷川时雨主编的《女人艺术》。昭和五年由改造社出版单行本,发行后即销售六十万册,成为当时的超级畅销书。自此之后,林芙美子一直坚持着自己旺盛的文学创作,一生的文学道路都处于发展中,可以说是第一线的流行作家。

看林芙美子的年谱,值得注意的是,她每年的一半时间或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中度过。每年她不仅在日本国内到处旅行,还经常去国外旅行。以昭和五年的台湾、满洲旅行为开端,昭和六年到第二年在欧洲,这时期主要旅居在巴黎,昭和十一年的满洲、北平旅行,昭和十二年成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在上海、南京呆了大约一个月,昭和十三年作为“笔部队”的一员,在上海、汉口呆了大约两个月,昭和十五年的北满洲之旅,昭和十六年的满洲国境慰问之旅。此外,昭和十七年十月到第二年的五月作为报道班一员被派遣到南方,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爪哇、婆罗洲等地滞留了八个月,跟当地人一起生活。

在这些旅行中有意思的是,林芙美子自昭和五年的满洲旅行之后,就爱上了满洲,来到这个地方有四次之多,而且在她的作品中也有呈现。本文试着通过分析林芙美子满洲之旅中的所见所闻,考察满洲之旅的意义,探究满洲这个地方对林芙美子的意义。

一、满洲这块大地

满洲这块大地,十九世纪中期是遍地荒野、人烟稀少的边境之地,日清、日俄战争以前,对日本人来说是个人口稀薄的未开垦之地。可以说日清战争是很多日本人接触满洲的最初契机。参加日清战争的日本人踏上了满洲这块土地,并用自己的眼审视了这块土地。日俄战争结束后,随着明治三十八年九月朴次茅斯条约的签订,三十九年十一月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成立,许多日本人流落到满洲。流入来的日本人主要是运输业者、卖春妇、为这些人服务的杂货商和饮食业者、以及跟满洲经营有关的官员和满铁关系者。日本政府把满洲作为新“领地”来经营。

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影响着日本文坛,一些有名的作家就开始接二连三地踏入满洲这块大地。明治三十七年五月、作为第二军军医部长的森鸥外,在日俄战争中随军来到了炮火纷飞的满洲这个战场。明治四十二年九月、夏目漱石在友人满铁第二代总裁中村是公的招待下来满洲旅行。昭和四年十二月、志贺直哉应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招待,和里见淳一起来到满洲。

和这些文学大家不同,还是新人作家的林芙美子不是官方的,而是私人的,自己一个人自由地在满洲旅行。林芙美子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放浪的女性,满洲,这个新天地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生活在传统和历史无缘中的林芙美子。昭和五年八月,林芙美子一个人拿着《放浪记》的版税踏上了盼望已久的中国这块土地。天生爱旅行的林芙美子把得到了版税并没有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果断地用来国外旅行,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大概就是作为作家的素质吧。跟富裕的生活相比更看重的是富裕的精神世界吧。

二、满洲之旅

昭和五年八月,林芙美子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秩序混乱,还处于不安定状态下的满洲。当时,一位女性要去国外旅行,一定要有保护者同行的,像林芙美子这样一个人去国外旅行几乎是没有的。正是因为这份无人可比的勇气,林芙美子受得了很多男性的喜爱,也正因为这份勇气,她徜徉在异国街头,体验着不一样的异国风情,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给自己的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源泉。

出身平民的林芙美子,在满洲体验着当地人民各种各样的生活。在中国人的饮食店吃很便宜的食物,漫步在当地的街道上,会见各种各样的人。浪漫派的诗人、日俄协会学校的老师、俄罗斯的女性作家,这让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林芙美子好好地饱尝了一下。哈尔滨的女性也给林芙美子很大的冲击。“我觉得我很羡慕哈尔滨的女性的是她们从厨房中解放了出来” 。“年轻的女性是自由的。在四五个男人之间像秋千一样吊垂着,用翠菊罩在胸上”、“卖烟的姑娘都像高档酒吧出来的公主一样,为什么日本女人就跟廉价商品一样被人按着连轴转”。日本的女性被家的制度束缚着,失去了自由。像林芙美子这样放浪的女性很少,生活艰难,受着社会的责难。看到哈尔滨的女性,林芙美子对女性自由的憧憬变得更加强烈,对日本家的制度更加的不满和批判。这次的旅行,林芙美子去了哈尔滨、长春、奉天(沈阳)、抚顺、金州、三十里、大连、青岛、南京、杭州、苏州,九月二十五日,回到了日本。

昭和十一年五月,作为画家的丈夫手塚绿敏去满洲写生旅行,要滞留到十月。十月,林芙美子自费去了满洲,跟丈夫会和,一起去了满洲、三海关、北京。这次的满洲之旅,没有留下有关满洲的作品。

昭和十五年,为了创作取材,林芙美子从一月五日到二月三日,去了北满洲旅行。久保卓哉详细地介绍了那时的情景,“芙美子利用铁路和飞机精力充沛地周游了安东、新京、牡丹江、佳木斯、宝清、绥芬河”。昭和五年的满洲之旅的时候,中日战争还没开始。作为新人作家的林芙美子是自由、轻松愉快地徜徉在这块大地上。这回的满洲之旅也就是第三次的满洲之旅,已经成为有名作家的林芙美子,就不是随心所欲的旅行,而是做好周全的准备来正面观望战争的。“在宝清被邀请参加了协和会主办的座谈会,访问完协和会事务所后,去了协和会开设的日式高级饭庄。座谈会结束后,就移动到了陆军医院并在伤病员面前进行慰问演讲。午饭是在丘上的兵舍跟十二三个将校一起围着桌子吃的。晚饭在赤木少佐的官舍和木下少将、四手井大佐等六人一起吃的。回到佳木斯的芙美子在那之后参观了佳木斯的开拓团、追分的少年义勇队、弥荣村”。

昭和十六年九月,林芙美子和大仏次郎、佐多稻子、横山隆一等一起坐朝日新闻社的飞机去满洲进行国境慰问。这次的满洲之旅也没有留下相关的作品。

二、满洲之旅的意义

昭和五年的满洲之旅就像林芙美子自己说的那样,“只是想来看看日俄战争的遗迹,胆小鬼的我,不是很喜欢战争,就没去旅顺的二〇三高地”,只是体验了一下满洲的风土人情,无忧无虑地徜徉在这块大地上。从《放浪记》出发的林芙美子,这时作品的题材多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如实地书写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对以昭和五年的满洲事变为首到昭和六年的满洲国建国宣言,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就没有进入那时的林芙美子的视野。可以说,在当时大的历史洪流中,这个阶段的林芙美子还是无意识的。于是,九月二十五日,回到了日本。十月和十一月,在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纪行文,关于这次旅行以满洲为舞台的小说并没有发表。原因可能是在文坛初露锋芒的林芙美子从满洲回来后经常参加文学活动,没有执笔的时间,又或者可能跟向往西方的林芙美子在第二年十一月,去欧洲旅行并滞留了半年左右有关吧。昭和五年的满洲之旅或许成为林芙美子喜欢上满洲这个地方,以后三次踏上这块大地的入口。但是,对她的文学甚至是精神世界没有带来影响。

昭和十五年的满洲之旅,林芙美子是积极地参加跟战争有关的活动。昭和十二年的中日战争爆发后,林芙美子去了中国战线。同年的十二月,南京陷落之际,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前往上海、南京。昭和十三年八月,内阁情报部为了提高国民的战斗热情,计划把从文坛选的第一线的作家组成的“笔部队”送到临近陷落的汉口的最前线。作为候选者的林芙美子志愿加入这个“笔部队”。九月,作为“笔部队”的一员被派遣到了上海。途中,作为女性最先抵达汉口。可以看到战争中林芙美子积极的身影。因此,这次的满洲之旅时,林芙美子的身影和“汉口最先抵达”的身影重叠在一起的。虽然有关战场报告的文章被登载在报纸上,但是并没有提到反对战争、战争的非人性等。同时也回避了为何而战这样的疑问。回国后,在全国各地进行随军报告演讲的身影延伸到了昭和十五年的北满洲。

第三次的满洲之旅给林芙美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次的体验为基础,创作了《十年间》、《鱼介》、《白鹭》等作品。《十年间》前言里这样写到,“我在昭和十五年的春天,在位于满洲东部一个叫绥芬河的地方住了几天。这是个非常牧歌式的美丽的地方,是个隆冬时节房子、大地都会上冻的地方。让《十年间》主人公登场的场所主要是选择了这边的场所”。但林芙美子这次满洲之旅的所感所想被书写在战后昭和二十一年发表的小说《作家手帐》里,也就是正面批判政府,自己直面教训。旅行时看到在寒冷大地上拼命生活的同胞,即使想写那时也不能写,因为时代不允许。平民出身的林芙美子通过作品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安慰。

四、结语

从昭和五年到昭和十六年的十一年时间内,林芙美子四次来到满洲这个地方。同一个地方来四次这在她的旅行中是稀少的、引人注目的。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满洲的风土人情也吸引着林芙美子,让她把作品的舞台放在满洲。

水田宗子认为“旅行就是离开自己成长的文化构造,自己持有的价值观,到外面的世界去,因此在某个地方学到些什么东西。林芙美子的支柱难道不是一直在某个地方思考着自己吗”。林芙美子去异乡的满洲旅行,看到了、感受到了、经历了各种事。重新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满洲这块大地给林芙美子寻找自己提供了场所。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满洲旅行意义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小黑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