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绘精良 套叠成趣
——嘉兴博物馆藏清代人物故事彩瓷套杯

2016-08-16葛金根吴海红

收藏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八仙张生红娘

□葛金根 吴海红

彩绘精良 套叠成趣
——嘉兴博物馆藏清代人物故事彩瓷套杯

□葛金根 吴海红

Cup set, namely means a set of cups whose calibers are from big to small and color from dark to light.There may be as many as ten cups in a set, or as less as three to five cups in a set.These cups in one set can be seen as a whole, but can also be used separately.These kinds of sets, which were common from the reign of Yongzheng to Daoguang, are beautifully produced, artistically patterned, and highly ornamental.

在中国制瓷史上,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无论从形制、胎骨、胎釉、花色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繁荣。而随着康熙年间制瓷业的大发展,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提高,各种形制的瓷器也随之孕育而生,且瓷器造型准确、规范,成品率较高,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更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康熙时期将不同单体和不同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成型工艺推向了高峰,套杯便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诞生。套杯,即成套之杯,是套具中的一种,由口径大小不一、器身深浅不同的几个单体套装成一个整体,一般大小10件为一组,少则3—5件,把它散开又形成依次递减的一组群体,也可单独成器。这种套杯多见于雍正至道光年间,制作精美,装饰纹样也十分美观,因此除了可以用作日常饮器外也可以作为家居摆设的陈设品,具有可观可赏性。《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这样的记述:“凤姐乃命丰儿:‘到前面里间屋,书架子上有十个竹根套杯取来。’丰儿听了,答应才要去,鸳鸯笑道:‘我知道你这十个杯还小。况且你才说是木头的,这会子又拿了竹根子的来,倒不好看。不如把我们那里的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拿来,灌他十下子。’ ……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梁羽生《龙虎斗京华》第五回亦载:“众人刚刚坐下,早有钟海平的弟子,托了一个大茶盘过来。那茶盘是白玉做的,上面放着用黄杨根子缕空的十个大套杯,每个杯子都有普通茶杯的两个大,杯上雕刻着色彩鲜明的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色图印,算得上是罕见的茶具。”这些关于套杯的描述,时散见于文学作品中,实际上体现着现实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套杯的质地多种多样,或铜锡,或竹木,或玉瓷,但尤以彩瓷套杯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青花人物纹套杯”、上海博物馆的“道光粉彩人物图套杯”等当可说明这一点。嘉兴博物馆也收藏有两件清代人物故事彩瓷套杯。

一.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图1)

嘉兴博物馆所藏的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当属当时的代表作。该套杯共10件,半脱胎瓷,白釉地粉彩,胎质细洁,釉色柔和,保存完好。敞口,削腹,平底内凹,口径5~10厘米,高1.4~6厘米,底径3~6.3厘米。造型规整一致,形似倒置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每件杯身外壁分别彩绘《西厢记》人物故事(最小一件杯内底心也有彩绘),由大而小分别绘张生赶考莺莺长亭送别、白马将军杜确擒贼解围(图2)、张生乘夜逾墙赴会莺莺(图3)、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图4)、夫人赖婚张生落魂离去、张生央求红娘送简传书、张生僧房借厢攀话红娘(图5)、张生莺莺约会私订终生(图6)、张生初遇莺莺惊艳相思(图7、图8)和红娘照镜私窥莺莺看简的典型场景。故事情节连贯,构图生动,技法娴熟,色彩柔丽。如第一件最大的杯,绘张生赶考莺莺长亭送别的场景。画面一侧张生人在马上,作挥鞭状,而侧身回首凝望,欲行不行;琴童挑着行囊,腿内曲似行走状,回首观望。另一侧的莺莺侧身斜坐悄看,满怀伤愁;红娘伫立一旁,执壶注酒;车夫推车欲行。车儿投东马儿向西,该是别离时。而两侧的人物静动结合,目光相互呼应,富有空灵感(图9)。第五件绘夫人赖婚张生落魂离去的场景。老夫人请宴,否决婚事,叫莺莺对张生以哥哥相称。画面中老夫人冷酷无情,躲在一旁的莺莺怨恚失望,张生失魂落魂,耷拉着脑袋,站立不稳,被琴童搀扶着离去。画面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突遭变故后人物的神情(图10、11)。第六件,绘张生央求红娘送简传书。画面中张生双手捧着书简,央求着红娘;红娘坐在圆凳上,右手搭在腿上,左手搔着后脑,若有所思;琴童躲在门后,笼着双手,扭头在窥看又似在偷听。画面有露有藏,有隔有空,虚实、主宾处理得宜,饶有生活气息(图12)。第十件最小的杯,绘红娘照镜私窥莺莺看简的场景。红娘替张生带书回房,放于妆台,莺莺梳妆时见书。此时身着红衣蓝黄裙裤的红娘,斜身倚立在梳妆台旁,右手举镜做照镜状,实在偷窥莺莺看简,心中忖度莺莺的反应。画面直接表现的是红娘窥简,实际上反映的是莺莺看简、闹简。这幅情景绘在器物内底心,外壁则是彩绘烘托气氛的场景(图13、图14)。从整套套杯来看,其余九件内底心均白釉无彩绘,此件内底心彩绘红娘窥简,使套杯整体效果协调、完美。又锋利俏皮的红娘是《西厢记》中的重要人物,正是她的穿针引线,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此件内底心彩绘红娘这个人物正可谓画龙点睛。

黑龙江省博物馆也藏有一套清嘉庆时期的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10件,惟口沿为金彩色,杯内壁与足底施豆瓣绿釉,最大杯底有纪年款“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列篆书,但其质地远不及本文所述的《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精致。这也表明清代嘉庆时期已远不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发达。康熙朝的民窑五彩器和由宫廷引进国外彩料创烧的珐琅彩瓷,至雍正朝蜕化成粉彩,并成为彩瓷的主流。雍正粉彩多数是在用洁白瓷质的胎及极为纯净的透明釉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彩绘花朵和人物衣服时,先用“玻璃白”打底,因有砷的乳浊作用而具有不透明感,干后,再以油料调色进行渲染。所用彩料多为“洋彩”,如洋红(又称胭脂红,以黄金为呈色剂)、洋绿、洋黄、洋白等进口色料。粉彩烘烧的温度一般在700℃以上,比五彩略低,色彩的感觉比五彩更柔软,故瓷器色彩丰富,图案精美,并可以造成不同层次的立体感。

始创于元代的杂剧《西厢记》,为我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它所描述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后经金代董解元、元代王实甫、关汉卿、明代李日华、清代查继佑等改编成不同版本。几百年来,它深得人们的赞叹与共鸣,成为我国戏剧史上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爱情剧本。它的故事和人物也成为其他门类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是明清两代瓷器绘画上广为流传的题材。清代瓷器上绘画的《西厢记》图案主要是根据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插图。

图1 西厢记故事套杯按实际比例排列

二.道光墨彩《八仙》人物故事套杯(图15)

嘉兴博物馆所藏的道光墨彩《八仙》人物故事套杯,共10件,撇口,口沿金色,敛腹,浅足,胎骨细腻,制作精致,造型规整,釉面纯净,装饰柔丽。此套杯口径4.5~11.1厘米不等,底径2.4~6.2厘米不等,高1.5~5.9厘米不等。九件杯身外壁都以墨彩绘制八仙人物故事图案。图案虽谈不上惟妙惟肖,故事情节也较单调,然而其用笔流畅,画意古朴,设色薄透,人物表情形象生动传神。全套保存完整,非常难得。

关于八仙人物故事多散见于唐宋元明的传录和文人记载中,元人创作的杂剧中才真正集八人合称为“八仙”这样一个群体,但各有说法,所列人名尚不固定,各家不尽相同,故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等之谓。直至明朝吴元泰作《东游记》,八仙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相沿至今,再无变动。八仙每人都有一二件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民间艺术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嘉兴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道光墨彩《八仙》人物故事套杯,从最大杯的外壁装饰人物的特征上可辨坦胸露乳、手持扇子、当中正坐者为汉钟离,在比例上比其他七仙都要高大,应为整幅画面的灵魂人物;在汉钟离的右侧背一宝剑、手持拂尘侧坐者为吕洞宾,在其眉目须鬓之间透着一股仙风道骨;在汉钟离的左侧带一葫芦者为铁拐李,手握鱼鼓(道筒)者为张果老。四仙围着一石桌喝茶畅饮,神采奕奕。石桌上摆放着八个茶杯,应为八仙聚会的场景。在张果老的身后坐着何仙姑,手持荷花,而头戴官帽持玉板者便为曹国舅,其余二人应为韩湘子、蓝采和,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加以区分。杯底部有朱砂篆书款“道光年制”,外加双框。(图16—图19)第二件杯外壁描绘的是八仙正在展示一幅画有阴阳太极图的画卷,画面情节较为简单(图20)。太极图在民间有着趋吉避凶、仙气来临的意思,百姓通常把它绘在器物上或作为家居挂饰。第三到第九件套的外壁画面内容更为简单,每幅画面只绘一、二个仙人或独坐或手执仙桃或互斗法器之类。(图21—图27)第十件最小的杯杯身外壁白釉无彩绘,底款有朱砂篆书款“道光年制”,双框。而杯内墨彩绘蓝采和动钱串戏金蟾的场面,从而使套杯套叠后整体效果完美(图28、29)。在明代《列仙全传》中蓝采和画像是一手打着拍板,一手拖着长绳钱串,并记“得钱,则用绳穿,拖之而行或散失亦不顾”。这或许是刘海抖动钱串戏金蟾的早期版本。后来,蓝采和因姓氏读音转而拎起花篮,拍板被曹国舅拿去,长绳钱串则成就刘海的精彩。此套杯虽故事情节简单,但同样寓意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内容和流行。

墨彩瓷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所谓墨彩,根据中国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阐述:“瓷器装饰彩之一,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瓷器上作画,彩经炉烘烤而成。墨彩始见于清康熙时期,是五彩、珐琅彩、粉彩瓷器中常见的色彩。浓黑的彩料在似雪的白釉上装饰绘画,亦深亦浅,可浓可淡,与水墨画的效果相似。所以又称之为彩水墨画。”墨彩是釉上彩的一种,是以线条为主来塑造纹样形象,具有线条工细流利,形象古拙生动,构图空灵清晰,色彩古朴高雅的特色。其装饰内容多以古装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为主,题材也多取自历代画稿或以民间传说、神话、小说等为蓝本进行情节的截取或夸张。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在清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但基本上以山水、人物、花卉为主,在人物绘画装饰中又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为主要表现题材,这种题材的装饰纹样能够充分反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构图精美,别具匠心。当然这种装饰题材的流行也归功于清代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如八仙题材便常常用于中国传统绘画、雕刻、漆器中。在明嘉靖时期因受道教影响,以八仙作为瓷器的装饰图案成为常见的一种题材,图案纹饰也多以八仙过海、八仙祝寿为主。八仙因都是凡人得道成仙,与一般神仙的道貌岸然不同,他们侠肝义胆、乐善好施,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拜,在民间流传甚广。以八仙作装饰以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如《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意象图案都表明了中国人崇尚各有所能、各显神通的文化品性和个性,以及通达顺畅、圆润自如的文化特征。

瓷质套杯能套叠自如,足见其圆器成型上的非凡技艺。它要求成型时必须控制好每个单体的胎体厚薄、造型轮廓和整体尺寸的渐变大小,才能依次进行套装。明永乐时期景德镇薄胎瓷(又称脱胎瓷,稍厚者称半脱胎)的制作成功,其一整套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为套杯的制作提供了条件。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样薄。“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正是此形象的描绘。关键时刻,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差错,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某处走样,即前功尽弃,导致无法平稳套叠,更谈不上套叠自如了。瓷质套杯成型后,彩绘则是锦上添花。如此,彩绘套杯,将薄胎瓷、彩绘和图案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巧夺天工。可以说,精巧的器型,柔雅的彩绘,生动的故事,三者相映成趣,使彩绘套杯更柔丽传神,而令人赏心而悦目。

Qing Dynasty’s Character Cup Set Stored in the Jiaxing Museum

Ge Jingen Wu Haihong

图15 八仙人物套杯按实际比例排列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责任编辑:刘昱)

猜你喜欢

八仙张生红娘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略述《八仙缸》作品的艺术韵味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医学转化中的“红娘“
书画鉴藏
八仙欢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