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与曲艺的创新发展

2016-08-16文|黄

曲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曲种微时代曲艺

文|黄 玮



“微时代”与曲艺的创新发展

文|黄 玮

微时代即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曲艺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面临自媒体、微时代的竞争,怎样创新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时代的特点及影响

所谓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短小精炼且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的方式更为便捷和广泛。

微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强度。“若想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请上微博。”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字在近两年大行其道,人们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被充分利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悄然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微时代满足了人们从日益加快的生活、工作节奏中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不仅如此,现在“微”字几乎具有“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很多人的生活已离不开“微”字,评微博、聊微信、看微电影和微小说等等“微”生活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借助于“微”平台,艺术也越来越平民化,更多的普通受众从微平台中获取艺术信息和知识,也通过微平台,抒发他们的艺术情感,不得不说,微时代的来临缔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一个广泛传播的时代。

曲艺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文明的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目前我们能欣赏到的曲艺表演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传播的,而大多数人在微时代的“席卷”下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媒体接受信息,漠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所以这也可能是目前曲艺艺术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

二、曲艺在微时代面临的问题

(一)曲艺生态的退化隐藏“失忆”的危机

地方方言是曲艺的源泉和标志性载体。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微时代、自媒体时代、读图时代社会传播环境的迅猛改变,方言与地方文化日趋式微。由于方言的日益局限,有些新创演的地方曲种曲目,无论文本还是演唱都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语言基础。没有了多样性的方言交流平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面临着“失忆”的危机。

(二)曲艺阵地的萎缩不利于观众的培养

没有固定演出平台,无法形成常态演出机制,一些难得涌现的优秀作品却很难进入大众视线,加之微时代来临人人都是自媒体,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极大改变,在剧场进行常态化演出成本高,难以为继;而电视等传播渠道曲艺节目的减少,也让曲艺不断远离观众视线,曲艺观众的培养失去土壤、陷入困境。

(三)曲艺审美功能的弱化影响精品力作的产生

在当前曲艺创作中,普遍存在着曲艺的审美功能被忽略、遗忘甚至有意贬低的倾向。相当数量的曲艺新作是急成章的“命题作文”、“晚会选题”,流于简单化的宣教式、口号化的“八股”式表达。有的作品盲目追求对传统的所谓彻底颠覆、解构和表面化的技巧技法,远离了曲艺艺术的本体特征;有的片面强调“娱乐功能”,导致“泛娱乐化”倾向严重;有的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重拾前辈名家剔除的“伦理哏”、“荤口”、“暗臭”等糟粕,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有的一味追求“丑角”效应,把艺术表现的“丑”等同于表演形态的“丑”。

(四)曲艺人才队伍建设遭遇严峻的现实挑战

曲艺作为一个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收益和展示空间却相对较冷的艺术门类,在人才的培育上至今还保持着较为单一的师徒传承模式。这种培育模式已与时代基调相差甚远,构成了对曲艺队伍建设的一种机制性制约。一方面业内人才不断流失,一方面更多的新人又难以进入,观念的落后、机制的制约与职业精神的弱化,使曲艺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五)曲艺音乐创新发展面临多重难题

如何让传统曲艺贴近青年,得以传播和继承;如何让微时代的曲艺传播的更宽更远,得以繁衍和发展;如何让微时代的曲艺发展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得以壮大和弘扬,成为当下曲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在的曲艺创新发展中,要谋求一条良好的出口,就得善用巧用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发扬自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为曲艺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

三、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也是曲艺至今仍然拥有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结合微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快速性,说唱艺术本身的回归,立足曲艺艺术的本体,是曲艺发展过程中最应重视、尊重和保护的精华部分,也是广大曲艺工作者在艺术探索中不可偏离的道路。传统框架内的内容更新,结合老辈新辈相声人对相声的传统和创新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主题深化同时,形式、手段、载体需要得到新拓展,近年来,曲艺界对各曲种的表现方式、方法、手段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在种种纷繁复杂的声音中,曲艺家们各自用舞台实践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可以说,“微时代”的到来,对于曲艺这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来讲,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

因此,在现在的曲艺创新发展中,要谋求一条良好的出口,就得善用巧用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发扬自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为曲艺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

四、关于“微时代”下曲艺创新发展的建议

不可置否的是,曲艺艺术从人际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期间一直都不曾远离观众的视野,发展到如今,传统媒体的确功不可没,但问题是现代人很少有机会用自己整块的时间去静静的欣赏一两个小时的曲艺节目,现在人的时间几乎都已经“化整为零”。因此,曲艺事业要创新要发展,要扎根在曲艺沃土中不断生根发芽,就要充分利用“微”平台,让充满“乡情乡音乡韵”的曲艺曲种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继承传统,为年轻的曲艺人找到方向与自信,吸引一批怀揣着理想、怀揣着激情的年轻人投身曲艺事业,促使他们勇于借鉴和吸收艺术精髓,努力尝试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通过“微”力量塑造不平凡的曲艺发展新面貌。

以下,本文将根据当前曲艺艺术的实际和问题,结合“微时代”的优势特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曲艺工作者借助“微平台”传播曲艺内容

对于专业的曲艺工作者来说,曲艺是美妙的,是一种从外到内喜爱的艺术,正因如此,曲艺工作者更应当肩负起弘扬和传播曲艺艺术的使命,不仅仅是专研曲艺,更要把曲艺的美妙传播出来,就如音乐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喜爱专研,但至少每个人都会听那么几首喜爱的歌曲,歌曲借助了恰当的平台得到了传播。在这一“微时代”中,多数人都是它的“粉丝”,广阔的平台更能使曲艺艺术发光发热。曲艺艺术工作者可以将曲艺内容做成相应的微电影,可以在某一地方旅游或风光人文宣传片中,将地方曲种纳入文化特色旅游的推广之中,这样将其放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曲艺艺术这一传统文化的美。

(二)借助“微平台”,普及受众的曲艺基础知识

娱乐化、庸俗化似乎已经是躲不过的困惑和现实,所以曲艺工作者更会不屑与对曲艺一无所知的观众进行过多沟通,而对曲艺知之甚少的观众在不了解其文化价值和底蕴的情况下,愈加不会过多接触曲艺,这就造成一种相互冲突的境况,更不利于曲艺的传承和发扬。开放的、活跃的艺术文化是应该倡导和支持的,因此,在网络发展趋势越加不可阻挡的今天,曲艺工作者更要利用好这一手段,借助“微时代”的力量,采取更多元化的方式,向现代越来越少了解曲艺的人们普及曲艺的基本知识,让人们在观看曲艺节目的时候明确传达的内容,这更有利于建立一个全民喜爱曲艺的时代。

(三)在“微时代”中继续加强传统曲种、曲目的挖掘整理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迁徙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普及,许多曲艺曲种赖以存续的土壤、语境变得狭窄。据统计,目前查明的曲种有400余种,能够在舞台上活态演出的只有几十种。因此切实加大对传统曲种、曲目挖掘整理保护的实施力度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需要。这其中首先应强调保护先行,切不可因为某种形式生存状态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便忽视或者漠视对它的挖掘和整理,应利用好“微平台”,加大宣传和挖掘,尽快地开展全面的保护和传承;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围绕着“人”尤其是老艺人,开展长期的采访、研究、整理,确保挖掘整理的效果。

(四)在“微时代”中持续推进创作人才的培养和精品力作的打磨

要解决创作人才的缺乏,就必须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找个更好的突破口,重视如何引导创作者“接地气”,只有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才能为作品找到扎实的根基。在这一过程中,“微时代”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就像前文所提到的“要想了解当今中国的动向,上微博就知道。”这一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因此,在推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就应利用“微平台”,随时了解观众的想法,才能有益于曲艺作品的创作。同时,借助这一“微平台”,让有潜力的作品不再被束之高阁,千锤百炼真正成为“精品”,为健康的曲艺产业发展创造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殷俊、喻婷:“微时代”下市民生活习俗的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12月。

[2]蒋慧明:传播与传承——略谈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促进传统曲艺的保护与发展。

[3]吴文科:论文艺的本质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月。

(责任编辑/张茵)

猜你喜欢

曲种微时代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双簧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