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2016-08-15徐凡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汉绣历史变迁

徐凡

【摘 要】“汉绣”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千年的历史,重新回归到我们的世界里。它不再是女性的“专属技艺”,也不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女红”,更不是某一阶层尊享的艺术,它穿过狭小的空间,结合了多种艺术的展现形式,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市场经济中活跃的部分。传统工艺的回归,用现代的方式“激活”,古为今用,是继承的最好方式。本文通过对汉绣每一个历史阶段不同意义的分析,来探讨汉绣的多种发展方式。

【关键词】汉绣;历史变迁;现代激活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84-02

自从人类的脚步迈入21世纪,时间就如同一个不断运动的筛网,抛却了一些行走的缓慢的“生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便捷和快速更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哲学。在这样一个时代浪口,我们该怎样理解那些被时间的筛网抛却的,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呢?在机器主宰效率的工业时代里,作为传统工艺的汉绣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一、汉绣的历史变革

“汉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根植于荆楚的历史土壤,汇聚了楚地的人文特色和人物性格,展现的是千百年来楚人的精神生活。汉绣是中国刺绣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谈起汉绣,首先要谈起刺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之后的产物,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美”的意识的一种全面爆发。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前发达,几乎每个家庭都种植桑麻,从事养蚕纺织,丝纺水平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得它的成品更加炫丽多姿。刺绣寄托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吐露了她们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并且反映出了她们在旧时代里的迷茫与挣扎。刺绣文化被文人雅士称为“女红”,它是一扇历史的小窗,通过刺绣的发展,可以窥见整个中国女性生活和情感的变迁。它就像画家手中的一直笔,用丰富多彩的画卷表达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特色。大致分为三种存在方式:

(一)以劳动的生存方式存在

这时候刺绣对于女人象征着责任和义务,代表着勤劳和贤淑,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做工”。它等同于田间男人的耕种,“一夫不耕或受之寒,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在《女论语》中,“凡为女子,须学女红”是妇德的标准,并把那些“不贪女务,不计冬春,针线粗率”的女人纳入遭人嫌弃的懒妇行列,受人鄙夷。明仁孝皇后《内训》中又再次强调“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刺绣之于那个时代的女人就是一种“工作岗位”,这是传统女性的悲哀,她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被历史添加了太多的礼教约束,而失去了艺术应有的辽阔,她们终日辛苦,却依然难以摆脱贫穷以及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比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笔下的《贫女》就是对这一阶层女性的写照:“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情况下的劳作,没有太多的欢乐,只是一种谋生的方式。

(二)以培养礼法的方式存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刺绣逐渐被当作一种礼法存在,成为女性修身养性和学习技艺的一种手段。它由最初的社会劳动分工逐渐变成一种女性的生活规范,不管女性是否识字念书,人人都要学习女工刺绣,成为上行下效的社会习俗。这一阶段的形成,让绣品得以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吸取上层社会雍容华贵、炫丽多姿的审美诉求后,绣品的内容和风格变得更加饱满、大胆,刺绣开始走进朝堂、庙堂,花式与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具有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意义。随之,文人墨客加入其中,更使得刺绣与诗词歌赋、丹青妙笔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以高端艺术品方式存在

文革期间,汉绣被视为旧思想、旧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在了历史的小阁楼里,沾满了孤寂的尘埃。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视角也在不断地改变。然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我们国家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我们身后的历史!在我们曾经急于打破的旧式生活里,有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不应该被放弃。历经坎坷磨难的汉绣老艺人们又重新回到自己的精神王国里,他们拉开绷子,准备好五彩斑斓的金线,飞针走线之间,历史与现代被完美地缝合与呈现。

遗憾的是,老艺人逐渐老去,传统工艺随时面临着“断代”的风险和“后继无人”的局面。另外,由于一副汉绣作品的工时过长,使得它的市场价格比较高,这也让汉绣成为了一种只属于小众目标的“奢侈品”。怎样走入大众,走入寻常百姓,让艺术产生强大的再生能力,是我们传承传统工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汉绣已经陪伴着中国刺绣经历了数次变迁,从一种社会劳作方式,变成礼教规范,再变成生活艺术品,最后回归到艺术本身应有的精神家园。历史需要传承,传承需要创新,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才是一种事物发展的最好方式。一件事物要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汉绣同样也是如此。

天时: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国梦”是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学热。汉绣作为荆楚地区的特色文化产品,是一张最闪亮的名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的“复兴之路”,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与妇联、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相关院校合作,开展公益讲座以及汉绣技能培训活动,使汉绣这门技艺能够得以传承。鼓励下岗职工和全职妈妈进行再学习和再创业,让这些“非遗”成为家喻户晓,大家都买得起的的艺术作品。

地利:湖北九省通衢,有着天然的枢纽功能。我们不仅要把汉绣定位于荆楚汉绣,更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区位优势,把武汉作为汉绣的文化载体,联合更多的贸易活动、展览、交流会等,向全国、全世界宣传汉绣。通过设立汉绣文化节,举办汉绣作品展、汉绣大师评选、汉绣合作联盟招商等活动,让汉绣走向世界,走进大众生活。

人和:和,是一种相融,也是一种包容。作为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汉绣要存活,必须要融入当下的生活中。除了传统的汉绣戏服、汉绣佛教用品、汉绣民间用品外,汉绣还可以衍生出不同种类的现代中国风系列产品,比如服装、装饰、礼品、生活用品等。与国际上那些价格昂贵,动辄千万的奢侈品相比,汉绣是一种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标识”。而我们要突破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牌,二是数量,两者之间相互制衡,需要“天时”“地利”的共同推动,才能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促进上述项目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绣的“激活”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正视历史,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对历史文明的传承,是创造历史最好的途径。但愿历史不只是历史,以历史为镜子,可正衣冠,可照兴亡。中国复兴,汉绣复兴,让我们与这个时代一起,见证中国灿烂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

[2]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严雯.从《绣枕》看女红文化的意义[J].安徽文学,2009(11).

[4]青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汉绣[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5]佚名.刺绣的历史沿革[EB/OL].http://www.cguwan.com/show-776-3896-1.html,2011-11-30.

猜你喜欢

汉绣历史变迁
为荆楚刺绣艺术树碑立传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