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2015-09-25安娜林建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教育方法改革开放

安娜++林建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和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变化,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由以社会发展为本位,到以个人发展为取向,再到以折中整合为支撑不断变化,其教育方法也从以说理、认知为主的显性教育,到以实践、自律为主的显性教育,再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隐性教育不断变迁。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启示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坚持集体责任感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坚持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改革开放;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历史变迁

作者简介:安 娜,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044)

林建成,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44)

集体责任感是人们在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价值评价与行为选择,它以集体主义观念为核心,伴随着相应的集体主义情感与集体主义意志,通过集体主义行为体现出来。当前,集体责任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衡量大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增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人际和谐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推动力量。按照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脉络,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对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嬗变及其教育方法的变迁进行总体梳理。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变化轨迹,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的创新历程,由此探寻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变化的重要启示,对于引导大学生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变化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迁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阶段性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以及知识社会学“社会过程影响思想发展”的理论,思想变迁的深层原因归根到底要到社会存在包括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去寻找。当代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嬗变归根到底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在精神领域的表现。当代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整体发展轨迹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路线,而当代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三个阶段特征则最终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1. 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社会发展为本位的集体责任感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获得新生的中国大学生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与鼓舞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推进改革开放锐利进取、奋力拼搏。这一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崇高的集体主义认知。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带着对传统“极左”思潮的反思来到校园,对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反思。但从总体来看,他们仍没有摆脱整体价值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习惯于从宏观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个人发展;在价值选择上,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本位,较少考虑个人需要。

第二,浓厚的集体责任情感。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有着浓厚的集体使命感,他们坚守“同心同德,为集体发光发热”的信念,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条;学生们的宿舍关系十分融洽,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度过比较清贫的日子;学生们的班级荣誉感比较强烈,他们把集体工作当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为班集体全心投入、努力奉献,齐心合力发扬团结精神,努力为班集体增光添彩。

第三,坚定的集体责任意志。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理想,他们把集体主义的信仰融入到个人理想中来,积极奉献、艰苦奋斗。在那时,学生们纯真、质朴并富有激情,他们把国家、集体的使命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学习异常刻苦、特别认真,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昂;他们毕业主动服从集体分配,按照国家、集体需要就业,具有把国家、集体理想付诸实践行动的高度自觉性。

第四,积极的集体责任体验。改革开放激发着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掀起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热潮。这个口号还包括十一条具体措施,如: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热爱学习、爱护集体;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等。上述活动的开展,使热爱集体、乐于助人蔚然成风。

可以看出,由于改革开放起步发展、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等原因,这一时期大学生在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更多地从国家、社会、集体发展的需要进行价值选择,更多地从宏观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考虑个人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发展为本位的集体责任感。

2. 20世纪90年代,形成以个人发展为取向的集体责任感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并多元发展,这一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集体主义价值观比较端正,但逐渐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校的数量与在校生的规模都快速膨胀,我国步入了高等院校的扩招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而这种频繁的沟通又为大学生树立端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找到了参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逐步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并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他们强调自我价值,主张全面发展的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集体责任情感比较强烈,但逐渐呈现个人主义的价值倾向。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集体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荣誉感仍然比较强烈,他们有着较为饱满的集体主义热情,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够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荣誉紧密相连,集体主人翁意识相对浓郁。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在认知与处事方面独立性明显增强,许多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即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个人主义价值倾向。他们一方面认为“团结就是力量”,感到“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到一起,才能有力量”,另一方面,又对“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持赞同态度。大学生高昂的集体责任感开始受到挑战。

第三,集体责任意志比较坚定,但集体责任感的自觉性逐渐动摇。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生在坚守责任担当、严格守法自律、关心爱护集体等方面仍然保持着稳定性与一贯性。他们在严酷的现代社会竞争中,仍然保持着“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集体做贡献、为他人献爱心”的责任自制性,并且对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表示普遍反感。但是,这一时期党内的某些腐败行为和社会的不正之风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明显减退,他们逐渐脱离对政治的强烈关注,其集体责任感的自觉性开始动摇,集体责任感开始下滑。

第四,集体责任体验比较丰富,但逐渐凸显功利主义的思想萌芽。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的参与方面仍然呈现出比较高的积极性,他们热情参与社会集体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强调进取精神与个人奋斗,注重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这时期,市场经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市场化所带来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也开始增强。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开始关注这些活动是否对自己有益、是否有利可图。同时这种价值倾向使部分大学生丧失斗志,集体责任感有所滑坡。

可以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等原因,这一时期大学生在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截然不同的对立特点,他们兼顾集体与个人共同发展,但基础在个人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个人发展需要为取向的集体责任感。

3. 21世纪以来,形成以折中整合为支撑的集体责任感

21世纪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物质财富加速积累,政治生活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努力建设,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集体责任认知的接受与模糊并存。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但他们对集体主义观念仍有着广泛的接受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遵守集体主义原则,并觉得集体主义原则是为人处世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我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仍然被21世纪的大学生们所接纳。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时期部分大学生的集体责任认知还相对匮乏,他们对集体责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对集体责任的价值判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模糊性。大学生集体责任认知的接受与模糊并存,对集体责任感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第二,集体责任情感的理性与波动交织。21世纪的大学生比较开放与独立,他们对事物采取包容的态度,善于听取各方面的声音,较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不像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那样具有理想主义情怀,也不像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那样具有世俗倾向,而是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之上,表现出一种理性务实的态度。总体来说,他们在集体责任情感中仍表现出值得肯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是,也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情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部分学生的集体责任情感较为淡薄,表现为大学生出现隐性逃课现象;小团体主义比较盛行导致宿舍关系相对紧张;还有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集体责任选择时,会发生“冷责任”现象,认为集体责任会占用个人时间、精力并耗费金钱等。

第三,集体责任意志的坚强与薄弱同在。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敏捷,在追求责任感的道路上形成了积极、豁达的品格。他们的集体责任意志比较坚定,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可以坚持不懈地克服集体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意志比较薄弱,突出表现为参与集体活动的自觉性不高,缺乏坚韧性和果断性;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容易泄气、止步不前甚至退缩。此外,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浮躁心态,缺失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意志。

第四,集体责任体验的升华与失落共生。新世纪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总体发展倾向于积极、内控、开放、包容,但依然表现出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大学生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仍然能够顾全大局,能从国家、社会、集体的视角来考量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他们的集体责任行为还存在不少短板,在集体责任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即对他人要求主流化而对自己要求流行化,集体责任认知与集体责任体验之间存在差距,知与行不统一。这表明,大学生在集体责任体验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可以看出,由于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网络新媒体飞速发展等原因,这一时期大学生在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折中主义的态度,“他们习惯于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折中和整合,在各种价值观念变化中寻求平衡点”{1},从而逐步形成了以折中整合为支撑的集体责任感。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的变迁

社会环境和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变化从客观上要求集体责任感教育采取不同的开展方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方法“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到双向、从认知到人格、从理论到实际、从经验到科学”{2}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发展。

1. 20世纪80年代,运用以说理、认知为主的显性教育方法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单纯、质朴并富有激情。在这时期,对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理论灌输法。理论灌输法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传授集体主义理论知识,促进其积极内化的教育方法,它具有规范性、持久性、系统性等特点,是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显性教育方法。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在这里,列宁清楚地表达了要使人们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通过理论灌输这一教育方法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灌输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集体责任感教育的主要方法。在这时期,国家实施了“85方案”,增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随后,各地高校逐步恢复了正规化的马列主义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高校通过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理论宣传、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培育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理论灌输法将集体主义的理论蕴涵和核心价值取向传达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引导大学生系统了解和认同集体主义精神,端正其思想意识,树立科学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理论灌输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不断探索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在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第二,典型示范法。典型示范法是引导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向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教育方法,它具有生动鲜活、受众广泛等特点,是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显性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极力号召大学生学习雷锋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了典范学习活动。通过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学生们对先进典型模范产生崇拜、敬仰、赞赏、效仿等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推动了大学生对集体责任感的认同与践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典型示范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和宣传典型模范的时候,一方面,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善于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着手,把典型教育的目的和大学生的实际诉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典型的内涵,通过深刻总结典型思想和行为的特点、价值,帮助大学生把其精神内核提炼出来,引导大学生学习典型内在的精神实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型教育法在榜样选择标准的科学化、榜样选择过程的民主化、榜样宣传的时代化等方面不断突破,在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此外,宣传教育法、批评教育法等也是20世纪80年代对大学生进行集体责任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2. 20世纪90年代,采取以实践、自律为主的显性教育方法

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务实、敏锐并富有干劲。在这时期,根据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变化,各高校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集体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

第一,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感悟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方法,它具有直接参与性、过程挑战性等特点,是让大学生深化情感体验、强化行为养成的显性教育方法。1996年,《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逐步建立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4},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这一时期,“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践育人的效果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要注重实践课程建设,构建层次分明、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实践内容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育架构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加强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融合、互补,将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引入到理论教学之中,促进实践体验与理论教学的有机协同;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强化与集体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农村乡镇的沟通联系,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的变迁,实践锻炼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形式,着力促进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深化集体主义情感、磨砺责任意志,强化大学生关爱集体的实践能力,在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中发挥了带动作用。

第二,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让大学生主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积极承担关爱集体责任的教育方法,它具有内驱性、自觉性和直接实现性等特点,是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显性教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国家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这一时期,高校纷纷号召大学生学习“文明公约”,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推进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内化与外行。这一时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设立不同层次和阶段的激励目标,制订融知识、能力、素质、价值为一体的自我教育目标体系;要基于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探究、批判等行为负责,学会发展自身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要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约束有机结合,推进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格局。从教育作用来看,自我教育法能够加强对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意志,教会学生自我负责、自我实现,在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中发挥了凝聚作用。

此外,调查研究法、冲突缓解法等也是20世纪90年代对大学生进行集体责任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3. 21世纪以来,注重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隐性教育方法

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个性、开放并富有思想。在这时期,互联网逐渐融入到全社会中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根据时代发展诉求与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方法不断发展创新。

第一,人文关怀法。人文关怀法是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为前提,注重关照大学生的个体需求、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着力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它具有人文性、柔力性等特点,是与大学生的人格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机关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对新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全方位推进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要注重对大学生情感的把握,以真心、真情、真诚教育并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要注重采用一种尊重、平等、宽容的心态,加强与大学生思想上的沟通、语言上的交流,通过做过细、过实的工作,让大学生在一种民主、平和、真诚的气氛中受到引导,使集体责任感教育在和谐的气氛中取得最佳培育效果。实践证明,人文关怀法作为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论形态的新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着力实现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人文价值的教育方法。

第二,文化陶冶法。文化陶冶法是利用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它具有潜隐性、浸润性等特点,是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中最常见的隐性教育方法。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随后,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建设要自觉融入教育现代化进程”{5}成为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质量层面进一步提升发展。因此,要弘扬精神文化,培育和凝练蕴涵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精神,注重以先进的精神文化引领大学生;要构建制度文化,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工作制度,保障校园集体主义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培育行为文化,提升高校师生在集体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文化品位和行为操守;要拓展物质文化,通过人文景观、建筑风格、教学设施彰显集体主义的精神意蕴,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文化陶冶法作为一种以文化人的教育方法,它通过具有特定思想文化内涵的人文物质环境、氛围,给予大学生心灵上的震动、情感上的熏陶和思想方面的启迪,在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网络教育法。网络教育法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意识形态传播和渗透为主线,着力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它具有技术性、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是新时期增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做出重要批示,为我们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遵循。首先,要掌握网络集体责任感教育的主动权。不断完善基于云应用的综合互动平台,着力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系统和互动社区实现双向对接,提升网络集体责任感教育的使用影响力和服务黏合度。其次,要掌握网络集体责任感教育的话语权。通过网络集体责任感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积极引导专家学者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上来,使专家学者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作用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最后,要掌握网络集体责任感教育的管理权。重视发挥微信、微博和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规律将集体责任感教育进行内容再造,把集体主义内容渗透、融合于网络教育资源之中,通过碎片化、交互性、互动性的方式来传播集体主义内容,着力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强化网络信息内容的建设和管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教育法立足于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和网络教育规律,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共建共享和互动体验将集体主义精神融入于血脉、彰显于言行,这对提升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心理危机及干预法、深度辅导法、舆情控制法等也是21世纪以来对大学生进行集体责任感教育的几种方法。

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教育方法变化的启示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回顾和现实考察,我们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为视角,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丰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体制的转轨以及社会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些影响极大地增强了青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也带来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现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敏感地带,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面对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迷失、功利色彩浓厚、集体责任感淡漠等问题,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集体主义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集体思想,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坚持高校集体主义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奠定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这说明,个人需要集体来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只有在集体当中,人们才可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依赖集体的思想,并不意味着集体可以成为制约个人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7}可见,集体最终也应是有利于个人的自由存在和全面发展的。因此,要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正确审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集体思想为导向,明确集体主义的理论蕴涵,增进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同,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集体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内化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集体思想,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大学生的“抢占”。

2. 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

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是构筑“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更是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8}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道德水准以及理想信念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有昂扬的精神风貌、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蒸蒸日上、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新的历史责任,指引大学生不断增强集体责任感。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9}这说明,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正确指导的引领。中国梦作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强调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应响应时代号召,以中国梦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历史复兴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协同起来。同时,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塑造健全人格,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利益的关系,实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 坚持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更新也成为题中之义。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坚持与时俱进,是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增添新的时代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对新时期集体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把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提升到新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应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马克思认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10}这说明,个人与社会(集体)是互为目的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集体),社会(集体)的发展需要个人的自觉努力,一旦作为人自身对象化的社会(集体)成为了人自身,也就实现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和谐相处、有机统一。因此,新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应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大学生个人潜能的挖掘,尊重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维护并保障集体当中的每一个人的合法利益。同时,要保障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双赢”。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强调“公平、正义”,这为新时期集体责任感教育内容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指向。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既关系到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决定着公民对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践行,因此,把公平、正义融入集体责任感教育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内容要构建“以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为轴心,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以公平和公正为杠杆,以功利原则为动力,以奉献精神为导向,以竞争务实为实现手段,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评判标准,以共同富裕为现实追求,以共产主义为价值指归,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完满结合和高度统一”{11}的新型内容体系。

4. 坚持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了新情况、新特征,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理论内容和环境内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教育方法必须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实现自身承担的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方面,坚持教育方法的主导性。应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出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主阵地”教育的主导作用。“主渠道”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现,要使大学生真正了解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破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论困惑,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中的集体主义元素,扎实推进集体主义道德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主阵地”教育主要通过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来实现,通过人文关怀、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锻炼集体主义意志,促进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契合、互为补充,共同发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坚持教育方法的融入性。培育大学生集体责任感需要把握切入点、立足点,使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全方位融入,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融入大学精神文化,通过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时代特点,将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的理想追求、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深入开展凸显大学精神文化的品牌活动,提升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要融入网络新媒体,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建立相应的集体责任感培养论坛、网站、博客等,拓展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主动占领并巩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教育的网络新媒体阵地。

注 释:

①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280-281页。

②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③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④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意见》,中国共青团网,http://www.ccyl.org.cn/695/gqt_tuanshi/gqt_ghlc/his_wx/his_wx_1990_2002/200704/t20070418_19793.htm.

⑤冯刚:《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8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页。

⑧习近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四川日报》2013年12月6日。

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11}王生平:《功利与奉献相契合的集体主义内涵》,《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

Historical Changes in College Students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 Na,LIN Jian-cheng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college students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has assumed new features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students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has changed from tak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standard to taking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as the orientation,and then to the compromise integration as the support. Educational methods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re also transferred from explicit education based on reasoning and cognition to explicit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e and self-discipline,and then to implicit education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college students'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show four enlightenments. Firstly,it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the university. Secondly,it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f China dream. Thirdly,educational content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needs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Fourthly,educational methods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call f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educational methods;historical changes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教育方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