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

2016-08-15唐荣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文献学学术研究

⊙唐荣[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

⊙唐荣[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十年的《隋书·经籍志》研究,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价值研究,都取得了进步。但这十年的研究也存在着表面研究、重复研究等问题。本文认为《隋书·经籍志》的研究只有融入思想文化研究中,才能摆脱单纯的文献学研究模式,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隋书·经籍志》 本体研究 价值研究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后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它的编纂不仅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魏晋以来我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一次大总结。因此,它深受历代学者重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于《隋志》研究成果的综述学界已有一些著述,但大多集中在对近代学术体系兴起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评论,对今人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涉及。这些论述反映了不同著者的学术旨趣、专业视野和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使学术综述更加全面和准确。基于此,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来大陆学界对《隋志》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以鉴往知来,促进《隋志》的研究不断前进。

一、《隋志》本体研究

(一)宏观研究

此类主要是指对《隋志》进行的整体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也散见于各种中国通史以及文献学、目录学著作之中,囿于其著作多为通论性质,此处不再逐一罗列。

近年来出版的关于《隋志》的著作主要有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和黄寿成先生出版的《<隋经籍志考证>及其王颂蔚批校研究》。《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做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隋经籍志考证〉及其王颂蔚批校研究》分内篇、外篇、补篇三部分,内篇主要针对章宗源的《隋经籍志考证》和王颂蔚批校《隋经籍志考证》进行了考述辨析;外篇主要是将章宗源的《隋经籍志考证》与《隋书经籍志考证》《隋书经籍志详考》《隋书经籍志补》《隋书经籍志校补》进行比较;补篇主要是进行纠讹。

(二)微观研究

1.《隋志》体例研究。曾斌对《隋志》中的小注进行了如下分类:一是介绍作者身份、职衔、学术渊源和师从等;二是介绍书的内容、性质、来历、记事年代等;三是解释著录的书籍本身的一些问题;四是以“附注”的形式著录书籍的存亡残缺,这也是《隋志》小注的重要特点之一;五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隋志》的撰写者通过撰写总序(志序)、大序(部序)、小序(类序)的形式,对文献聚散和学术源流作了一次全面的叙述,便于后人理解。刘岳认为《隋志》继承了《汉志》有总序、小序、小注的著录体制,并进一步完善之。全书有总序一篇,后序一篇,四部类序各一篇,各类小序四十篇,附佛经小序、道经小序各一篇,凡48篇。其总序多有创见,如对于经籍之作用、经籍之产生与流传,叙之甚详,足以上补《汉志》之阙。还有关于汉魏六朝目录学发展的详细叙述和精当评价,也是《汉志》和以后的史志目录中所没有的。

2.《隋志》的微观考辨。张剑华对《隋志》的“总集”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隋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总集”以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总集”有所不同。《隋志》之“总集”灵魂在“选”,选多个作者之作品成集或专选某个作者某一文体之作品为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杜云虹对《隋志》的著录图书数量制作表格分析,得出结论:在《隋志》中,四部及附录之小序、类序合计、今本实际著录书目三者之间极少有完全相符者,而且这些数目也都与总序的数字互不相符。造成这种不符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隋志》著录不少地方存在重复、错乱、遗漏之处,其重复者,有类与类之间重复,有同类之中重复,有正文与注文重复。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由于序与志不是一人所撰而造成的。张林对《隋志》的“子部”著录问题进行了分析,虽然《隋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但并不成熟。就其“子部”而言,子部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缺陷。此外它还存在图书数量统计的失误、类目分配不合理、归类混乱的问题。鞠飞对《汉志》和《隋志》所列篇目卷数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以下两点意义:一是具有辨体别名的作用;二是反映了当朝官藏书籍的存亡情况。

(三)《隋志》的比较研究

1.《隋志》和《汉志》的比较研究。薛璞、景浩认为《隋志》在继承《汉志》的学术源流上又有所发展,它比《汉志》的分类更加科学化,学术源流更加系统化,收编书目变被动为主动。刘代霞认为《隋志》“小说”类的录入范围是比《汉志》“小说”类的录入范围大大地缩小了,其小说观念也表现在对小说社会价值功能的强调上,这导致唐代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对唐传奇的出现也有先导作用。杜延鑫认为在六经方面两志的分类方法、“小序”“总序”、两者相对于前代著述所做的创新工作以及关于“六经”的记载均有不同。孙永芝从著述形式、内容、“小序”、“总序”上对《汉志》《隋志》进行了比较研究。赵文婷通过比较《隋志》集部与《汉志》诗赋略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观、文体观、文学史观的变化。陈晓云认为《隋志》受《汉志》影响颇深,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隋志》借鉴了《汉志》的图书分类方法;二是《汉志》的序录影响了《隋志》;三是《汉志》的图书编排顺序影响了《隋志》;四是《隋志》保留了《汉志》的小注体式。张琼认为《隋志》既继承了《汉志》的优良传统,又对《汉志》进行了超越。《隋志》具有明确的修目意识,统一的编目体例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隋志》剧增的书籍数量反映了学术动向;注重学术的传承情况,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勾勒出学术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书籍的亡佚原因。而且在客观上还揭示了书籍亡佚的原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而人祸对于书籍的灾难尤其巨大。王振华将《隋志》与《汉志》中礼教类文献目录进行了比较,从中看出二者的变化,以及历代统治者对礼教的重视。张建娥将《汉志》与《隋志》的道家文献目录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在数量、种类、形式、收录标准、注解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道家的影响从黄老道家向老庄之学的演化。唐芳将《汉志》与《隋志》的小说类文献目录进行了比较,从中看出二者的变化,以及小说演变发展的过程。

2.《隋志》与其他文献比较研究。洪树华、方丽萍认为从《汉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部由官方统一组织编修的综合性目录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概况,领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著录书籍的数量增多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庄婷婷将《隋志》与《隋书经籍志补》的体例和著录方式进行了比较,认为《隋志补》依据其他史书中的作家本传,进一步完善了《隋志》的内容,同时又对所增书目进行了考证。《隋志补》中并没有《隋志》中的众多序录,其学术价值也不及《隋志》。张彩云、王玉桂认为《七略》《汉志》和《隋志》在体例因袭、著录、分类和创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联系和区别。张琼认为《四库提要》有尊《隋志》抑《汉志》的倾向,诸如分类以《隋志》为基准,体例奉《隋志》为圭臬,立论以《隋志》为依据。这种倾向的出现,既有政治原因,也源自编撰者对二志成就高下的把握。

二、《隋志》价值研究

(一)目录学价值

曹之、孙文杰认为《隋志》既是一部史志目录,同时也是一部版本目录。其《总序》部分是一部写本目录,而正文部分则著录了大量的同书异本。杜云虹认为《隋志》的目录学价值有以下几方面:1.促进目录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探讨目录的起源;概括目录学的发展;阐明目录的功用;明确目录编制的原则与方法。2.确立四部分类法,使之成为古典目录之永制。《隋志》设置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是对魏晋以致南朝秘阁书目的继承与革新;《隋志》对《七略》、《汉志》的继承与改造;《隋志》对阮孝绪《七录》的继承与发展;《隋志》的类目设置进行了分析。3.辑录典籍流传情况,为后世古籍整理提供重要线索。总括唐以前图书事业发展史;记载唐以前典籍的发展、变化;辨别伪书的可靠工具。刘岳认为《隋志》在著录体例上,既有对前代目录学成果的继承和沿袭,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精神。

(二)文献学价值

杜云虹详细分析了《隋志》的文献学价值,认为《隋志》非常重视文献的分类,主张文献分类要做到“剖析条流,各有其部”。同时,《隋志》还注意到文献的分类体系应该随着时代和学术的变化而变化,各具特点,不应该一成不变。《隋志》总序中有关文献分类的认识,反映出了初唐时期人们的文献分类思想。《隋志》总序及其经史子集四部大序,都从各自的视角,论述了历史文献的价值。《隋志》的总序、大序、小序,不仅仅是关于文献分类的说明,而首先是关于文献价值的阐述。这是认识《隋志》在文献学发展史上重要地位的一个关键。《隋志》对于文献价值不仅有总体上的认识,也有对文献之具体作用及意义的理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关于治理国家,多有参考借鉴的意义;二是关于联系历史与现实,多有启迪智慧的作用;三是关于如何做人行事,以为律己正身的准则。而《隋志》从文献学思想的角度对前人提出的评论,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后人可从中窥见文献学史上人们在文献学思想上的得失,并作为文献整理工作的借鉴。第二,后人对《隋志》的撰写及其成为文献学史上的名作,应当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即它是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采诸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并结合当时的需要而撰写出来的。《隋志》也为古籍整理工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线索。

(三)学术思想史价值

朱文涛认为《隋志》突出了经学在图书中的地位,反映了封建统治者重视经学在治国安邦、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隋志》把史学列为四部中的第二部,从而大大提高了史学的地位,对我国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隋志》总结了汉唐间五百多年的图书发展史,记录了当时我国图书的存佚和流传情况,是研究中国中古时期学术史的一部重要典籍。杜云虹认为《隋志》沿袭《汉志》体制,首有总序,各部有大序,各类有小序。这些传序,体现了《隋志》的学术思想。从中可以窥见《隋志》的哲学观、尚古观、文献学史观、史学观、子学观、文学观。1.哲学思想。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中庸”思想。2.尚古思想。从“艺文”到“经籍”;经籍的作用;经籍的产生;对今文经学、图谶、玄学的批判;3.文献学史思想。阮孝绪的文献学史思想;牛弘的文献学史思想;《隋志》的文献学史思想:对文献学发展史的系统总结;对各代文献整理工作进行恰当的评价。4.史学思想。史籍独立:专职修史的史官的出现,是史学兴起的重要条件;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是史学兴起的思想基础;九品中正制对门第渊源的重视、对人物的品评,是杂传类著作大量出现的政治原因。重史思想:史先与经;史重于经;尊崇史官;修史原则。5.子学思想。“兴化致治”思想;“圣人之教”的小说观;崇道思想。6.文学思想。文之功用:作训垂范,匡主和民;文之创作动机:歌咏情志,叙事缘情;文之内容与形式:文质彬彬;批评齐梁淫靡文风;评价南北文风之弊,主张二者融合。

三、研究建议

综观近十年来的《隋书·经籍志》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1.本体研究仍然集中在对《隋志》的校订和考辨上,并在以前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价值利用开发得到迅速发展,但研究较多地集中于文献学(如目录学、校勘学)、文学等角度;3.学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隋志》的较多。尽管《隋志》研究取得了以上的成就,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体研究进展不大,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超越前辈学者的水平。二是价值研究方面虽发展迅速,但又表现出了某种不平衡性,如对《隋志》文学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赋和小说上。三是《隋志》对中国文化影响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如文学观、哲学方面的历史观、思维方式等,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总之,翻检十年来《隋志》的相关研究成果,真正做到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著述并不太多,大多是陈陈相因,在材料、主题、论点上多是相似,甚至相同。毫无疑问,这不利于《隋志》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乃至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一个课题只有具备当代意识,对其所处的学科发展作出回应,才能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隋志》研究只有融入思想文化研究中,才能摆脱单纯的文献学研究模式和被边缘化、经院化的命运,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1]章宗源.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寿成.《隋经籍志考证》及其王颂蔚批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曾斌.浅谈《隋书·经籍志》及其特点[J].黑龙江史志,2010(11).

[4]刘岳.再论《隋书·经籍志》[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2).[5]张剑华.《隋书·经籍志》总集概念辨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1).

[6]杜云虹.《隋书·经籍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张林.《隋书·经籍志》子部著录问题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

[8]鞠飞.浅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所列篇目卷数的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9]薛璞、景浩.《隋书·经籍志》与《汉书·艺文志》之比较[J].鸡西大学学报,2007(6).

[10]刘代霞.《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比较[J].飞天,2009(6).

[11]杜延鑫.《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比较——从六经的角度看两者的不同[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2]孙永芝.看《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之不同[J].黑龙江史志,2008(24).

作者:唐荣,华侨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文献学学术研究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由“楛矢之贡”引发的思考
听采其谊叙而述之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