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评价任务设计

2016-08-11郭晓枫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协作学习

郭晓枫

摘 要:课堂评价作为教学决策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设计“评价”就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从实施操作层面,主要探讨了如何设计以协作学习为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任务,归纳出一般流程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评价任务;协作学习

一、课堂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

课堂评价指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新时期评价观念的转变,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甄别、选拔、结果、少数、智育的倾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以教育、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目的[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领域,“课堂评价”尚处萌芽发展时期,再加上班额大、设备条件有限、专职教师少等因素,往往忽略了课堂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作用。传统课堂评价多以教师口头评价语、课堂练习等为主,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课堂纪律表现、知识掌握情况作出判断,而当前教学中的课堂评价已经从“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转向“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将评价的主要功能从对学习的判断转向对学习的促进,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方面也发生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课堂提问、安排课堂练习、布置协作任务等评价评价活动不能随意设置,而是从课标与学情出发,系统化地设计评价框架,并以此实施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课堂评价的功能[2]。

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任务设计流程

基于教材、学情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重要的第一步,是所有评价设计的基础。如何确定学习目标,要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及教材中本节课的要求。接着就可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这节课的课型,不同于其他“学生动手频率”较低的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操练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二是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主,显然后者课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对协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这两类课堂教学在设计协作活动以及评价任务时的侧重点也不同。

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发生的“协作学习”,基本都指发生在技能操练课型中的学生活动,一旦确定了这节课大部分时间要以学生自主协作学习为主,就要明确现有的资源条件。资源条件主要考察硬件和软件情况。

接着对协作方式的确定也是关乎评价任务设计的重要环节。协作学习是将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习者以同质或异质的方式组成协作小组,遵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学习者之间可以借助对话、争论等形式相互交流并分享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协作活动本身也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教师往往需要在学生活动开始前提出明确具体的协作要求,不然课堂会陷入一种低效循环的状态。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协作学习的评价目标除了知识技能层面的,还有“协作”活动层面的评价目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协作活动。一是学习目标达成度,尤其是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即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二是协作参与度,传统的小组协作中容易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学困生或性格腼腆的孩子在协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就要求无论组额大小,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合理分工,每个人都在小组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三是学习习惯,不同于在桌椅规律排列的教室,计算机教室的特殊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上课应遵守的习惯,发言要举手、小组内部讨论不影响他人、保持机房卫生、互相帮助等;同时计算机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

紧接着要思考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设计何种的评价任务,可以细化到分钟为单位,尤其是信息技术课会有很多学生自主活动环节,经常会出现教师发出结束练习的指令时学生还没有完成任务,因而对活动时间的精确预估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任务“出炉”的时候还要有评价标准,更明确地说,是要有细化的评价标准。当有了细化的评价标准,再返回到第一步,看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不一致,就要审视各个环节看哪里出现了问题,作进一步修改。因而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课堂对于协作学习的评价,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包括学生之间作品展示评价,教师口头评价等。然而,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有效结合也是不可忽视的,量化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作品打分、学科知识小测试等,量化评价可以用“测试”的形式,来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更客观的信息,以便于教师教学的进一步改进[3]。

三、总结

通过实践发现,教师运用上述流程进行课堂评价设计时,能够从学习目标出发,一步一步地设计出与目标一致性高的评价任务,使得协作不只是停留在“协作”的形式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也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事实上,这一设计流程本身就体现了对课堂评价中重视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参与等原则,作为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在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各类突发问题,更需要教师在掌握评价设计核心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必过于死板套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48—58.

2.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3-9.

3.王小亮.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9,(9):34.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协作学习
竞赛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协作学习模式在多媒体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协作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