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屏时代不做“屏奴”

2016-08-10

工会博览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电脑年轻人

□本刊记者张威



纵览

触屏时代不做“屏奴”

□本刊记者张威

计算机、手机、iPad、iTouch、mp3、psp……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宠儿,时尚一族的代名词。就拿“苹果”来说,仅仅几年时间,在中国便由小众之物演变为年轻人的爱宠,它是玩伴、话题、圈子、标签,是20多年前便于中国发轫的电子消费文化的极致体现。从70后到90后,以“苹果”为代表的电子消费品打造了一代代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岁月。

与当代学生一起成长起来的电子产品,不容质疑地推动了新一代年轻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产生正能量的同时,也不可否认给众多的新新人类的生活产生了负能量。

62岁的王庆奎老人每到周末就等着儿子一家三口回家团聚,但他发现,愿望简单,实现很难。“彼此之间的距离触手可及,但感觉却又很遥远!”究其原因,却是手机“夺取”了年轻人更多注意力。

“我们有很多话想对孩子们说,但他们总是心不在焉地低头看手机,这让我们很难理解,难道看手机比和父母聊天更重要?”王庆奎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低头看手机。”这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揭示了中国人在电子消费时代的感情失落,这种状况也令不少长辈感到扫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基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年轻人习惯利用手里的终端浏览信息,新兴电子科技深刻改变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屏奴”是这样产生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晨醒来后第一件事儿是看手机,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儿是看手机。手机不离手,每天看电脑,已经成了不少都市人的生活写照。由于触屏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显示屏幕,“屏奴”一词由此而来。

记者发现,如今,触屏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小孩最为亲密的玩伴、最为依赖的朋友。“对触屏电子产品的依赖,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碰上数码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许多朋友这样告诉记者,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很容易产生“屏幕依赖”,因此成了“屏奴”。

5岁的康康坐在电脑屏幕前可以安安静静地待上几个小时。爸爸妈妈上班后,爷爷忙着上网炒股,奶奶忙着做家务。为了让活泼好动的康康“乖”一点,他们给康康配了一台 iPad。半年下来,康康玩游戏的功力大长,可也戴上了矫正视力的眼镜。更令妈妈忧虑的是,康康似乎变得沉默寡言、不太合群。

“低头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已经有几位四十出头的朋友常说自己眼睛明显变花了,还有青光眼等病。商人都在猜测智能手机到底会如何改变商业模式,但是我觉得现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智能手机一定会改变无数人的眼睛。”一位医学博士在微博里这样写道。

沟通当“鸡肋”婚姻变“寂寞”

“如果我没有拿着iPad切水果,就一定在电视机面前看肥皂剧;他如果没有拿着手机自言自语发微信,就一定全神贯注盯着电脑屏幕。”这是80后网友“小小菜”描述的婚姻生活。网友“小小菜”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的话慢慢变少,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电子产品上,电子产品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好像让我们之间多了一层看不见的膜。”其实,有“小小菜”这样控诉的小夫妻并不鲜见,越来越丰富的电子产品在让我们的娱乐生活变得更加丰满的同时也慢慢成为婚姻生活中的“第三者”,代替了夫妻之间原本的沟通和交流。

“移动电子产品与家庭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了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的‘大敌’。”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杂志社曾经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显示,陪伴配偶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婚姻幸福感显著低于陪伴配偶时不用和有时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晚上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

当前,家庭聚会已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聚会模式变成“人+智能手机+人”。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多数家庭拥有2~3部智能手机,半数家庭拥有平板电脑,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43.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与配偶相处时,人们也难以放下手中的移动电子产品,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

夫妻之间要重视“生活的感受”,相处是否开心?彼此是否融洽?一方面,夫妻各自的爱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双方相处的张力,降低彼此的过度关注使婚姻更趋于平和和稳定。但另一方面,如果长期将注意力过多投注在各自的电子产品上,肯定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很多人在婚前往往比较乐于互相沟通,而婚后当双方的关系逐渐稳定下来,爱情从轰轰烈烈转为平平淡淡的生活,沟通也随之减少。正如网友“小小菜”说的,她也感觉夫妻之间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但是自己却又还陷在电子产品带来的乐趣中。可不去关注对方的感受,把沟通当“鸡肋”,长此以往婚姻也会变得很“寂寞”。

被电子产品“绑架”的孩子

近几年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已是很多城市家庭的日常消费品,甚至成为“潮爸潮妈”送给孩子的时尚礼物。其中,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因操作简单,应用软件丰富,被众多新潮时尚的父母当作早教工具,已经成为最火爆的儿童玩具,很多家庭预备给宝宝的儿童节礼物就是iPad。

记者曾与几位家长讨论过给孩子玩iPad这一话题,有家长甚至认为iPad可担当起“电子保姆”的职责。因为他觉得iPad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又可以教孩子读童谣学知识,而且孩子玩的时候一般比较专注,可以锻炼孩子的耐性。

事实真是如此吗?邓女士和丈夫因工作忙将2岁儿子小雨给保姆带,保姆发现给小雨iPad玩,哭闹的小家伙就能安静,于是iPad成“带娃利器”。后来小雨变得沉默寡言,经检查他因沉溺游戏出现类自闭症症状。

只有2岁大的孩子,因为沉溺于玩iPad导致自闭,相信谁看到了都会感到心痛。这条新闻被广为转载,而此前“两岁半宝宝玩iPad致近视500度”的新闻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以iPad为代表的电子产品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并引发社会对儿童痴迷电子产品问题的忧虑。

“屏幕依赖”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最为致命。据资料显示,10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重要原因。

除了影响儿童体质,“屏幕依赖”对儿童的心智发育也会造成影响。英国一项针对5岁至13岁儿童的调查显示,会上网、会玩电脑游戏、会使用iPhone或iPad的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差,65%不会泡茶,81%不会看地图,45%不会系鞋带。教育专家担心,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危害儿童的阅读和交际能力。

另据媒体报道,厦门一名8岁儿童每天长时间狂玩平板电脑,才短短3个月,其视力骤然下降,近视约300度。目前,在成年人中出现了一大批“低头族”。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操作简单,应用软件丰富,被众多年轻人喜爱。不少儿童也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的“粉丝”。记者的一位朋友提起自己4岁的儿子就发愁:“只要在家,拿起平板电脑就不松手,会开机找游戏玩,会下载动画片和电影看,就是不肯到户外活动。”

有机构针对我国2岁至14岁的儿童进行“孩子平均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多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87%的家长称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1个小时以下,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小时至3小时。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除了受社会潮流影响外,家长的使用习惯和态度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一些父母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产品,让孩子耳濡目染。很多年轻父母甚至将电子产品作为育儿利器,放任电子产品充当孩子的“保姆”。

不可否认,儿童适当地使用电子产品是有好处的。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儿童适当接触这些高科技产品,能与时代发展同步,还可以提升智力。但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儿童,比成年人更需要运动,需要锻炼,当“宅男”“宅女”,对他们身体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一旦他们过于迷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而与周围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和独立世界,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减弱。

而长期接触电子产品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是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利。心理的成长离不开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知,只有将孩子置于现实世界当中,多看多听,才能在成长中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而目前,孩子的成长时间过多地被电子产品霸占,有的家长甚至用iPad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换取一时的清静,用虚拟电子世界代替了亲子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长期与现实世界脱节,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也会与周围脱节,而一旦错过心理成熟最好时机,后期将很难弥补。

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互动和交流更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小孩子应该多和同龄人在一起玩,多参与户外活动。这些交流让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相反,长期对着冰冷的iPad等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阻碍了亲子之间、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他们容易形成单向思维的定式,无疑剥夺了孩子与外界交流的良机,不仅交际能力逐渐落后,性格情绪的成熟也更加缓慢。

如何引导孩子有节制地使用各种电子产品,不沦为“屏幕之奴”,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对于孩子来说,认识世界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作为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对孩子接触和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进行理性引导,在闲暇时间陪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切莫让电子产品“绑架”了孩子。

你给孩子“冷暴力”了吗?

前几天网上的一则新闻,让人啼笑皆非。一位“手机控”老爸,因为一路玩手机,差点“玩”丢儿子。在谴责这位老爸没有责任感的同时,其实很多自己还是“大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想到,自己有时也会因为手机等电子产品,忽视孩子。实际上,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冷暴力”。

这种莽撞和迷糊,让不少网友诧异,“为了手机都不管小孩了?”实际上,这样的“无心之失”,却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科学统计,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那么人们一天要看150次手机,因此也有人为这种痴迷取了个名字——手机依赖症。但是对于子女来说,父母这样的“病症”,在无意间,就会让他们很受伤。

“似乎有时候是只顾着一个人翻手机,小孩吵闹还会发火。”王女士是70后,女儿刚上小学二年级。“看到这条微博后,我已经开始反思自己了。”王女士说,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回到家后,还要一直通过手机和电脑进行工作。

“女儿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倾诉,但每次看到我在摆弄手机,她就不说话了,后来我发现,哪怕我只是看一眼手机,她就立刻中断自己的说话,默默回到自己房间里去。”王女士说,“现在回想,我那时的确伤害到她了。”

其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进入了“迷人”的社交网络,因此,年轻人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对父母的吐槽。28岁的小李经常抱怨,被玩手机的父亲“伤”到了。“自从我爸开始玩微信后,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小李说,如今全家3口人中,玩手机玩得最厉害的就数59岁的老爸。“吃饭看,睡觉看,走路也看。”小李回忆,父亲是去年换了智能手机后,开始玩微信的。“他不像我妈,不愿意玩这些年轻人玩的东西,他很潮。”后来,无意间接触了微信后,小李的父亲“一发不可收拾”。

“他现在每天的状态是,至少有一大半的时间是抱着手机,一条一条认真地看朋友圈,就差拿笔记下来了。”小李说,有时候手机没电了,老爸还要插着充电器看,“废寝忘食,看到不睡觉,看到颈椎疼。每天吃饭要喊十多遍才能放下手机过来,听我妈说,睡觉也是要催促N多遍才行。”

小李说,她觉得最不高兴的,就是和父亲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原来我和爸爸的感情很好,每天下班回家,都在饭桌上和他说说我当天工作的事,现在我说话的时候,他也都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听,还对我说,‘没事我听着呢。’”

以前看新闻,说一桌子年轻人吃饭时玩手机,长辈很气愤。“现在感觉是反过来了,但也证明了任何人过度玩手机,对他们的亲人来说,都是冷暴力。”小李说。

“其实从大的范围来看,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同事朋友,和任何人在一起,不看手机、手表、电脑等,都是起码的尊重。而放到亲子关系上来说,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

实际上,手机只是一个载体,过去人们常说,家长不要只顾着看电视、打游戏;再往前推,就是不要整天忙着打麻将或和其他成年人说话,归根到底,都是在提醒父母,既然在家,就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散而把孩子推远。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带给孩子这样的观念——手机、电脑等,只为自己了解知识、获取信息所用,而不是把生活全部寄托于它,更不能把它作为消耗大好时光的方式。

“每天关机1小时”你能做到吗?

针对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屏奴”现象,全国妇联曾经发起过“每天关机1小时”陪家人的倡议。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可大部分年轻人却称“关机很难”。

记者随机网上询问了30名年轻人。7成受访者表示,现在的生活很难脱离互联网,自从手机可以上网后,关机很不方便。记者调查发现,城区不少公共场所如医院、公园、公交车站亭、饭馆、儿童游乐场、汽车站等地常常能看见玩手机的身影。

“老师有时会通过微信发通知,手机关机会出乱子的。”学生小王告诉记者,现在利用短信电话诈骗的情况很多,她怕关机了父母联系不上会着急而受骗,所以除了睡觉时,正常情况下都不关机。“现在领导布置工作都用微信,离开手机不方便。”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周末她故意把手机留在家里,“但在外面排队等待难熬时,我就后悔了”。此外,记者了解到,对于医生、媒体从业者、警察等职业,关机1小时根本不可能。“如果遇到一些危重病人的情况,我们随时会被叫回医院。”一名医生对记者说。部分受访者表示,有时候等人、等车要看看新闻、看看朋友圈,现在的生活很忙碌,只有利用这些碎片的时间增加阅读量,所以不能离开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越来越多人依赖手机。有些自控能力弱的人,甚至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人过多地依赖手机,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如颈椎病、视力下降等,还会在心理上造成另一些影响。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会减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间。本来可以活生生的、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机器来交流了。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差,尤其是年轻人,社会交往技能没有得到锻炼,社会功能就会退化。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与家人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出现亲情淡漠、感情疏远、信任危机,一部分原因是平时相处时间少又疏于沟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虽然“关机一个小时”只是一种形式,其真正内涵是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花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交流沟通感情、用心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回归到一种自然生活状态和现实的社会交往中来。待难熬时,我就后悔了”。此外,记者了解到,对于医生、媒体从业者、警察等职业,关机1小时根本不可能。“如果遇到一些危重病人的情况,我们随时会被叫回医院。”一名医生对记者说。部分受访者表示,有时候等人、等车要看看新闻、看看朋友圈,现在的生活很忙碌,只有利用这些碎片的时间增加阅读量,所以不能离开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越来越多人依赖手机。有些自控能力弱的人,甚至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人过多地依赖手机,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如颈椎病、视力下降等,还会在心理上造成另一些影响。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会减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间。本来可以活生生的、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机器来交流了。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差,尤其是年轻人,社会交往技能没有得到锻炼,社会功能就会退化。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与家人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出现亲情淡漠、感情疏远、信任危机,一部分原因是平时相处时间少又疏于沟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虽然“关机一个小时”只是一种形式,其真正内涵是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花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交流沟通感情、用心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回归到一种自然生活状态和现实的社会交往中来。

相关链接

当健忘症遇上年轻人

相关链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话到嘴边,却突然记不起来想说啥;遇到熟人,却叫不出名字;一再提醒自己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干什么事,却总是半路才想起。年纪不大,忘性不小。领导交代的事情,一转身就只记得个大概,还不敢再去问细节要求……

“我还没老啊,怎么记性这么差?难道是未老先衰吗?”如今,健忘成了不少年轻人头疼的事……

29岁的晓华是媒体工作者,最近经常犯“糊涂”,她怀疑自己得了健忘症。

首先,她经常丢三落四,有时下班人走了,手机落在办公室了;领导交代的事儿,她第二天就不记得了;碰到同事,有时愣是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她的电脑旁,有许多五颜六色的便签纸;手机的记事本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话到嘴边,却突然记不起来想说啥;遇到熟人,却叫不出名字;一再提醒自己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干什么事,却总是半路才想起。年纪不大,忘性不小。领导交代的事情,一转身就只记得个大概,还不敢再去问细节要求……

“我还没老啊,怎么记性这么差?难道是未老先衰吗?”如今,健忘成了不少年轻人头疼的事……

29岁的晓华是媒体工作者,最近经常犯“糊涂”,她怀疑自己得了健忘症。

首先,她经常丢三落四,有时下班人走了,手机落在办公室了;领导交代的事儿,她第二天就不记得了;碰到同事,有时愣是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她的电脑旁,有许多五颜六色的便签纸;手机的记事本中,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自己到底怎么了?她上网一查,发现和她一样,忘性大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有网友说,要是不及时关注自己的健忘行为,老了很容易得老年痴呆。她更害怕了。

“近两年,门诊接待的健忘患者逐步增加。常有二三十岁的年经人,说自己时常丢三落四,刚做的事儿转身就忘,晚上睡不着觉。”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大夫认为,这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有直接的关系。“很多年轻人平时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完成计算任务、记录事情等,减少了日常的脑力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负责记忆的大脑区域会变得越来越懒,记忆力得不到锻炼和激活,专注力和记忆力自然就会下降。”

在多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和处理海量信息,大量的“垃圾信息”涌入脑中,也会对主要记忆造成干扰,削弱大脑对有用信息的处理能力。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种影响对于脑部仍处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影响最为严重。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自己到底怎么了?她上网一查,发现和她一样,忘性大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有网友说,要是不及时关注自己的健忘行为,老了很容易得老年痴呆。她更害怕了。

“近两年,门诊接待的健忘患者逐步增加。常有二三十岁的年经人,说自己时常丢三落四,刚做的事儿转身就忘,晚上睡不着觉。”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大夫认为,这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有直接的关系。“很多年轻人平时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完成计算任务、记录事情等,减少了日常的脑力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负责记忆的大脑区域会变得越来越懒,记忆力得不到锻炼和激活,专注力和记忆力自然就会下降。”

在多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和处理海量信息,大量的“垃圾信息”涌入脑中,也会对主要记忆造成干扰,削弱大脑对有用信息的处理能力。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种影响对于脑部仍处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影响最为严重。

远离“电子病”的小常识

1.多数电子产品拥有者都非常喜欢晚上躺在床上使用,这样是十分伤眼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半靠在床上,有可能的话以抱枕保护整个后背。同时单腿支撑电子产品,并用单手保持使用。姿势保持在 20-30分钟左右后,另一只手与腿进行交替。

2.使用时间别太长。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每隔一个小时左右一定要休息一下,眺望远处。同时可以喝点绿茶,对保护眼睛有好处。

3.光线调节很重要。屏幕不应该直冲着或背对窗户,否则屏幕更易形成镜面反射,产生眩光作用,加重视疲劳。而如果是在比较黑暗的地方使用ipad或iphone,一定要开灯,不可以在黑暗中使用,因为这时你会不知不觉调高亮度。而且在黑暗的环境下看亮的屏幕,反而会因为亮度反差太大,造成眼睛不适。因此,屏幕周围最好有弥散性的柔和灯光。

4.别在地铁公车上用。这同不要在车上看书的道理是相同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物体,是由于眼睛睫状肌的调节。在看距离相对固定的物体时,人眼睫状肌的收缩和伸张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如果物体总是处于晃动状态,眼睛为了看清目标物体,睫状肌就要被迫不停地进行调节,因而极易导致眼疲劳。

1.多数电子产品拥有者都非常喜欢晚上躺在床上使用,这样是十分伤眼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半靠在床上,有可能的话以抱枕保护整个后背。同时单腿支撑电子产品,并用单手保持使用。姿势保持在 20-30分钟左右后,另一只手与腿进行交替。

2.使用时间别太长。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每隔一个小时左右一定要休息一下,眺望远处。同时可以喝点绿茶,对保护眼睛有好处。

3.光线调节很重要。屏幕不应该直冲着或背对窗户,否则屏幕更易形成镜面反射,产生眩光作用,加重视疲劳。而如果是在比较黑暗的地方使用ipad或iphone,一定要开灯,不可以在黑暗中使用,因为这时你会不知不觉调高亮度。而且在黑暗的环境下看亮的屏幕,反而会因为亮度反差太大,造成眼睛不适。因此,屏幕周围最好有弥散性的柔和灯光。

4.别在地铁公车上用。这同不要在车上看书的道理是相同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物体,是由于眼睛睫状肌的调节。在看距离相对固定的物体时,人眼睫状肌的收缩和伸张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如果物体总是处于晃动状态,眼睛为了看清目标物体,睫状肌就要被迫不停地进行调节,因而极易导致眼疲劳。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电脑年轻人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年轻人如何理财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