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收藏界的几种乱象值得警惕

2016-08-09蔡暄民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4期
关键词:收藏界仿品乱象

文/蔡暄民

当下收藏界的几种乱象值得警惕

文/蔡暄民

青白玉螭龙纹杯

玩古玩搞收藏本事是陶冶情操,增加乐趣,增长知识,广交朋友,传递正能量的乐事。而眼下的收藏界却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江湖低俗的帮派之风侵袭其内,特别是水深的古陶瓷界,山头林立,互相攻击,指鹿为马,黑白颠倒,形成目前古陶界如此乱局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

一、唯利是图,巧取豪夺

一切向钱看,把收藏当作投资的唯一手段,根本无心去研究藏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只关注投机空间。四处找人,打听出路,为让到手的藏品尽快出手,不择手段,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财路,无论谁的东西都假想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不用过目就矢口妄断别人的全是仿品。为给自己的断论找依据,在利益方面极尽所能。

二、拉虎皮作大旗,浑水摸鱼。

随意取个“高大上”的名字,如“唐宋高古瓷硏究”“元青花硏究”,等等。总之越响亮越能唬人,反正没人去深究,专忽悠那些尚未入门的外行。有了这自封的名头,飘飘然以专家自居,像江湖游医般四处为他人作鉴定,信口开河,牟取利益。

因为实在没有眼力,自己也拿不出像样的藏品,贴个“硏究”的标签,欺骗涉足古玩圈不深的初学者和尚未开眼的企业家,利用他们急于求成的心理,作局将大量假货推销给他们。如果不明就里的人请他去鉴定,只要给钱,仿品可以全断为到代的真品。没有好处,则一概斥为仿品。他们多是“国宝帮”受害者的推手。很多急于求成的企业家都成了他们的牺牲品,花巨资买了大量赝品。

金质镂空双凤纹霞帔坠

三、攻击他人,炒作自己

自己修为不够,却又整天想着出人头地、一夜成名,于是专挑大家、名人进行攻击,制造事端,借此吸引眼球,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四、抱残守缺,一叶障目

守着自己一方小天地,以拥宝者自居,总想与博物馆的藏品媲美,对来自民间的东西没有兴趣,动辄否定。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博物馆有的东西民间不可能有。”但却忘了博物馆的东西最初是从哪儿来的事实。我国博物馆的东西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考古发掘;二是民间征集和捐赠。著名收藏大家孙瀛洲一人就曾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了三千多件古陶瓷。

五、盲信盲从,舍本逐末

只认公立博物馆,只认书本上有记载的。凡公立博物馆没有的品种一定是假的,凡书本没有著录过的东西不可能是真的。他们忘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先有物品还是先有博物馆?是先有东西还是先有书本?那些博物馆的东西在博物馆之前它就存在了,同样,在未著书前那些东西已经有了。按如此逻辑,博物馆就至此封门了,书也到此不再出新的了。我辽阔中华大地,地下、水下不知埋藏湮没了多少文化精华,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大开发大建设的背景下出土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

大量的出土宝物是博物馆没有的,也有无数的东西是书中未著录过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晚清被列抢掠去的,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掠夺去的,近一二十年海外回流的……这些因素他们睁眼无睹。持以上观点的人若是一般群众无碍乎大局,如果是体制内专家危害可就大了,那样将造成大量文物散失损坏甚至外流,这是对历史的犯罪。

六、文人相轻,不重修为

古时候,玩收藏的都是文人雅士,以藏会友,以藏聚乐,文人相亲,而绝不像眼下的“文人相轻”,别说古时候,就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学者大师之间相亲相携之情也足以令吾辈感动。笔者曾去陆维先生家求字,老人一边运笔一边喋喋不休地说:“你要多让余任天先生写,他才是真正的书家,我是毛笔字!”书法造诣如此高的书法大家却表现的那么谦虚,怎不教人钦佩感慨!有一次我去沙孟海先生家,正好遇到另一位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也在,他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地说:“沙老,有人说您的字是柳条穿螃蟹!”没想到沙老呵呵地笑着答道:“嗨,这人描述得好形象,他一定很懂书法!”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这些才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士人,他们传承的是我们民族的风骨!当然,我们不能用大师的风范来要求别人,特别是在人心躁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只希望搞收藏的人能多点雅兴,多点气量,彼此尊重,少些藏界之乱象,还高雅的收藏天地以清纯、光亮。

猜你喜欢

收藏界仿品乱象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明朝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研究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
艺术衍生品不等于艺术仿品
艺术收藏的未来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晨农直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