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泉义:倾力开发国画审美的新视域

2016-08-09王红媛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笔视域笔墨

文/王红媛

刘泉义:倾力开发国画审美的新视域

文/王红媛

艺术家简介

刘泉义,1965年5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执教,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课程高研班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2008年12月特招入伍,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外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少女

在数目庞大的中国专业画家群体中,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数是最多的,而在其中能够独树一帜成自家面貌的艺术家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笔墨传统程式被历代无数艺术家演习了千余年,艺术家们之间在形式风格上很难拉开距离,而中国传统笔墨能够表现的各种绘画题材,也都有难以计数的多少辈艺术家群体在反复经营着。继续在传统媒介、传统题材里作文章,不要说超越前人不易,能够和同辈艺术家拉开很大的距离也是相当困难。而刘泉义凭借初涉艺坛的机遇和之后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个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新的绘画题材,并通过对盛装苗女这一题材持续不断发掘,形成了自己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的艺术面貌。刘泉义在对传统文人画的潜心研习中,练就了重视并善于开掘画面意境、情趣的审美习惯。他在1988年第一次深入黔东南,即被淳朴的自然环境中盛装苗女朴拙的繁华之美深深吸引,并在激情的引领下放弃文人笔墨,转而用工笔细致的描绘,试图保留住一个全新的审美视域带给他的审美感觉。后来这件作品的获奖启发他进一步深入发掘这片国画审美视域的处女地。

苗女

他的“盛装苗女”系列工笔人物画,展现了阅历绚烂而后的平淡之美,其魅力在于对华艳自然超越后的朴素结果,绝无稚嫩,绝无造作,因其积淀之深,所以浑厚,因其本色挚诚,所以庄重。

从1988年尝试画出第一张工笔苗女至今,刘泉义又画了大量的工笔、兼工带写或写意手法表现的盛装苗女题材的作品。他表现盛装的苗女的作品,初看之下吸引视线的是苗女繁复华丽的头饰和服装。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式美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确实吸引人,能够带给观众相当的感官愉悦,然而画家意图展现的并不是苗族女性服饰华丽之美,或是单纯的女性秀丽之美,而是一种令艺术家为之感动的内蕴很深的朴拙之美。这种美相关着苗族女性千百年来少有变化的负着沉重担子的平凡而古老的生活,相关着她们每个个体在如泥土般的朴素平凡中对美好灿烂的无限期望,相关着对她们勤劳灵巧的劳动的欣赏和赞美,相关着艺术家对自然人生在特定环境激发下的深刻感悟。这种美之所以能够带给艺术家和观众以感动,是因为它距离我们现代城市生活已经非常遥远,它所代表的生命感受联系着我们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因而重新相遇必然会产生热烈的冲动感受,这也是苗女题材对现代城市观众的特殊价值所在。总之,刘泉义发现的是一个能够在华美繁复的画面中表现难得的淳朴自然和朴拙之美的题材。接下来,刘泉义多年的不懈努力使这种能够在较深层次上打动观众的美不仅仅是灵光一闪,他坚持多年,大量的同一题材的继续开掘,使这一审美题材的内容和视角更加丰富饱满,在形式上更经得起推敲,从而成为能给观者带来更充分的清新淳朴之美的享受的一片新视域。

同是盛装苗女的题材,刘泉义在多年的经营中经历了从试图精确再现到放纵笔墨悠肆写意描绘的过程,在其众多作品中工笔赋彩的苗女形象往往最受欢迎,画面人物形象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苗女娴静淳朴的气质在工笔画面上得以很好的呈现,刘泉义用更拙扑的笔墨写出来的苗女也别具韵味,尤其那些用纯粹水墨手法完成的写意苗女,更能传达艺术家的一些个人意趣,从中也可以看出艺术家对苗女这一题材的驾驭逐渐由严谨执着而达到了自由抒写的境界。

古松傍石

在山水画方面,刘泉义认为,画者感情的来源即产生于现实景物对人的心的刺激,人因外界自然美的作用,有了作画的激情,在用笔墨去塑造具体景物形象的时候,笔下的各种笔墨变化必然糅和着画者对景物的主观感情,用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去造型,人的感情也必然与画中的景物糅和在了一起。

刘泉义的“古人系列”作品,在华丽的民族服饰背后,有一种历史的追溯感和宏大的叙事力量,凸显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及对历史的无限追思。

刘泉义作品不论是线条的起伏、顿挫,都充满了柔韧的弹性和微妙的韵致,色彩自然和谐,浓而不腻,艳而不俗,亮丽而丰富,发扬了中国画表现超越精神的传统,在物欲膨胀生态危机的威胁中重建着自信的精神家园。

刘泉义说:“我对绘画的痴情倾注在绘画过程中的一笔一墨,笔锋触到纸面那一刻心境愉悦无以言表,与之沟通像是自己的血液由笔尖慢慢渗化开来,宣纸上留下心音的印迹,情感思绪与之相融一体,不自觉流露出娴静、平淡、朴素、无争的心境。”

在当代中国画坛,刘泉义的成功是一个相对独特的案例,但却能给正在探索和创作中的国画家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先我们不能不说今天的社会在各种艺术门类上,都有只重形式,不计内蕴的风气,只重视华丽的形式美感,对作品内涵的审美常常处于麻木忽视的状态。如果艺术家们都能够走出狭小的艺术圈子,到生活中真正去发现那些能够使我们重新找到感动情绪的东西,发掘出那些富于内美的新题材,那画家们的创作就可以摆脱失去情感依附的重复状态,搞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艺术审美创造。其次对于一个有价值的艺术题材,能够像刘泉义这样反复经营,深入开掘,就如偶然发现的一块璞玉,要花费时间去体会,剥去外表的粗石,反复打磨,美玉滋润的光晕,才能逐渐呈现出来。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的高度呈现确实需要花费时间和心血来精心铸炼,找到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固然是重大发现,但能在这片处女地上种出最美的艺术之花,就需要有刘泉义般的耐心和持久坚持并精益求精的精神了。

刘泉义/暮色

猜你喜欢

工笔视域笔墨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笔墨童年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