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军队未来发展的战略趋势

2016-08-09王晓辉

政工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军队军事力量

■王晓辉

·国防视野·

中国军队未来发展的战略趋势

■王晓辉

在新的形势下,短短几年间,中国军队统帅高层连下战略先手棋,为中国军队未来发展定盘把舵。第一步,确立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强调军队建设要向能打胜仗聚焦聚力;第二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力量体系,部署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任务;第三步,宣布裁军30万;第四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时间节点。当中国军队统帅高层谋定而后动,完成战略筹划后,中国军队未来发展的战略趋势也初见轮廓。

创新的军事头脑:从跟踪研究型到原创引领型

在人类数千年的军事发展史上,因军事观念落后,而导致战争失利的例子比比皆是。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同样,有什么样的军事观念打什么样的仗。

当前,世界军事变革中出现了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军事理论对军队建设与战争方式的演变,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牵引作用。借助信息技术、计算机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战争实验室里就可以进行军事理论与作战模型的前瞻性开发,然后经过试验部队验证和战场实战检验,再经过几轮“边打边验、边打边改”的过程,最终形成正式的军事理论或作战纲要下发执行。有人讲“一流的军队设计战争,二流的军队应对战争,三流的军队输掉战争”,这话确实有道理。

·学海泛舟·

栏目编辑:倪红燕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军队对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先后发生的多场局部战争,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与系统研究,在军事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一批有分量的原创性成果,提出了许多军事新思维与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引起了某些大国的高度重视。某些军事大国的国防部,每年都要出台一版《中国军力报告》,几乎每版的《中国军力报告》都专辟一章,讲中国军事战略与军事学说的发展变化。中国军队的建军学说、战争学说、作战理论与军事传统有别于西方世界,自成一派,有自己的根和魂,而且是经过长期战争实践检验过的胜战理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军队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研发,中国军队也必将拥有新的作战手段,催生出新的战争理论与作战理论;随着中国军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军队也必将拥有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发军事理论;随着中国军队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军队也必将创建出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中国军队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将实现从跟踪研究型到原创引领型的转变,中国军队必将拥有更加强劲的创新型军事头脑。

强壮的力量身躯:体制通畅、结构优化,新型作战力量成为战场“胜负手”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强劲推动下,体系对抗成为交战双方的基本作战指导。在全域多维的作战中,交战双方谁的作战要素(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信息作战、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齐全,谁的作战单元(陆、海、空、天、电等兵力兵器)融合,谁就能实现“以有打无、以全打缺、以快打慢、以高打低、以远打近”,赢得作战的胜利。因此,在信息化战争中,破敌体系就成为交战双方的基本战法。但是,要击破对方的作战体系,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有整套完备的力量体系。

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改革,中国军队已发展成为一支军种齐全、兵种多样、系统配套、规模适度的武装力量体系。但是,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比,在力量体系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借改革东风,中国军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体制顺畅,指挥与管理效能倍增。军队的领导指挥体制从上到下层层延伸,犹如人体的经络。因此,首先要打通全身的奇经八脉,让体制顺畅起来:一是建立上下贯通的一体化联合指挥体制。在战时,最高统帅部负责战略层面上的联合指挥,各大战略方向上的战区联合指挥机构在最高统帅部的指挥与授权下,担负起各自战区的作战指挥职责。二是建立科学、精干、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未来中国军队新的领导管理体制,将更注重理顺作战指挥与领导管理,让管指挥的专心研究指挥,而不用分心去管人、管物、管琐事。同时,高级领率机关进行结构调整与优化,克服部门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弊端,提高领导管理效能。为此,陆、海、空与二炮等诸军种有可能脱离作战指挥链,建立各自军种部,主要担负军种平时建设与管理职能;在战时,则向各战区联合指挥机构提供合格的部队及其各种战斗支援。

第二,作战力量结构优化。力量结构相当于人体的骨架,影响着人体的强壮程度与行动自由度。实现作战力量结构优化,就相当于重塑力量体系的骨架,这对于提高军队体系作战能力起着硬支撑作用。2010年与2013年发表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均明确指出了作战力量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一是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改善陆海空二炮部队的军种比例,以及改进军种内部战斗部队与非战斗部队比例。二是军种内部结构实现优化调整。具体来说,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建立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力量结构;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结构;空军按照空天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结构;第二炮兵按照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要求,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结构。

第三,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新型作战力量是以新需求为牵引、新技术为支撑、新能力为标志的“三新”军事力量,代表着当今世界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在力量体系建设中,新型作战力量相当于人的两只拳头。只有拳头硬,别人才不敢轻易挑衅。近年来,中国军队以防空反导、特种作战、电子对抗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加强,并在实战化练兵场上崭露头角。然而,中国军队的新型作战力量,无论是在建制规模上还是在整体运用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战法创新仍然在不断探索中,新型作战力量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作战力量体系中。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军队将积极发展战略预警、军事航天、防空反导、信息攻防、战略投送、远海远空作战、新型特种作战等新型作战力量,实现军事力量体系的升级换代,让新型作战力量成为未来战场的“胜负手”。

慑敌制敌的武器装备:嵌入化、体系化、非对称制衡

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军队现代化的客观标志。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加快军事战略调整,积极推进武器装备建设,谋求绝对军事优势,装备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要想打赢未来的强敌,中国军队手中必须有称手好用顶用的“家伙什”。2015年“9·3”大阅兵上,中国对外展示了部分先进武器装备,反映出了中国武器装备的“井喷”式发展成果。现在,中国领空上有自己的预警机做警戒,有自己的加油机为战机加油续力,未来空战时有自己的三代战斗机和歼-20第四代隐形战机担主角;在海上,中国海军未来的航母战斗群已初见端倪;在陆上,中国陆军是世界公认的强大陆军。现在,新型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等,为中国陆军进行机动战、火力战提供支撑。此外,第二炮兵核常兼备的各类短、中、远程导弹,成为中国军队克敌制胜的“撒手锏”。因其性能先进,被国人称赞为“东风快递”,国人的自豪感爆表。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将体现三种发展思路。第一,嵌入化改造。利用成熟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加快对现役及老旧武器装备改造,提升老旧装备的战斗性能。第二,体系化研发。按照体系作战所要求的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信息作战、地面突击、防空作战和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成体系地研发相关武器装备。第三,非对称制敌装备。中国军队在过去骄人的战绩中,从来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的。不与龙王比宝,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来抵消敌人的优势装备,这是中国军队的战略传统,其实质就是非对称制敌思想的运用。同样,中国军队在未来武器装备研发上,也会借鉴运用非对称制敌思想,按照“敌怕我建”思路,研发克敌制胜的独门杀器。

能打胜仗的核心军事能力:与信息化强敌打堂堂之阵

中国军队作为当今世界强军,在未来作战时决不会以打败一些挑衅小国的三流军队而沾沾自喜,而是要时刻准备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之战中,同武装到牙齿的信息化强敌打堂堂之阵,并战而胜之,这才是衡量中国军队核心军事能力是否过硬的硬指标。

当前,信息化战争形态正在加速形成之中,但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机理、作战方式与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已经对各国军队的军事能力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在未来要打败强敌,各军种至少需要建设并拥有过硬的作战能力:陆军要适应联合作战要求,提高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能力;海军要按照近海作战、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空军要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提高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空降作战、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第二炮兵要按照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要求,提高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和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摘自《环球军事》)

猜你喜欢

军队军事力量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麦唛力量 (一)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