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民营医院急救站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2016-08-07洪建芳李曲颖胡远扬蔡伟锋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泉州市职称执业

洪建芳,李曲颖,胡远扬,蔡伟锋

泉州市民营医院急救站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洪建芳,李曲颖,胡远扬,蔡伟锋

目的 探讨泉州市民营医院急救站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泉州市、县两级32个急救站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24个公立医院急救站工作人员为A组;8个民营医院急救站工作人员为B组。数据汇总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两组急救站人员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医师学历与职称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10,P<0.001;Z=5.210,P<0.001);(3)两组护理人员学历与职称的分布也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00,P<0.001;Z=2.980,P=0.003)。结论 泉州市民营医院急救站人员构成与公立医院类似,但医疗人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素质偏低,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扶持民营医院的发展,为政府合理化配置院前急救服务的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民营医院;急救医疗服务

急救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24 h连续性应急、突发事件多、可控性小、社会因素影响大等多种特点,同时还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急救科普宣传的职能。人力资源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也是卫生资源规划中的关键问题[1],人力资源配置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高效、迅速地抢救各种急危重病患者和处置各类应急事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医院作为医疗服务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猛发展,泉州也不例外。为全面了解泉州市民营医院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现状,根据市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开展的全市院前急救网络急救站人员基本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06泉州市、县两级共10个急救中心、22家纳入急救网络的二级及以上医院急救站共32个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民营医院的急救站8个(25%)。

1.2 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泉州市、县两级32个急救站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调查对象发放“泉州市院前急救资源现状调查表”。调查内容为急救站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急救医护人员、驾驶员、担架员、调度人员及后勤人员)的类别、年龄、分布、职称、学历等。共发出32份调查表,32个单位及时报送,回收率100%。此调查工作由泉州市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实施并统计,以保证调查问卷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问卷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3。

1.3 基本资料 将全市公立急救中心和二级及以上医院急救站工作人员定义为A组,民营医院急救站工作人员定义为B组,进行数据分析比较。A组年龄分布比例为:30岁以下396人(40.28%),31~40岁371人(37.74%),41~50岁146人(14.85%),51岁以上70人(7.13%);B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48人(39.31%),31~40岁44人(36.75%),41~50岁16人(12.82%),51岁以上13人(11.12%),比较A组和B组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问卷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学历、职称资料采用频数及构成比描述;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急救站人员构成 全市急救中心和二级及以上医院急救站32个,工作人员共计1104人;其中A组有983人,包括管理人员、调度人员、后勤人员、医师、护士、司机;B组有121人,人员构成类别与A组相同,两组急救站人员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70,P=0.380),见表1。

2.2 两组急救站医师学历、职称分布情况 院前急救医师A 组248 人与 B 组35 人学历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0,P<0.001);院前急救医师A 组与 B 组职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10,P<0.001),见表2。

2.3 两组急救站护理人员学历、职称分布情况 护理人员A 组413 人与B 组51人学历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00,P<0.001);护理人员A组与B组职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0,P=0.003),见表2。

3 讨 论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部,于1997年成立市急救指挥中心,负责全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院前急救业务指导与培训、急诊急救质量控制和中心城区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急救抢救、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以及急救科普宣教等业务;其余9个县(市、区)先后成立县级急救中心,负责区域的急救抢救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市民对急救医疗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府为缩短应急反应时间,不断增加急救站点和值班车辆,对急救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泉州市常住人口为812万人[2],在原卫生部 2008 年《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 (卫办规财发[2008]122 号)中提到“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 5 万人 1 辆配置”,全市应该至少配置163辆救护车,按24 h值班人员进行轮换,至少需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300名 (一辆急救车配备2个卫生技术人员,四组轮班163×2×4)。目前,泉州市院前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从事院前急救人员比例低,大多数急救站采用院内医师轮转形式补充,部分医院医护人员大多兼职急诊科工作。随着民营医院急救站纳入急救网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院前急救的不足,其人员年龄构成与市级急救中心和二级及以上医院急救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民营医院急救人员素质偏低。研究表明,在民营医院急救站内,医师专科学历及以下学历者占51.45 %,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82.86 %;护士专科学历及以下学历者占96.08%,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90.20 %。目前,民营医院急救站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以中低学历、中低职称为主,急救人员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职称档次低、结构比例(高、中、低级职称)不协调等问题,缺乏高层次、高素质急救人才[3]。部分急救站甚至使用未获取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违反《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表1 泉州市A、B两组急救站工作人员分类构成情况比较

表2 泉州市A、B两组急救站医师和护理人员学历及职称情况比较

民营医院的建设需借助政府多项扶持政策:公立医院对口帮扶政策,公立医院的人才优势共建急救站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等进行人才引进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完善急救医疗结构,培养自身人才队伍。公立医院的退休医务人员也是民营医院充分利用的优质人力资源,使医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民营医院急救站人员学历、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公立医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急救站建设,更加规范第二执业地点院前急救工作。公立医院急救人才到民营医院执业,能将院前急救的规范带到民营医院,加强对院前急救的管理,从而提高急救网络的整体抢救水平,有效解决民营医院人才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4],同时也可提高参与多点执业医师薪酬,起到稳定急救队伍的作用。昆明等地的试点经验表明,多点执业医师从三级医院向二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流动,从实践层面初步验证了医师多点执业扶持基层的政策目标[5,6]。另外,医师多点执业对于降低社会成本,包括患者经济负担和医院运营成本具有积极意义[7,8]。在日本和欧美国家,从事院前急救的救命士(救助员)为国家公务员,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颇高[9-11]。根据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建议给予民营医院专门的院前急救岗位津贴补助使其与承担的社会职责、劳动强度相符合,同时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调动急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吸引和稳定民营医院院前医疗急救医务人员队伍。

由于急救人员紧缺,尤其是院前急救医师独立上班后,外出进修及复训的机会甚少。笔者认为,可通过建立全市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基地,结合院前急救自身特点定期开展培训、复训,以提高民营医院院前急救人员的整体素质。尽快培养和完善各级院前急救站的人才结构,规范应急救治队伍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救援演练,实行急诊专业人员考核制度和准入制度,建议在急诊队伍中实行急救执业医师制度和临床执业医师制度相结合,并定期复训,同时应重视急诊医护人员的职称问题,稳定急诊专业人员队伍,提高泉州市民营医院的急救医疗质量和应急反应能力。

总之,通过建立急救中心与网络医院急救站人力资源互补机制,实现“站点共建、人力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急救“三共”模式;通过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提高急救人员待遇、定期开展培训等措施,鼓励、扶持民营医院的发展,实现全市民营医院急救站在院前急救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有现实指导意义。

[1]薛 娅, 高 歌, 沈月平.常州市卫生人力需要量统计预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3):287-289.

[2]泉州市统计局. 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7-07)[2016-06-28]. http://www.qztj.gov.cn.

[3]秦国良.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2(6): 51-52.

[4]洪建芳,蔡伟锋,蔡 东,等.医师多点执业在独立型急救中心的实践[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 10(11): 1092-1094.

[5]谭 婧, 刘国恩, 伍红艳, 等.昆明试点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4): 241-245.

[6]王章泽, 祝芳芳, 杨金侠.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9,29(10): 4-6.

[7]张 引. 医师多点执业的积极作用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0, 23(2): 12-14.

[8]张 阳. 医师多点职业:阳光下的医疗资源共享[J].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8(2): 24.

[9]Adnet F,Lapostolle F. Intemational EMS sytems: France[J]. Resuscitation, 2004,63(1): 7-9.

[10]Pozner C N, Zane R, Nelson S J, et al. International EMS systems: The United Stat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Resuscitation, 2004, 60(3):239-244.

[11]Lewin M R, Hori S, Aikawa 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Japan: an opportunity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pre-hospital care and research [J]. J Emerg Med, 2005, 28(2): 237-241.

(2016-06-22收稿 2016-08-12修回)

(责任编辑 宋宫儒)

Investigation on human resource at first-aid stations manned by private hospitals in Quanzhou city

HONG Jianfang, LI Quying, HU Yuanyang, and CAI Weifeng.
Deaprtment of First Aid,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of Quanzhou city,Quanzhou 362000, China

HU Yuanyang, E-mail: huyuanyang120@163.co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of private hospitals in the city of Quanzhou. Methods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32 emergency centers of 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Quanzhou city were included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ersonnel. Emergency station staff of 24 public hospitals were selected into group A; emergency station staff of 8 private hospitals were selected into group B. A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Excel software, SPSS 11.5 was appli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personnel structure of first aid stations. (2) The degrees and titles of do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 (Z=4.310, P<0.001; Z=5.210, P<0.001). (3) The degrees and titles of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 (Z=5.300, P<0.001; Z=2.980, P=0.003). Conclusions In the city of Quanzhou, the staff composi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private hospitals was similar to that in public hospitals, however, the human resource in private hospitals wa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nd most of staffs have poor qualifications. In order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ospitals, multiple efforts are needed to help government make soun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n pre-hospital emergency service.

private 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R459.7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10.002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Z87)

洪建芳,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

E-mail:yangzi2157120@sina.com

362000,福建省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科通讯作者: 胡远扬,E-mail:huyuanyang120@163.com

猜你喜欢

泉州市职称执业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