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2014年云南省武警官兵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情况的分布概况

2016-08-07许方程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踝骨新兵踝关节

余 磊,许方程,高 皓,李 彬,刘 莉

2011-2014年云南省武警官兵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情况的分布概况

余 磊1,许方程2,高 皓2,李 彬2,刘 莉3

目的 调查云南武警军事训练中踝关节损伤情况的分布概况,为进一步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01至2014-12云南地区武警某部医院179例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伍12个月内的新兵训练伤发生较多,占68.16%;第一季度及第四季度为训练伤高发期;训练伤主要集中在海拔高于1000 m地区;踝关节韧带损伤为当前阶段最为常见的训练损伤,外踝骨折及内踝骨折也较为常见;摔擒训练、400 m障碍、防暴训练,以及5 km越野是主要受伤训练科目。老兵在损伤类型及训练科目情况好于新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8,P=0.006;χ2=12.971,P=0.044)。结论 现阶段,为进一步预防云南武警踝关节训练伤的发生,新兵参训前应给予预防训练伤发生的培训,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搞好训练场地设施,对较易受伤的科目,训练前应做好热身,熟练其动作要领。

军事训练伤;踝关节

随着我国武警部队军事训练强度的不断提升,训练伤发生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对武警部队整体战斗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踝关节作为训练中最容易受损的部位,对人体运动能力、稳定性和灵活性都有直接影响。为避免官兵带伤训练,科学地制订防范措施,减少武警官兵踝关节军事训练伤,笔者在援滇期间对179例符合踝关节军事训练伤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01至2014-12武警云南某医院符合踝关节军事训练伤的1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门诊病历和(或)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1年49例,2012年47例,2013年43例,2014年40例,均为男性,年龄18~37岁,均为直接训练伤病例。

1.2 分类及排除标准 分类标准:(1)利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9)标准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既往病史等进行分类诊断,病种分析以出院第一诊断指标为准[2]。(2)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3]进行分类。排除标准:排除踝关节慢性损伤及非直接训练伤病例。

1.3 诊断标准 军事训练后出现足踝部疼痛、压痛,伴或不伴有关节周围肿胀,依据影像学检查,结合踝关节特点,突出骨折与扭伤2类,依照韩西、黄昌林分类方法[4]将训练性踝部骨折分为3型:Ⅰ型,单纯无移位的内、外踝及踝关节平面以上的腓骨横型闭合性骨折;Ⅱ型,有移位的内、外踝及踝关节平面以上的腓骨粉碎性骨折;Ⅲ型,包括双踝、三踝骨折合并胫腓韧带损伤的各种踝部骨折,所有骨折均经X线片、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见图1。参考美国医学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出版的《运动损伤的标准命名法》(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Athletic Injuries) ,将韧带损伤按严重程度分为三度:Ⅰ度损伤,有少量韧带纤维的撕裂,伴局部压痛,但无关节失稳;Ⅱ度损伤,有更多韧带纤维的断裂,伴有功能丧失和关节反应,并有轻到中度的关节失稳;Ⅲ度损伤,为韧带的完全破裂,并因此产生显著的关节失稳。所有损伤均经X线片或MRI证实,见图2。

图1 踝部训练伤骨折分型

图2 踝关节韧带损伤分型

1.4 观察项目 对179例符合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的部队患者进行登记,详细记录官兵年龄、籍贯、服役时间、服役地点、训练地域、踝关节损伤类型、军事训练项目类型等[5]。对登记资料统一进行列表分析,比较其损伤时服役时间、训练季节与海拔高度。同时,将入伍时间≤12个月的新兵作为观察组,入伍时间>12个月的官兵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踝关节损伤类型及训练科目进行组间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及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踝关节训练伤的分布情况 179例患者平均(22.1±1.8)岁,其中战士171例(95.53%),干部8例(4.47%)。踝关节训练伤在服役时间、训练季节与海拔高度中的分布显示:服役时间≤12个月的新兵踝关节训练伤122例(68.16%)居于首位,>48个月的9例(5.03%)为最少;训练季节在第一季度62例(34.64%)和第四季度57例(31.84%),为发生踝关节训练伤的高峰期;训练伤主要集中在海拔高于1000 m地区,见表1。

2.2 踝关节训练伤类型分布 在179例中,踝关节韧带损伤74例,观察组45例(36.89%),对照组29例(50.87%);踝部骨折105例,观察组77例(63.11%),对照组28例(49.13%)。踝部骨折105例中包括内踝撕脱骨折15例,外踝撕脱骨折13例,内踝骨折25例,外踝骨折20例,双踝骨折8例,三踝骨折2例,腓骨远端骨折(踝关节面以上)16例,骨折伴脱位2例,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3例,胫骨Pilon骨折1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损伤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8,P=0.006)。

2.3 训练科目与踝关节训练伤的关系 不同训练科目与训练伤之间的关系见表2。摔擒训练导致踝关节损伤最高,54例(30.17%);400 m障碍的训练为第二位,41例(22.91%);防暴训练为第三位,26例(14.53%);5 km越野第四位,24例(13.4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训练科目致伤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71,P=0.044)。

表1 179例踝关节训练伤患者的服役时间、训练季节、海拔高度分布

表2 训练科目与入伍时间的关系

3 讨 论

武警部队在和平时期主要任务是承担固定目标执勤和城市武装巡逻任务,保障国家重要目标的安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在战争时期武警部队要协同解放军进行防卫作战。由于执行任务的特殊性,使得武警部队的训练内容较解放军有所不同,武警官兵每日需要在训练场上擒拿格斗,锻炼自身本领,因此带来的军事训练伤尤为常见。

根据现有研究显示,全军训练伤发生率从2009年的14.98%上升至2010年18.70%[6]。而踝关节作训伤发生率则尚未有可信统计数据出现。本研究结果表明,入伍12个月内的新兵训练伤发生占此次调查的68.16%,新兵刚入伍训练,训练时间短,经验及防护意识均不足,是军事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也是需要重点防护的对象[7]。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为训练伤高发期,是因为从2013年开始国家实行秋季征兵,使训练伤的发生高峰从第一季度转向第四季度,主要由于:(1)新入伍的士兵大多是从课堂直接走进军营的独生子女,在入伍前大多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身体基础素质不高,如果在训练中未注意逐步加量,易在大强度的训练中受伤。(2)训练前准备活动较少,尤其是在高原、寒冷环境下的训前准备活动和平原地区有所不同,如果未将四肢关节充分活动开来就直接进行剧烈运动,非常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出现。(3)动作要领掌握情况欠佳,尤其是刚入伍的新兵,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动作变形;也有官兵争强好胜,热衷于表现自己,忽略训练要求致伤。(4)训练场地过于坚硬也会增加下肢承受力,无防护软垫、路面坡度大、有石块、坑洼不平或雨天路滑、沙坑厚度不足等因素。

训练伤主要集中于海拔高于1000 m地区,云贵高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1500~2000 m,大部分支队所在的地区虽然尚不至于出现高原反应,但内地低海拔地区新兵初进云南,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高原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从而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出现明显的不适性。其中,心理方面常见失眠、认知能力下降等[8],生理表现为脑细胞缺氧敏感,头痛、头晕、恶心、乏力、不想进食的情况,这导致其在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缓不协调,应急反应能力大幅度下降、防御保护反应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训练伤的多发[9]。同时,由于云南高原波状起伏、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阶梯递降、断陷盆地错落等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武警官兵不仅在平时训练中容易受伤,而且在地震救援、处突抢险等任务中的受伤率也较高。高原的特点又使得伤后机体组织细胞修复缓慢,训练伤恢复周期延长,软组织伤恢复时间>3周,韧带、肌腱伤恢复>4周,骨质损伤恢复在16周以上[10]。

本研究中发现,训练伤以踝关节韧带损伤最多,然后是外踝骨折、内踝骨折、内外踝骨折、骨折伴脱位等,这符合疾病的临床规律,与文献[5-7]报道相符。因此,针对云南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部队条件的限制,训练组织工作不力、安排训练不合理、训前未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场地不良、器械性能差等问题,笔者建议:(1)对入滇新兵的军训期限要区别对待,特别是位于海拔高于3000 m的支队,最好有1周或更长时间的调整适应期,配发红景天、21金维他、丹参滴丸等高原特殊药品,不要急于参加训练。(2)新兵参训前应给予预防训练伤发生的授课及培训,让其了解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及预防措施,了解训练科目、损伤类型分布及注意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参训的新兵,不宜强迫训练,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待健康恢复后再进行训练。(3)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11]。(4)认真制订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既要保证训练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又要考虑参训士兵机体的适应和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训练伤发生率。(5)搞好训练场地及设施建设,遇到质地硬的训练场地或下雨寒凉天气应集中精力提高防损伤意识,避免在水泥地面及砂石地上训练;训练器材、设施等应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率以适应训练的要求。(6)对于较易受伤训练科目,必须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做好训练前的热身准备活动和训练结束后的放松调整活动,在未掌握要领之前不要急于训练,应反复讲解、示范[12]。(7)发生轻微损伤时应及时治疗,不要带伤训练。

[1]李正超, 刘 璐, 韩 香, 等. 武警某高原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及处置情况调查[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8):795-796.

[2]田 浩, 伍 敏. 1284例军事训练伤病例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 34(2):203-204.

[3]黄昌林, 张 莉, 薛 刚.《 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应用研究及意义[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 29(4): 286-288.

[4]韩 西, 黄昌林. 军事训练致棵部骨折184例的分型治疗[J]. 人民军医, 1993, 36(2): 10-11.

[5]彭亦良, 杨渝勇, 刘 筑, 等. 重庆市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22): 2473-2476.

[6]黄昌林, 王前进, 王 帅, 等. 2009、2010年全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37(1): 59-61.

[7]李冬严, 张冬玲, 沈显威, 等. 军事训练伤2000例回顾性分析[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22(3): 216-217.

[8]保宏翔, 陈 竺, 王东勇. 男性新兵进驻高原3个月后认知功能改变研究[J]. 军事医学, 2014, 38(3): 178-180.

[9]李 莉, 马珍珍, 王锦波. 部队高原驻训发病情况的探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9): 508-509.

[10]冯廷春, 江 涛, 陈建祥,等. 高原新兵集训期训练伤调查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02, 30(4): 62-64.

[11]陈文敏, 吴高贤, 杨云建, 等. 搞好训练伤防护知识宣教的探讨[J]. 人民军医, 2016, 59(2): 208-209.

[12]徐 莉, 王晶晶, 敬建军, 等. 某军队医院5年军事训练伤住院病例分析[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6, 37(4): 218-219.

(2016-07-05收稿 2016-09-19修回)

(责任编辑 宋宫儒)

Distribution of ankle joint injury caused by military training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4

YU Lei1, XU Fangcheng2, GAO Hao2, LI Bin2, and LIU Li3. 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Beijing Municipal Cro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Beijing 100027, China; 2.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3.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fice, Yunnan Provincial Cro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Kunming 650111, China

LIU Li,E-mail:liuli72065@sina.co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nkle joint injury caused by military training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further prevention.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79 patients with ankle joint injury caused by military training in Yunnan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68.16% of the recruits in the army within 12 months had training injuries;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 fourth quarter were the period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training injuries; training injury mainly ocurred on the altitude more than 1000 meters. For the current stage, injury of ankle ligament is the most common training injury, the fracture of lateral malleolus and medial malleolus fractures are also common; combat training, 400 m obstacle, riot training and 5 km cross-country are the subjects where most injuries occurred. In addition to this, veterans performed better than recruit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jury types and training subjects between them (χ2=16.198,P=0.006;χ2=12.971,P=0.044). Conclusions At this stag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nkle joint training injur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injuries prevention should be given before the training,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raining facilities should be improved. For subjects where injury is apt to occur,soldiers should do warm-up exercises and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key to actions before training.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ankle joint

R684.7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10.004

余 磊,硕士,主治医师,E-mail:gll2121@hotmail.com

1. 100027,武警北京总队医院骨科;650111 昆明,武警云南总队医院:2.骨科,3. 院部

刘 莉,E-mail:liuli72065@sina.com

猜你喜欢

踝骨新兵踝关节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新兵,请入列!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