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堂中多样的音乐教学途径

2016-08-05林馨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人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学途径小学教育

林馨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小学课堂中多样的音乐教学途径

林馨蕊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是人一生的音乐学习中最关键、最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音乐学习应该是全面的、正规的和系统的,然而现今的小学音乐课堂反而越来越趋于僵化和随意。文中作者结合五种音乐的传播途径:听觉、动觉、视觉、感觉和知觉,以及将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上的运用和作用。

关键词:教学途径;小学教育;感性理性

音乐是一门最具人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归根到底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作为音乐教育中最具有关键性的基础阶段,小学时段的音乐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能否系统地、高质量地、有保证地打下整个学校音乐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越是初级阶段的音乐教学,越是要使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灵活变换各种音乐教学途径,使学生能够能动的接受音乐,主动的去感受音乐。

一、教授音乐的途径

1.诉诸于听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首先通过听觉来接受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应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环节:通过听音乐去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运用多种听觉传播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聆听好的音乐,例如欣赏音乐视频或者教师自己唱、自己奏出的音乐。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听觉训练中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接受音乐,教师在训练听觉前可以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聆听范唱后背唱旋律。有要求的听觉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更加集中,聆听的更加仔细。当然,听觉的训练绝不仅仅是对音符、节奏、旋律的重复记忆,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音乐听觉的想象能力也是必须得到培养的一项更高层次的教育环节。

2.诉诸于动觉。

人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是本能的,特别是对于六岁至十岁的孩子来说,当她们出于天性“闻声起舞”的时候,教师不但不应加以压制,而且应该加以发扬。音乐与动作的结合是由音乐的本质决定的,音乐的无形性造就了音乐的流动性、律动性和节奏性。动觉训练可以很自然的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节奏,感受音乐律动。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音乐课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绝不仅仅停留在歌唱的层面,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勇敢的打破传统沉闷的音乐教学模式,大胆地将音乐与动作结合进音乐教学的环节当中。通过拍打节奏、做音高手势、创编声势等方法,甚至根据音乐内容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进行音乐动觉方面的练习都将帮助学生对于歌曲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验。

3.诉诸于视觉。

除了通过听觉与动觉感官的训练,小学音乐的教学还应注重视觉上带来的理性分析。识谱、读谱、视唱和记谱都是音乐视觉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和手段。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我们应积极的让学生接触乐谱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记谱能力。只有将理性的作品研读与感性的音乐体验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的学习音乐知识,充分的感受音乐魅力。当然,视觉传播的应用远不只乐谱这么单一。随着高科技教学硬件的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真实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江西兴国险峻山川的图片培养学生对于《打支山歌过横排》的音乐情景联想能力;通过播放彝族火把节的视频让教室中的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能歌善舞。感官的体验往往不是单一的,将听觉和动觉的练习同时进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这种通感能力的省视,让学生感受来自多方面的音乐刺激。

4.诉诸于感觉。

音乐在通过听觉、动觉、视觉的传播过程中会对人体起到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就是人对于音乐的感觉。人们之所以会接受到音乐带来的心理作用是基于人的本性和本能,是通过听觉、动觉和视觉的刺激激发和扩大人对于音乐的感觉从而产生的心理变化。音乐的感觉已经是音乐审美的开始,它必须建立在具有音乐感能的人的身上,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对于音乐的接受能力,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和提高这种感能的敏锐度。

5.诉诸于知觉。

听觉、动觉、视觉、感觉和知觉是音乐作用于人的全部过程。感觉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而知觉则能让学生理性的掌握音乐的本质。从感觉到知觉其实是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一个变化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音乐知觉可分为外层的乐理知识、中层的音乐释义以及内层的音乐领悟和更高的音乐审美这样的三个层次,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灵活运用上文所述的五种“觉”。只有以大量的音乐实践作为基础并在这种理性思维形成的过程中仍然不断强调音乐性和音乐审美,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多聆听和感受音乐,体会和接受音乐,将理性与感性并行才能让我们的音乐教学不忘本,才能让我们掌握音乐的真知。

二、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听觉、动觉、视觉、感觉和知觉的传播途径,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为学生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乃雄 音乐教育法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51-01

猜你喜欢

教学途径小学教育
开展新途径,创造多元化
数学教学多角度,激发学生参与度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分析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途径探索
当前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