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学应对中考与常规教学活动

2016-08-02徐则武

山西农经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试卷课程标准中考

□徐则武

(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 浙江 温州 325060)

浅谈科学应对中考与常规教学活动

□徐则武

(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 浙江 温州 325060)

中考成绩作为初中毕业生升学的唯一依据,地位非常重要。本文简单分享了一些研究中考的方法以及在研究中考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中考;教学活动

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中考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第一个分流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分数也是第一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从某种程度上都应该把分数摆在第一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就变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1 如何研究中考

温州科学中考试题一直致力于达到具有“立意鲜明、难度适中、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目标适切、甄别有效”的特点,有体现“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目的,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研究科学中考的变化趋势,把握中考的方向。

1.1 从整体到逐题分析

分析中考不能只停留在对于中考试卷整体结构的分析,还应该细致到每一个小题。例如像表1这样的图表,可以让人很直观的了解科学试卷的总体结构、试卷难度分布和题型分布情况。但比较遗憾的是有很多我们想了解的具体情况没有办法在中考说明提供的试卷结构图中得到体现。

个人认为还是要认真的根据中考科学试卷制作双向细目表来配合试卷结构图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试卷细目表

通过表1的梳理,我们会清楚的知道试卷内容的准确分布,并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指导性意见。

1.2 从一次到多次分析

中考不可能一成不变,每一个题目都不可能重复出现,但是核心知识必然是重复出现的,核心能力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想要把握中考变化的整体趋势,纵向的多次对比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按照表2这样的形式来进行数据的统计汇总。

表2 试题考点分析统计

依据上述的统计数据,哪些考点是年年出现的核心知识,哪些考点是经常出现的重点知识就会变得非常明确,对中考考试内容一定会有清晰的认识。

1.3 从表面到内因分析

中考要较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除了检测知识点记忆,还要求学生能够梳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这里不难看出,中考其实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只停留在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记忆,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需要透过表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从每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试卷中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难度值和区分度。以此作为基本资料,结合试卷试题,通过典型例题选取——常见错误诊断——归因分析这一模式,可以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多数学生的薄弱点,同时也能暴露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这将会成为我们科学教师自身水平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

2 在研究中考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细致的对中考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最主要的还是要将研究分析的内容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常规教学活动的开展包括了备课、上课、作业和评价这四个基本部分,中考的指导性作用也应该在这些环节中得到体现。结合教学常规的要求,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2.1 备课以中考为指引

2.1.1 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的制定除了依据课程标准之外,可以参照对近三年或五年对中考分析的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虽然中考也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命题的,但是对中考分析的结果相比于整本课程标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八下科学教材为例,在制定计划时就会在时间分配的时候更注重保证详细讲解第二和第三章的内容,为化学先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第一和第四章的部分内容则会减少时间的分配,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

2.1.2 学情分析和教学预设。以中考为指引能够更加清晰的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作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安排。教学预设的时候更加注重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可见的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教学预设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探究过程、探究技能和科学方法的真正体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

2.2 上课以中考为归依

2.2.1 善用资源、创设情境。上课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体现中考关注STSE的相互联系这一特点。要善于捕捉当下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解构其中蕴含的核心科学原理,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抓住重点、精准发力。应该以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点分析作为依据充分进行文本解读,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并分配教学时间。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当堂训练、试卷习题讲评的变式训练等检测手段一定是针对这些重点内容来设计的。

2.2.3 引导学生、关注生成。根据中考解答题的要求,学生需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有一定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身观点等一系列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某节课教出来的,而是在每节课堂的生成中,在学生和教师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完善并提升起来的。

2.3 作业以中考为依据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九年级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作业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总是重复机械的训练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看到新题目的时候直接与自己做过的习题进行匹配,导致出现低级错误。并且通过题海战术来复习知识点,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点的准确认识,也忽略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作业设置的过程中,依据中考来对题目进行精选精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题目的选择应该要适度体现能力立意,尽量将知识在某些具体的情境或者案例中体现出来,渗透科学方法和实现知识迁移。

2.4 评价以中考为标准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过程中,评价的要求要逐渐提高,直至与中考评价的标准一致。整体评价不仅要体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能反馈出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科学思维能力。常规的评价更应该重质不重量,对每次考试都应该及时对于学生答题情况和试题命题质量进行深入分析,争取能够实现改进和提升。

类似于中考的网络阅卷模式应该成为主流,能够更加细致的针对每一位学生和每一道试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要使习题讲评能够有更清晰的对象,有更明确的发力点。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研究科学中考试题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中考来指导常规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有的放矢,适当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1]黄鹏飞.201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析专辑[R].温州,2017

[2]何建芬.以学定教,践行深度生本[J].课程教学研究,2013(4)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Z].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1

[4]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表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1004-7026(2016)18-0065-02

G633.8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8.048

猜你喜欢

试卷课程标准中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