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居海淀的田世光大师

2016-08-01张宝章

中关村 2016年7期
关键词:海淀工笔花鸟画

张宝章

如今六郎庄已经按规划全部拆除搬迁完毕,只剩下田世光故居等几处文物保护单位。六郎庄人怀念田世光,海淀人怀念田世光。这座四合院故居一定能够建成一座 “工笔花鸟画大师田世光纪念馆”。

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田世光先生,早就是我心仪和敬佩的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大家。我于一九八零年代初海淀区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得以结识先生。他被选聘为区美协顾问。此后他多次参加海淀区的各类大型的文化活动,发挥了文化名人的巨大影响,促进了海淀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也多次倾听他关于深入生活、研究美术理论、进行绘画艺术创作、谦虚谨慎做人、与群众和睦相处等各方面精辟的言论。这逐步增加了我对他的了解,认为他是我和所有海淀人学习的榜样。

在区美协成立不久,易海云等人采访了田世光先生,写成一篇《工笔花鸟画大师田世光》。我读了这篇和另一些记述田世光先生的传记文章,使我坚定地认为:田世光是一位地道的实力派中国画大家,他是靠自己出色的创作成果说话的。他的崇高声誉和在花鸟画学界的权威地位,是以一幅幅庄严典雅、超越洒脱的艺术精品为基础和依据的。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几幅花鸟画,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第一幅是1938年田世光22岁时创作的《竹枝伯劳》。画面上疏竹兰草簇拥着两块山石,枯枝上立着一只伯劳鸟,整个画面清丽工整,情趣盎然。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的周养庵先生看到这幅画时赞叹说:“此法三百年来未有矣!”这是田先生在京华美术学院受教于赵梦竹的“没骨法”和于非闇的“勾勒法”,吸古纳今,广收博取,使沉寂失传的花鸟画艺术又得到复兴和发展。这就确立了田世光在现代中国 工笔重彩艺术的开创地位。

第二幅是1946年创作的巨幅花鸟画《幽谷红妆》。时任国立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先生,曾批评北平画界没有巨幅有分量的作品问世。田世光为争这口气,便创作了这幅长达一丈二的作品。画面以海棠花为主,以瀑布、山壁、锦鸡映衬,宏阔而绚丽,显示出独特的气势。此画在中山堂联展上与观众见面,震惊了前来赏画的徐悲鸿校长。他要亲自登门看望田世光,并请他来校教课。田世光赶忙去求见徐悲鸿大师,从此便执教艺专,成为终生的美术教育家。

第三幅是1983年创作的巨幅四联屛工笔重彩花鸟画《春晖》。这幅高八尺、长丈余的大作,画面是两只黄莺在玉兰花上引吭鸣叫,一对锦鸡伫立在山石上,观望着四周盛开的繁花。成双的山喜雀在晴空展翅翱翔,构成一幅宏图大志,气象万千的景色,表现了祖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田先生历时四个月写生创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才倾心完成的精品。这幅画原作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

为了看望和慰问田世光先生,在1989年9月28日,我和区文联主席易海云前去六郎庄走访。这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我编辑了一本海淀公社(乡)文史专集《宝地明珠》,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工笔花鸟画大师田世光》一文。我还主编了一本大型《海淀画册》,其中有一帧田世光参加海淀老龄大学画展的照片。我们骑车来到六郎庄田宅。这是一座老式四合院,砖墙灰瓦,古色古香。北房会客厅朴素而文雅,正墙中央挂着主人绘制的《阳朔碧莲东望》《森林卫士》和宋文治的山水画。田先生把我们让到正座沙发上,他却搬来一只软椅坐在玻璃茶几一侧。我把《宝地明珠》递给他,他翻阅目录看到我写的《六郎庄村名变迁》一文,满有兴味地说:“我们村最早叫牛栏庄、柳浪庄,我住的胡同东口有一座小石狮子,传说杨六郎栓过马,村名就改称六郎庄了。说是有反清的意味。”他翻阅《海淀画册》,抚摸着玉泉山下的京西稻,说“我们田家七代人定居在六郎庄,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淀的老百姓。你们有什么事要我做,打个招呼就行。”

会客厅也是田先生的工作室,他命名为“闻莺馆”。例如他在1995年画的《瑞雪兆丰年》,便署为“乙亥年夏月公炜田世光写于柳浪庄上闻莺馆”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陈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型国画《迎春图》,便是在闻莺馆辛劳创作一个月才完成的。

画面上两株高大的红梅依山傍石迎风傲放,一簇簇艳丽的山茶花在山坡盛开。峻峭的岩石上,一只白鹇鸟正回首翘望着伫立在梅花枝头的两只喜鹊。这幅画寓意着祖国一派欢腾兴旺景象。田先生对人说:“我创作的《迎春图》,正是为了歌颂这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寄寓自己对祖国春天的赞美。”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人,驻足观赏这幅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图画,无不齐声称赞并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

田世光先生把闻莺馆称为“七世老居”,自己名为“柳浪村人”、“柳浪庄上老民”、“昆明湖畔一画人”、“海淀老百姓”。他把为六郎庄村民服务,为海淀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当做自己分内的事。他多次参加海淀区美协的活动,不断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他为区老龄大学图画班作开学第一讲,还请白雪石等几位知名画家任讲课教师。他的子孙著名画家田镛、田添任课七八年或十几年。田先生经常参加区办画展和笔会。1992年4月,海淀区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在海淀南路举行大型笔会。田先生莅会挥笔作画。他对我说:“毛主席的讲话是至理名言。我这一辈子住在六郎庄,就生活在农民群众中间,这完全符合毛主席关于深入生活的教导。一个画家如果远离基层生活实际,脱离群众,就不会创造出好作品。”他还告诉我,他的学生有不少人就在六郎庄写生和创作,李燕、常沙娜等人都谈过跟随老师在村头观察自然和悉心创作的体会。田先生说,他的一伙老朋友也曾集体吃住在闻莺馆,把六郎庄作为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基地。原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叶浅予、罗铭、陶一清等六位画家来到田家住下来,到村头河边、颐和园、香山、玉泉山下去写生,认识自然,深入民间,体验生活,进行创作。有一天,大家要到香山去写生。那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田夫人炒了一锅铁蚕豆,每人装了一口袋,到上山饿了就嚼蚕豆。几位画家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创作了一批佳作。

1996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在六郎庄村南傣家楼举办“重阳笔会”。田先生携画与会。他把画作交给笔会主持人北京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海淀乡乡长赵立贤,前去与莅会的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刘志坚握手问好后,便回到主桌旁与我闲聊起来。他说:“我小时候生活艰苦,连画画的纸都买不起。六郎庄是个穷村。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打败了日本鬼子和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现在六郎庄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像刘志坚这些老红军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聊了半个多钟头。我看他精神很好,便为他拍摄了一张照片。这帧半身特写像以“著名画家田世光在北京海淀傣家楼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重阳笔会”为题,刊登在天津书画报上。

田世光先生在六郎庄居住生活了一辈子,几十年与街坊邻里和睦相处,深入了解村庄历史、乡风民俗、稻作生长规律、河湖沟渠水利,认真观察红花碧树、野禽鱼蟹,通晓这里的人文和自然状况。六郎庄就是这位杰出的花鸟画家成长的优越的客观环境。六郎庄培育了他,他也为六郎庄扬名。他对村人十分尊重,街头见面必先按辈分称呼对方老叔、二大爷、三婶、大姑。近邻若有红白喜事,也按乡俗随份子,有时还赴宴与乡老同桌就餐。田先生从来不摆教授、名人的架子,生怕让人有“特殊化”的坏印象。如果有小卧车远道送他回来,必定在村口下车步行回家。即使有时在中央美院教完课骑自行车回村,也是在村口下车推车走进家门。有些学画的青年前来求教,田先生总是认真讲解,热心指导,把生手领进门。他还收本村青年杨福生为徒,把他培养成一名花鸟画家。村里需要支持的公益事业,他也热心参与。六郎庄的村民把田世光看作是自家人,他是六郎庄的光荣和骄傲。

如今六郎庄已经按规划全部拆除搬迁完毕,只剩下田世光故居等几处文物保护单位。六郎庄人怀念田世光,海淀人怀念田世光。这座四合院故居一定能够建成一座 “工笔花鸟画大师田世光纪念馆”。

猜你喜欢

海淀工笔花鸟画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