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文献中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研究*

2016-08-0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疟疾人民卫生出版社素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孟小燕  王育林△



上古文献中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孟小燕 王育林△

摘要:我国历代文献关于疟疾病证名称的记载极其丰富,其中作为专属病证名的“疟” 最早见于《左传》。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疟疾病证名也不例外。故以《左传》、《周礼》、《素问》、《难经》、《淮南子》等文献为主,结合历代相关文献,尝试梳理汉代之前文献中首次出现的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的名与实,以考辨疟疾称谓之源。

关键词:上古文献疟疾单音词

疟疾是我国乃至全球常见的的疾病,我国早在战国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认识、治疗这一疾病,历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疟疾病证名也不例外。本文就试图结合历代相关文献,梳理汉代之前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单音节疟疾病证名的名与实,以考辨疟疾称谓之本源与流变。

疟、痁、障辨析

1.疟

陈邦怀认为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疟”字,但其说法并未获得学界公认。“疟”为“瘧”的简体,《说文》中释“瘧”为“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1]。“虐”字却早已存在于甲骨文之中,裘锡圭将其释读为“象老虎抓人欲噬”,有的字形还特别夸大了老虎和人的形体比例。金文“虐”更是突出了老虎的头部和抓取住人的形象,《说文》释小篆“虐”为“残也”,象“虎足反爪人也”,十分准确。《尚书·金縢》曾记载周武王“遘厉虐疾”[2]416,西汉孔安国传“虐,暴也”,《广雅·释诂》载“虐,恶也”。虽然此处的暴虐恶病是否指疟疾难以确定,但如俞樾《群经平议》所言“‘疟疾’古本止作‘虐疾’”,证明了“疟”本写作“虐”,同时证明了“疟”病本身的酷虐、险恶,易残杀人。因而《释名·释疾病》以“疟,酷虐也” 释“疟”得名之因,获得学界广泛认可。而《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中疟就有写作“虐”的,也是旁证。

不少学者认定作为专属病证名的“疟”最早见于《周礼·天官·疾医》“秋时有疟寒疾”。我们据梁启超等学者的考证,认为《周礼》并非成书于春秋时期,故以为“疟”最早见于《左传》。分别是《定公四年》“疾疟方起”、《襄公七年》“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2]4208、《昭公十九年》“许悼公疟”, 由这些记载不难看出这一疾病不仅酷虐凶险而且非常普遍。不仅百姓易死于疟疾,贵族也不例外,甚至臣子弑君后可以谎称君主死于疟疾讣告他国诸侯,可见疟疾之凶悍多发。

2.痁

除“疟”外,《左传》中还保存着一个疟疾病证名“痁”,分别是《哀公二年》“痁作而伏”、《昭公二十年》“齐侯疥,遂痁”[2]4544。 考释上下文可知其一为败于敌方后说因“痁”发作失去战斗力,说明此病甚是严重。而齐景侯“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则是已经严重到有生命危险,其他诸侯纷纷派人留齐探候消息。《说文》释痁为“有热疟”,杜预注“痁”为“疟疾也”。因此可以确定《左传》中“痁”即指经常酷虐残杀平民或贵族的“疟”,有时特指疟疾的危重状态。清代段玉裁的“有热无寒之疟也”[3]进一步界定了“痁”之本义,当今有学者以之断定“痁”即指有热无寒的“瘅疟”。许慎“有热疟”对“痁”的界定本身意义模糊,且未准确体现古意。段氏“有热无寒”更是缺乏足够依据,“有热疟”并不一定就是“有热无寒之疟”。因而“痁”是否即“瘅疟”,我们持审慎保留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孔颖达虽沿袭了《说文》“有热疟”,但他的疏较合理。“是齐侯之疟,初二日一发。后遂频日热发,故曰疥遂痁。”[2]4544孔疏为“频日热发”,而非“热发无寒”,指明“痁”是多日一发的恶性疟疾,合于古意。明末《正字通》收入了这一说法,曰“多日之疟曰痁”。

《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疟”的病因、病机、病候及诊疗方法,未见“痁”字。但“痁”作为病证名历代不乏例证,以“痁”、“痁疾”、“痁病”、“痁泄”、“痁鬼”等形式载于典籍,多通指疟疾,有时特指疟疾的危重状态或者恶性疟疾。如训诂类文献杜预注解《左传》中的“痁”皆为“疟疾也”,《玉篇》曰“痁,疟疾也”,《经典释文》注为“疟疾也”。医学类文献如《丹溪心法》“疟又名痁疾者”,眀代卢之颐《痎疟论疏》“痁者,秋时寒热兼作”。文学类传记如陶渊明被非恶性疟疾折磨11年之久而逝,颜延之称其“疢维痁疾”,赵明诚约两个月时间内死于恶性疟疾,李清照同样称其“病痁”。综上,“疟”泛指这种凶险暴虐易残杀人的疾病,而“痁”为疟疾的统称,有时特指疟疾的严重阶段或者恶性疟疾,还可代指反复发作难愈的疟疾。因此民国时期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怀疑了《说文》释痁为“有热疟”,否定了孔颖达等人的结论,进而据王引之“痁”与“阽”通假说,提出《左传》“疥遂痁”之“痁” 非疾病名称,应训作“濒于危[4]”,这一结论我们认为无法成立。

3.障

“障”早在西汉就已出现,《淮南子·坠形训》即载“障气多喑”[5]。郑玄注《周礼·地官·土训》:“地慝,若障蛊然也。”[2]1610孔疏“谓土地所生恶物。障即障气,出於地也”。《本草经》载升麻辟“障,邪蛊毒”,犀角主“障气”,可看出“障”、“障气”皆能指疾病或致病因素。《后汉书》中有关“瘴”的史料共六条,一条写作“障”,《南齐书·芮芮虏传》写作“鄣”。南宋戴侗《六书故》:“瘴,之亮切,山海之厉气,中者辄疾,曰瘴。本亦作‘障’。”可见“瘴”本写作“障”,“障气多喑”即“瘴气多喑”。

《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上书汉武帝谏止伐闽越,在反复强调各种不利、危险因素时,刘安特别提到“南方暑湿,近夏瘅热……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6]。颜师古注“瘅,黄病”,被焦循批评。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念孙曰“瘅热即盛热”,认为“瘅”通“燀”。考察上下文可知,颜注虽不确切,但比王说合理得多。我们认为此处“瘅”可训为“病也”,“瘅热”应指可致凶险热病的环境、气候因素。凶险热病能快速杀伤众人,应该包括“障”、“障气”,《广韵》注“瘴,热病”可为佐证。因而刘安及当时的人了解“障”,《淮南子》“障气多喑”即指后世最凶险的一种恶性疟疾“痖瘴”。诚如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指出的,“障气多喑”为“恶性疟疾脑型中失语症的最早记载”。

《说文》注“障,隔也”,而“瘴”字不见。从“隔”的意义上解释以“障”命名瘴疟,符合刘安描述的越地及广大南方地形实际,也符合瘴疟的疾病特点。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菜沴气郁勃蒸重之所为也。”清代范瑞昂《粤中见闻》:“岭南岁中风雨暖寒,罕应其候,蒸变为瘴。非烟非雾,蓬蓬勃勃,多起于水间,与山岚相合。或有草菜沴气所郁结,……溽熏中人,其候多与暑症相类,而绝似伤寒,所谓阳淫热疾也。……气通则为风,塞则为瘴。”相反,地形、气候不同,情况就不同。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实录:“近海州郡,地气稍舒……故为诸瘴殊少。”并言道:“夫惟相通,故风畅而虫少,虫少,故烟瘴稀微。”

另有历史、社会学者认为“障”字源于汉族军队被障阻,是对蛮夷毒气、疾病的挫败记忆。的确,从东汉马援讨伐五溪蛮重病而亡开始,“瘴”、“瘴气”的文献记载才多起来。但我们认为此说出于主观解读,忽略了南北融合的历史进程与结果。正是伴随着主动或被动的南迁过程,中原地区才逐渐认识到并记载南地的种种,包括疟疾,与障否败否关系不大。至于从“障”字与“嶂、幛、墇、鄣”等字同含有边鄙之义出发,解释主流文献以“障”命名瘴疟,带有歧视边缘化色彩,有过度解读之嫌。尚有“瘴”源于“嶂”说,当然也可能最初“障”字本来源于南地。如“南方凡病,皆谓之瘴,其实似中州伤寒”(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土人不问何病,悉谓之瘴”[7](南宋章杰《岭表十说》)。但“障”字初现的年代久远,难以考证,是否源于南地暂存疑。章杰、周去非的记录确能忠实反映古代“瘴”或“瘴气”指称疾病时,包括多种疾病,“瘴疟”只是其中一种。而范行准则认为秦汉典籍中的“湿疫”、“温湿疫”并属“障气”。

由《素问》中对“痎疟”的诸多记载可知,“痎疟”[8]常特指 “(孟秋)行夏令”导致的“疟疾”,又可泛指一切疟疾。《灵枢·岁露论》论疟段落与《素问·疟论》重复,但相应之处并未见“痎”字[9]。《针灸甲乙经》所引《疟论》写作“夫疟疾皆生于风”,《诸病源候论·痎疟候》载“夫痎疟者,……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10]67。这些都表明“痎疟”可统指《疟论》中之“应四时者”,而不单指秋疟。《素问》瘅疟、温疟的相关记载提到令人“消烁脱肉”、“ 脑髓烁,肌肉消”,而王冰注“痎,瘦之疟也”、“痎,犹老也,亦瘦也”。我们认为王冰的注是对疟疾患者消瘦苍老外在的准确描述,“犹老也”的“老”指苍老,与后世“老疟”的“老”指病程长久不同。同时王冰的注说明“痎疟”为疟疾的统称,但不足以解释痎之命名来由。

《说文》释“痎,二日一发疟也”。清代王筠《说文句读》亦注“谓隔一日也”。明代吴崐《吴注黄帝内经素问》载“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方言书》夜市谓之痎市,本乎此”。日本江户时期丹波元简《素问识》引吴注说:“《方言书》,未知何等书。阅《青箱杂记》、《豫章漫录》、《五杂俎》等,云:‘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痎疟之一发。’夜市之说无所考。”此说指明“痎市”源于“痎疟”,而非相反,也不足以解释痎之命名来由。

《经典释文》载:“‘齐侯疥’,(疥)旧音戒,梁元帝音该,依字则当作‘痎’。”[11]说明了以字音定“痎”字之来由,北宋《圣济总录·疟病门》进一步解释说:“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通谓之‘痎疟’。”我们推断古代以“亥”字作声部的某些字有“兼、备、包、博、全”等意,故以“痎疟”通称所有的疟疾。如“晐”字,《说文》释为“兼晐也”,《国语》韦昭注“备也”,《广雅》注“皆、咸也”,《广韵》注“备也,兼也”。“赅”字,《天星观楚简》为“赅,兼”,《说文》释“赡也”,《释文·庄子》注“兼也”。而“该”字由本义“军中约”引申出的“完备”、“包藏”是战国至宋元前该字的常用义项,例子繁多,兹不列举。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疥,遂痁”,南朝梁元帝、袁狎等人提出“疥”当为“痎”,进而认为“痎是小疟,痁是大疟”。颜之推、孔颖达等人沿袭“疥”为“痎”说,延及当今某些学者。而陆德明以为“痎又音皆,后学之徒佥以疥字为误。案传例因事曰遂,若痎巳是疟疾,何为复言遂痁乎?”我们从陆说,认为段玉裁的判断准确而犀利,“梁元帝及袁狎、顔之推欲改疥为痎,所谓无事而自扰也。”据罗宝珍等当代学者的研究,可知在传世文献及可靠的出土文献中,“疥且+病症”的辞例经常出现,指疥病兼患上其他疾病。而最直接的证据是同一事件《晏子春秋》记作“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加之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明证景公患了两种都跟虫子有关的病,完全没必要曲解“疥”为“痎”。

虽于“痎”为“疥”之说有分歧,但颜、孔皆以“二日一发”之“痎”为“间日疟”,与杨上善、王筠等人同。承袭孔颖达等人看法,段玉裁认为“痎”乃“间二日一发,为大疟”。余云岫说“间二日一发”者,如“吾乡俗称‘四日两班头’,简称之曰‘四日头’”。但余氏不能断定究竟是几天一发,“两说是非都无根据”,并归责于许慎没说清楚。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载:“丹溪曰:‘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连发二日住一日者,气血俱受病。俗名脾寒’。”此记载说明了多日一发的疟疾为危为重。而据《素问》“痎疟”统称疟疾,有时又特指早期的非恶性疟疾,即“疟之始发”。 随着邪气深入,疟疾变得凶险棘手。《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就区分了“疟病候”与“痎疟候”。突出“痎疟”为“疟之始发”,包括“日作”、“间日作”疟[10]67。而“疟病”则包括“日作”疟、六经及脏腑诸疟[10]66。综上,我们认为“痎”为“二日一发”更合理。

比较区分文字初起之义,“痎”乃一日疟、间日疟,为初发的较轻的疟疾。而三日乃至多日疟为“痁”,为难以治愈甚至恶性的疟疾。因而梁、袁、孔等人所说痎小痁大有一定道理,痎有指称初起较易治愈更常见的疟疾义。另从语言应用角度分析,如孔颖达等言至唐初“俗人仍呼二日一发、久不差者为痎疟”,古代百姓口中“痎”等同于文人喜用的古雅的“痁”,加之痎疟、痁都可统称疟疾,《痎疟论疏》笼统称“痎疟总命为痁”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痎或痎疟为疟疾的统称,有特指秋疟、早期的非恶性疟疾义项,后世有时代指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疟疾。痎疟泛指疟疾义项后世称“正疟”,与“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三因方》)的“疫疟”、凶险异常易致人死亡的“恶疟”相对。

经上文考证可知,除了医学文献,其他文献中的疟疾病证名出现甚早,而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结合历代相关文献,对汉代之前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单音节疟疾病证名加以梳理辨析,有助于对后世疟疾称谓繁杂变化进行理解把握,利于中医疾病史、中国医学史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5.

[2]清·阮元主持刊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6,1610,4208,4544.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0.

[4]民国·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133.

[5]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338.

[6]佚名.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81.

[7]元·释继洪纂修.岭南卫生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58 .

[8]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0 .

[9]佚名.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8.

[10]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6,67.

[1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20.

[12]佚名.难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6.

[13]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6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医学名物词研究”(编号:1IBYYO68)

通讯作者△,E-mail:lionw@vip.sina.com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22- 04

(收稿日期:2016- 03- 21)

Study on Monosyllabic Syndrome Names of Malaria in Ancient Literature

MENG Xiao-yan, WANG Yu-l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abundant for records on names of malarious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past Chinese dynasties. The word “malaria” first appeared in Zuo Zhuan. The monosyllabic words take the main portion of old Chinese terms.And the names of malarious symdromes have no exception. Combining other relevant documents in past dynasties, this study has included Zuo Zhuan, Zhou Li, Su Wen, Nan Jing, Huai Nan Zi, etc. So the monosyllabic names of malarious diseases and syndromes appeared in and before the Han Dynasty are sorted out for the name and realit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names are analysed,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malaria accurately.

Keywords:ancient literature; malaria; monosyllable

猜你喜欢

疟疾人民卫生出版社素问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人民卫生出版社
联合国宣布阿尔及利亚和阿根廷根除致死性疟疾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