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文献部分汉字繁体正楷的回归*
——字形的改变与同音异体字的辨析

2016-08-0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辞源同音繁体字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 鼎 整 理 张 潮



·文献研究·

中医文献部分汉字繁体正楷的回归*
——字形的改变与同音异体字的辨析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鼎整理张潮

摘要:近年来,繁体字使用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不规范使用繁体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具体情况包括字形的不当改变、同音字的合并使用、同音异体字的混用等情形。文章以“骨”、“呙”、“萬”、“角”、“並”、“冲”、“系”、“係”、“繫”、“具”、“俱”、“榖”、“谷”、“庵”等字为例,以古今字书为依据,逐一分析,力图能正本清源,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汉字。

关键词:中医文献汉字繁体字正楷字

中医文献向来是用繁体字,从早期的木刻本、手抄本,到近代才有的石印本、影印本及通行的铅字排印本都是这么过来的。自1956年以来,国家开始推行使用简体字,至今已近60年。现在人们想重新起用繁体字来印中医古书,如最近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医道传承丛书》,全部采用繁体字直排印行。编辑原意很好,是想让读者直接从古书原貌熟悉原字形,不致因同音异字而误解,可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新版的繁体字,不少字已走了样,不同于原先的写法,而是经过细小的修整,早不是完全照旧的老样子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力推行简化字的同时,还对全部的繁体字作了系统整理。1964年起,陆续修订出版了《辞源》四厚册,这是繁体字辞书的最高范本,我们要充分利用这部辞书,用好传统的繁体字。在新修《辞源》中,既可看到不少字形经过简化的混乱情况终于得到复正,也可看到一些字形分明不对,但由于字模的缺失,一时只好用简化字代替的不合理现象,以下举些具体“字”例加以说明。

字形的改变

1.“骨”字的改造

2.“呙”字的由来

由骨字上半原形“冎”(原字中间是“卜”)下加“口”成为“咼”字,《说文》训释“口戾不正也”[1]61,这是口喎一症的专用字,后又加口旁成“喎”,俗字作“歪”。现在的简化,是依照骨字的例子,同样将“卜”字反个向,后又另造一个“呙”字取代。这样“骨”、“呙”两类字的改造终于完成,这在文字改革中是一项重要成果。单字虽然只有一二个,偏旁用字却有一大批。但这都属于简化字范围,不应扩展到原来的繁体字系统。问题就在,“骨”、“咼”这些经过“卜”字核心改向的字,推行之后,取代了原来的繁体字老字型。从简掉一笔的简化字,变成了经过改革的繁体字,这样在出版物中,可以正式加入繁体字的行列。这里需要辩明:“骨”、“咼”这些经过拐角改向的字,终究是不能算作正宗的繁体字的,而在如今的印刷体中已经找不到这些字的原型了。

3.“萬”字的原型

4.“禹”、“禺”、“离”的演变

5.“角”字的延伸

牛头长角的“角”字,初步一看似乎没问题,细加分析就发现,“角”下面中间一“直”直出头,不符合原先正宗的写法。正宗的写法“”字上半是“鱼”字头(因一般兽角象条鱼);再者,古代利用兽角做酒具,“”字主要是象角杯的形状(倒放的角杯),旁边延伸的两直象杯口。古时用角杯来做吸杯(拔火罐),《外台秘要》称法,就与此字形相似。现在简化的“角”字反而将正中一直延长,写成“用”字形,说是写字教学时“便于称说”,这只能算是违失字义的一偏之见。《辞源》修订时,“角”字中间一直已经不出头了,但这只见于作为词目的为首一字,起个示范作用,后边的正文小字还是没有照改,同样是因老字体的缺失排不出来。所有的“角”字的偏旁用字自然都改不过来,也就是繁体字混同于简体字了,什么时候能把《辞源》已经复正的正确繁体字重新见于印刷字呢?这些字体才是汉字原来的正楷体。

同音字的分与合

1.“並”与“并”

並排、並列、並立、並行的“並”字原来是个常用字,其字形先是两个“立”字並立(竝),指两人站立在一起,多形象!由两个“立”合成一个“並”,很具特色,並列、並立的意义都表达出来了。此字以往读音以读上声(第三声)为正,南方语音仍然保持上声的习惯,北方音系则演变成读去声,即与合并、兼并的“并”同音。近代随着普通话和简化字的推广,“並”字已完全被“并”字取代和兼并,在简化字库中已没有它存在的余地了,仅在“普”、“碰”二字中还留下作为音符的半个字地位。这对于白话文来说不成问题,但在文言的古文献中用“并”代“並”却会出现混乱,下面引用一些《内经》句子作比较说明。

《灵枢·营卫生会》篇,专论营卫运行与三焦分部的关系:“上焦出于胃上口,並咽以上……”;“中焦亦並胃中……”;“下焦者,别回肠……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2]49。

文中所用“並”、“并”及“俱”等字各具特色,不能随意改换。现在的版本将“並”字统一作“并”,就难以说明问题。

“上焦出于胃上口,並咽以上……”,主要表明“胃上口”与“咽”(食管)相接,此处贯通横膈,是上、中二焦的分界,上焦由此“並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则“亦並胃中……”,于此“受气、化血,以奉生身”。两个“並”字都是强调其位置相平列关系,而不是合并为一的兼并关系。后文“下焦者,别回肠……”则用另一种说法,说“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成“水谷并行肠胃之中……”[2]70,都不用“並”而用“并”字,“并居”指水谷合并、混合停留,“并行”指其合并、混同活动,不同于並列、平行的含义,《内经》中“並”、“并”二字的区分是一清二楚的。

《灵枢·动输》也有“并”、“並”两字分别使用的例句:足阳明经在头面部“合阳明,并下人迎”[2]100,人迎当是颈动脉部,表明“胃气”在此与头面的阳明经相合,一起向下人迎脉这里,“合”与“并下”同用,特别突出“并合”或“合并”的含义,与平列意义的“並”字不同,后文则就下肢部的冲脉与足少阴经的关系作介绍:“……循胫骨内廉,並少阳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2]100另文见《灵枢·逆顺肥瘦》篇作:“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並于少阴之经,渗三阴。”[2]72二篇说法略有不同,所用的“並”字却一致,都是表明,这里的冲脉与足少阴经是並列、並行,而非合并关系,或者还表明,下肢部冲脉实际是股动脉、胫动脉及其分支,冲脉下行(顺行),与足三阴经的上行(逆行)不同,因共伴而行,故亦称“並”,但是不能改作“并”。可是现代新版本的《灵枢经》全都统一成“并”了。为了维护中医经典的原貌,自应要求改正,以复旧观。

2.“冲”、“沖”、“衝”

冲,作为简化字,原字是以三点水为边旁,《玉篇》水部:“沖,虚也。”[3]70《广韵》:“和也,深也。”[4]5这是根据《老子》“沖气以为和”一语所作的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沖是沖虚、中和的意思。相对的意义是“盈”,充满了是“盈”,虚少了是“沖”。《老子》还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一个人素养很深,自己感到充实,表现出来则很谦虚,“其用不穷”,这样的人发挥的作用是无穷尽的。这里的“冲”没有冲突的意思,如用成“冲突”意义理解就说不通了。

冲突的“冲”古代用“衝”字,《玉篇》载:“衝,交道也,向也,突也,动也。”[3]39交道,指交通要道,《说文》说成“通道也”[1]78,这是本义。一般称要冲、冲要、冲向、冲突、冲动等,已用简化字“冲”。但作为“沖虚”、“沖和”意义的“沖”,词性正好相反,不适合用此字,应仍用原字“沖”,以避免混同。

3.“系”、“係”、“繫”

一些同音异体字的辨析

1.“具”与“俱”

“具”和“俱”二字是音同而调不同,俱、渠、举、具,“具”读第四声(去声),而“俱”读第一声(阴平)。具作为实字,用于工具、器具、文具、具体、具备等词。毛泽东的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属于虚字,就是一起和都的意思。须读成平声,才符合舒缓、平和的语气。诗词的用字最能说明读音问题,杜甫有首写春雨的诗,前半首大家都很熟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半首可能就比较陌生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意指田野的小路和云层都显得一片昏黑,江上渔船里孤零零的灯光却特别亮眼……其中“云俱黑”与“火独明”成对句,读音是平平仄(入)与仄仄平相对,俱字必须读平声。现在“俱”字读成去声属仄声,“黑”字读成平声,就完全不合韵调了。不过“俱乐部”的“俱”字是个特例,读去声,因这是新名词的缘故。现在广告语中,很多“家具”写成“傢俱”,加上人字旁是没必要的。

2.“祕”与“秘”

神祕、祕密的“祕”原来都是以“礻”旁的“祕”字为正体,“秘”字为异体字。《辞源》就是这么说的,简化字都定成以“禾”旁的“秘”为正,很不合理!神祕、神、祖宗、祈祷、福禄……这类字都从“示”旁,这符合“形声”、“会意”的“六书”构字法则,应当多加珍重和爱护,文字简化是不能单纯讲从俗的,“祕”、“秘”二字实际是正异之辨,而不是繁简之辨,如果从笔划来算,“禾”旁比“礻”旁还多了一笔,怎能说简化?

3.“榖”与“谷”

二字一繁一简,音同而意义不同,简化字合二为一,统一作“谷”,未免造成单字概念混乱。“谷”的本义是山谷的“谷”,米谷的“谷”原写作“榖”,字“从禾,殻声”。表明字的左下部是“禾”,其余部分是古写的“壳”字,“壳”既是表声,又兼会意,说明“榖”属于禾,是带壳(糠)的米,米榖成为主要的粮食,故《内经》中用“水榖”来代表称谓饮食物,如所称人体中的“水榖之气”或“榖气”,是指人体中这些“气”有赖于饮食水榖的补养,才能发挥作用,这可不能凭简化字“谷”误解为出自山水川谷之气。

《广韵》等辞书分韵部排字,入声屋韵,榖、谷等同音字都排在一起,同音字从简通用,这是简化字的一个来源。榖,从简作“谷”,出现很早,《甲乙经》转载《明堂孔穴》,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旁至阴穴之后有个通谷穴,足少阴肾经在上腹部幽门穴之后也有一通谷穴,二穴同名,必有一误。四肢部的孔穴是用“溪”、“谷”等比拟筋肉骨节凹陷,通谷、陷谷、合谷、阳谷各穴名都属合理;而腹部“通谷”,当是“通榖”字简写致误,幽门作为胃下口,其下为通榖食之穴,这才符合医理。

4.“岐”与“歧”

二字同音,同见《广韵》支韵,“岐”释为“山名”,“歧”释为“歧路”[4]10。岐从“山”旁,支声,支又有分支的意义,表明岐山是有不少支脉的大山(原说“山有两岐”,似不应限于两)。由山名扩展为地区名,人名岐伯,是因地而名,此字只能作岐山的“岐”,而不是分歧的“歧”。歧字从“止”旁,支声,《说文》止部无“歧”字,而足部末有“跂”,说:“足多指(趾)也。”[4]10读如枝,与“歧”字有别。《内经》老版本有的将“岐伯”误作“歧伯”,新版中医教材未加校改正,或误解为同音通用,这是不对的。

5“饥”与“饑”

二字读音相同,字义有别,笔画一简一繁,往往被误认为是一对互通的繁简字,事实上二字的古义早有分别:饥,是饥饿的“饥”,而饑,是饑荒的“饑”,《论语》说的“年饑”是指年岁歉收而饑荒,“饥”才是饥饿的专字。

晚清李鸿章、翁同龢当政时,国事颓败,民生困乏,有人以联语作讥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国中饑。”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官至宰相,讽之以“天下瘦”与“肥”上下相应;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官至司农,讽之以“国中饑”。饑,即用饑荒的本义,与“熟”字上下对应,“常熟”的“熟”是指稻谷成熟,不是指饭烧熟,《说文》说“榖不熟为饑”[1]84,与之相合,上下联对应工整,妙趣可逐字求之。

6.“菴”与“庵”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61,78,84,164.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49,70,72,100.

[3]中华书局编辑部.小学名著六种: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8: 39,51,70.

[4]中华书局编辑部.小学名著六种:广韵[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8: 5,10,55,95.

[5]北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卷六.

*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研究工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编号:2014LP082A)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01- 05

(收稿日期:2016- 03- 08)

Return of Complex Forms of Partial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Regular Scri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LI Ding, ZHANG Cha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for use of complex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But more mistakes are found out by nonstandard use of the complex forms, for instance, inappropriate changes of character forms, combination of homonyms, and mixed use of homonyms with variant forms. This paper is to list more than ten Chinese characters as examples by ancient and modern terms and sentences. And it analyses their origins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se more than ten characters correctly with accurate applic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Chinese charactors; complex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regular script

猜你喜欢

辞源同音繁体字
哈哈镜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同音》二字格探析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不孕不育等2则
巧妙应答
《辞海》和《辞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