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周要闻

2016-07-29

中国农资 2016年19期
关键词:流通农资农业

一周要闻

立足供给侧改革 共谋农资行业创新发展 2016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在贵阳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 张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资行业当前的困境是由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短时间内走出困境是不可能的,要做长期的准备。但当前也正是农资行业创新发展的机遇期,龙头企业尤其要增强责任和风险意识,积极应对困境,创造、提升自身价值,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的痛点问题。在转型升级中要勇于自我否定、向死而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搞好农资行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资行业在“十三五”时期的创新发展。——这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在2016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上所阐述的观点。

5月10日,“2016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顾国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国家发改委经贸司有关领导,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苗宏,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刚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和讲话。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副会长李殿平,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魁分别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的副会长及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长会议的主题是“立足供给侧改革、着眼‘十三五’开局”。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对我国农资行业如何立足供给侧改革、应对行业困境、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可行的意见和政策建议。

顾国新在致辞中回顾总结了农资行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和体会。他指出,市场化是中国农资行业立足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只有坚持市场化,不断推进自我改革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准确定位,不断开拓创新,谋求事业发展。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越是在行业困难的时期,越需要顽强的斗志和团结一致的决心。全体农资人要直面困难不回避,勇于担当解难题,共创农资行业的美好明天。

会上,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开磷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供销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作了专题发言,12家农资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了重点发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正处于“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农资行业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直面行业困境,加快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年一度的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是协会会长单位的重要交流平台,是农资行业骨干企业的高峰会议,也是农资行业领军人物的高层论坛,已经连续召开了10次。会长会议紧紧围绕当年最重要的行业政策、行业形势和行业热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邀请国家相关部委有关负责同志到会,了解行业情况、听取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在凝聚行业共识、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研讨行业发展思路、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声音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坚持市场导向,让市场形成价格,以价格引导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努力营造好调结构大环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农民种什么就帮助农民销售什么上来,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代替农民决策。三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数字

3010家

石家庄市供销社为农业发展搭台,帮农民致富铺路,目前,领办农民合作社3010家,入社农户30.47万户,托管、流转土地30万亩,助农增收15亿元。

5%

当前是小麦产量要素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要求各地有效遏制重大病虫暴发流行,努力确保小麦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由本版编辑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 推进供销等便民服务上线实现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在线销售

本报讯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8部门制定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于日前印发。

《方案》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方案》要求,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探索农户创业创新新模式。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生产区域,以及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等主体,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农情信息监测预警、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测、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以农技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搭建线上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供现代农业“一站式”服务。推进电信、银行、保险、供销、交通、邮政、医院、水电气等便民服务上线,实现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线销售,切实做好网络课堂、免费WIFI、免费视频通话等培训体验,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服务。

据悉,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此前表示,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已有400多项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辐射应用到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产销的全过程。农业电子商务正在形成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

甘肃省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本报讯农业标准化,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甘肃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坚持生产入手、源头控制,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甘肃省政府《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对全省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建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重点围绕草食畜、设施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马铃薯、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等七大优势产业,以及旱作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农业标准化覆盖率,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力争到2020年,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400项,主要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80%。

猜你喜欢

流通农资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