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留守儿童织出一张“幸福网”

2016-07-28

时事报告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见责任家庭

洪 明



为留守儿童织出一张“幸福网”

洪 明

加强关爱保护,使数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意见》汇集了相关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体现了明确责任、聚焦问题、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设计理念。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从安全、健康和受教育等方面为农村留守儿童编织一张“幸福网”。

留守儿童,农村中的孤独天使

由于留守儿童在感情上缺少关心爱护,缺乏来自家庭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问题频出。

一是意外伤害概率偏大,安全问题突出。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孩子们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大增。据调查,在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另外,溺水、交通事故、幼童被性侵等是重大安全隐患。

二是学习动力不足,成绩分化严重。部分留守儿童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增大,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完成的家庭作业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

三是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严重,价值观易发生偏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72.5%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中,孩子们留下遗言:“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看后令人震惊,语句中足以显现其内心的心理偏差,也暴露出我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效监测和疏导。

政策保障,守护留守儿童的明天

加强关爱保护,使数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此次出台的《意见》汇集了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体现了明确责任、聚焦问题、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设计理念。与以往的相关政策相比,《意见》凸显了以下亮点。

第一,责任更加明确。一是强调政府在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主导责任;二是强调家庭在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上是由于空间分离造成了家庭功能性缺失,治理的关键在于家庭功能的恢复,这需要明确父母在该项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严格履行相应义务。而确保家庭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负总责,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过去不少地方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组织和机构都出台过相应规定,构建了相应的工作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都因为力量有限而没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任务更加清晰。留守儿童问题较多,工作任务较为复杂,但最核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因缺乏关爱而导致的成长问题和因缺乏有力监护而难以根除的权益侵犯问题。发展是目的,保护是底线。《意见》主要任务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设计,旨在协调各方面力量,织密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幸福网”,精心打造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安全阀。

第三,关爱体系更加完备。留守儿童应该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爱,尤其是家庭。为确保这种关爱的阳光普照,《意见》构建了立体化的关爱体系:一是强化家庭关爱和保护儿童的主体责任,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家庭的足够温暖;二是强化基层政府和社区的监管责任;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爱和保护力度;四是落实群团组织和机构的关爱和保护优势,如妇联、共青团(少先队)、工会、残联、关工委等;五是推进和利用社会公益机构等其他关爱和保护儿童力量。各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政府在其中起着统筹兼顾、协调配合的作用。目前,留守儿童关爱,仍存在着冷热不均等问题,比如遇到“六一”儿童节等特殊节点就会集中关爱,而在其他时间关爱力度不够。立体化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成后,关爱儿童扎堆、“节日化”等现象会得到改善,关爱留守儿童将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第四,救助保护机制更加严密。当留守儿童处于困境或不利状况时,需要及时被发现、处理和干预,以防止不测状况的发生。《意见》要求建立四项救助和保护机制:一是强制报告,明确规定了报告人责任、报告内容等;二是应急处置机制,明确了公安机关应及时处置,制止事态恶化,并将结果报告给乡镇人民政府;三是评估帮扶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评估,并给予必要的医疗救治、行为干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临时救治;四是强化干预机制,司法部门根据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情况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从今年3月底到7月底,我国将开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留守儿童普查工作。图为重庆市云阳县工作人员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进行调查。

多方携手,编织留守儿童成长“幸福网”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是个系统工程,《意见》指出了目标、任务、思路和办法,但在具体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解决硬件问题,更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我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复杂,有些地方儿童收养机构覆盖面不够、设施简单,无法保障收容和救助流浪儿童;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条件简陋、管理能力不强。基层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地方村(居)组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力度。

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新。比如,江西省于都创造了“三个一”工作模式,即一组、一员、一中心。“一组”是以自然村落社区为单位组建校外留守儿童学习小组,“一员”是聘请“五老”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为校外义务辅导员,“一中心”是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这些思路和方法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栏责编:何一乐 颜牛 孙爽

E-mail: ssbgzzs@263.net.cn

猜你喜欢

意见责任家庭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家庭“煮”夫
评“小创”,送好礼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