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及战略选择

2016-07-23李学灵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矛盾城镇化

李学灵(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安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及战略选择

李学灵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安徽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安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提出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矛盾;战略选择

1 现阶段安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1.1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突出

“半城镇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虽然实现了空间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并无真正的市民权利[1].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城市人口.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安徽城镇化水平更低.

1.2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成本高昂

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把城镇化片面化,导致了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加大了城镇化的社会风险.城镇化应该是经济社会自然演进的过程,但有些地方急于求成,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征迁,大拆大建,忽视经济规律,人为地扩大城镇规模,加之城镇产业发展滞后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从而造成大量“无地、无业、无保障”的“三无”新城市人,导致社会矛盾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结构,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平衡.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村庄被现代化冲击的得支离破碎,血缘、地缘关系逐步淡化和消解,村庄的命运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1.3城镇化驱动力偏弱,城市带动能力不强

从安徽城镇的布局来看,除省会合肥和沿江芜湖外,人口密集的皖北地区缺乏中心城市带动.而且,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明显,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较大.城乡发展失衡、城市活力不足、缺乏城市特色,已经成为制约安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4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土地利用率不高

从地级城市城区经济密度看,安徽城市每平方公里产值是3165万,全国是455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城市土地立体空间利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空间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功能.同时,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匹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堵塞不仅成为大城市的通病,且有向中等城市蔓延的趋势.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建设普遍比较薄弱,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抢险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加大了交易运行成本.

2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安徽城市建设和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粗放和低水平扩张状态,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硬件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户籍管理、社会管理等“软件”能力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农民工融入成本加大.对于没有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农民工来说,在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保、同城不同教等诸多现象普通存在,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想留却不敢留的心理压力较大,成为制造业、服务业招工难、招工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 安徽区域城镇化与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其二,制度和市场因素.受原有体制的影响,阻碍农村人口城镇化及生产要素与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的各种政策性障碍没有彻底消除,现有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烙印,特别是户籍制度及附属于户籍制度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福利等方面制度.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必会印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尤其是皖北地区,城镇化的压力巨大(见图1).

其三,城镇规划和管理水平不高.安徽经济基础较薄弱,资金约束限制城镇化发展,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增加,又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中小城市(县)数量占比较大,但其城镇管理水平较低,往往边建设、边规划,重复拆建行为严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城镇发展的可延伸性和扩展性.

3 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定位、支撑与战略选择

当前,安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空间广阔,城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转型压力.加快安徽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结合省情,遵循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速安徽崛起、建设美好安徽注入强劲动力.

3.1推进安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目标定位

明确目标定位,必须把握安徽农业人口大省的现实,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任务,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镇功能,创新城镇管理,彰显城市文化,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3.2推进安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核心支撑

对于安徽这样一个后发地区来说,工业化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是实现安徽转型发展的关键.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安徽经济的重要驱动,仍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基础上的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城镇化的核心支撑主要四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工业驱动.工业驱动促进安徽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经济结构的优化反过来又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是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要促进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有机融合,抓住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期,优化内需结构.

三是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安徽城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就业和收入增长问题.没有农村居民的主动城镇化能力提升,安徽城镇化进程就难以持续.

四是推进结构优化调整.一方面要关注经济结构领域的调整升级,引导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向积极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要防止“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3.3安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也是区域能否应对城镇化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如何成功解决大量农村人口融入城镇的难题,有序实现农村人口就业转移、空间转移和身份转变的统一.其核心是如何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解决好人口有序向城镇集中的问题.针对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主要包括采取何种方式和体制促进城镇化速度、增强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城市规划和体系建设等方面.

二是如何形成和完善城镇体系治理,促进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效益、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其核心是如何应对城镇化发展的诸多挑战,解决好人口与城镇有机融合的问题.这包括如何创新城市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城镇的密度、规模、协同和扩展优势,重建新型城乡关系,实施高效的城镇土地、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政策,提升城镇发展活力、促进城市社会融合.

造成安徽城镇化滞后的原因,不仅仅因为以往城镇化道路的弊病,还包括对城镇化认识上的偏差、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缺陷和各种体制障碍.考虑到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安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上,必须走出认识误区,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认识上要消除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快速城镇化必然导致“城市病”;二是认为安徽城镇化应大力发展小城镇化;三是认为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没有太多联系.合适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应该是合理发展合肥、芜湖两个核心城市,以增强其在相应城市圈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地级城市,发展的重点不应该是小城镇,而应该是中小城市.

参考文献:

〔1〕焦晓云.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

〔2〕周英.西部地区城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2).

〔3〕(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06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5〕(加)杰布·布鲁格曼.城变——城市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085-02

收稿日期:2016-03-20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矛盾城镇化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家乡的城镇化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